高中生物选修1:推荐介绍湖湘文化的好文章(2)——欧阳询 ,怀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0:29

本期主题:欧阳询
书法是中国文化和艺术最纯正、最典型的代表和象征之一,唐代楷书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完全成熟,而最能代表和体现这种成熟境界及其法度、范式之美的,莫过于欧阳询的书法。欧阳询最好的作品,是他的小儿子欧阳通。在千古流芳的"二王"外,我们又骄傲地有了"大小欧阳",这是何等值得欣喜的事呵。

值得自豪的第一位湖南本土文化大家
龚旭东

古来湖南,至宋代“湖湘学派”建立之前,少有本土的文化大家,有所为者多为贬谪流徙至湘或过湘者,然而在唐代兴盛之际,湖南却拥有了两座文化高峰,兀然矗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趣的是,他们都不是文史家,而是书法家——欧阳询、怀素。此前湖南本土的文化名人如南北朝的阴铿(安乡人),晚唐的李群玉(澧县人)、刘蜕(长沙人)等,虽然各有特色,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却还不够,但有了欧阳询、怀素,湖南的文化史在宋以前的发韧期总算是有了值得我们真正自豪的本土文化大家。
书法是我们最纯、最源远流长的国粹,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明真正的根源和基础。整个汉文化的大树,都是在中国书法这个特有的基础上萌生、承载、发展的。因此,书法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最纯正、最典型的代表和象征之一。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才能触及和理解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许多真髓(正如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作为中国文明与文化代表物的古琴)。
中国书法艺术的变迁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历程,甲骨金文、诏版瓦当、摩岩石刻、墓志碑版、简牍帛书,以至于皮宣书纸,其表现形式与载体已令人品味不已,而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变迁过程,更让人真切直观地看到,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及其意味,是如何循着一种既神秘而美妙、又合理而中道的轨迹发展着、变幻着,最终达于圆满与自洽的境界!如果说楷书体现了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的范式定型,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完全成熟,那么,最能代表和体现这种成熟境界及其法度、范式之美的,莫过于欧阳询的书法了!
这,也就是欧阳询在中国书法、中国艺术、中国文化史上的位置和意义。
记得小时候父母及学校要求我们练书法,找来的范本即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可惜那时正值动乱,文化贬值,兼之未得明师接引,不得其门而入。及长,乃知初练书法者多以唐代的欧、虞、褚、颜、柳诸体入门,但那时年轻,注意力更多地被劲硬的柳体和外见肉、内有骨的颜体所吸引。后渐读碑帖,又渐被唐以前的汉魏摩岩刻石、碑碣墓志、写经、书帖等吸引,觉其更元气淋漓、仪态万端,反觉唐楷少了汉魏书法的生动气韵和意趣,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盖唐楷的根本,在其为中国书法确立了法度。法度的确立,使唐楷在达到空前艺术高度的同时成为了一种稳固的范本,成为凡了解、学习书法者皆不能不认真对待、摹习的范本。唐以后的书法史,实可视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力图从唐代书法建立的基本法度与范式中突围的历史,然而却终于难以整体上实行胜利大逃亡(正如唐以后的中国诗歌史)。当然,这种状况的产生,也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唐代书法的崇高地位与艺术魅力。因此,随着学习和年齿的增长,我又渐渐回到最初的起点,越来越认识到欧阳询的伟大与其独特的美。
欧阳询的楷书最能体现唐楷的法度,其清秀劲健的面貌与风格中,既有掩抑不住的淳和雅致,又有如“正人执法,面折廷诤”的内在骨力,方正奇崛,而又沉稳静穆。由其书,可以想见其人、其气度风致、其胸襟怀抱。欧阳询的法度,是生命滋润而不板滞的法度,是拥有中和雍容的庙堂之气的法度。因此,其正书能成为“翰墨之冠”。
史称欧阳询“八体皆能,篆体尤精”,十分可惜,我们今天看不到他的篆书,我想,以他心态的中和正大、中锋的沛然淳劲,他的篆书当是李阳冰都不能不叹服的吧。他的隶、行、草书皆佳——其实,他并不仅仅只是一位楷书大家(他主编《艺文类聚》亦是一项千秋伟业)。而欧阳询最好的作品,我认为当是他的小儿子欧阳通。虽然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尚年幼,未能直接承教,但询妻徐氏的严慈兼施和血脉的神奇力量,使欧阳氏之家学得以在欧阳通身上传承并发扬光大,于是,在千古流芳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外,我们又骄傲地有了“大小欧阳”。这是何等值得欣喜的事呵。
欧阳通书法成就稍逊其父,但亦足傲立当时与书史。值得一提的是,欧阳通在母亲徐氏病故时已官至中书舍人,他居丧尽哀,时论称为有唐60年来朝官中居丧最严谨者;更值得一提的是,欧阳通在武则天朝因反对武承嗣阴谋夺取储位,被武指使著名酷吏来俊臣诬陷其谋反,下在大狱中备受酷刑,却始终“无异词”,最终被害。至唐中宗即位,乃得昭雪。


本期主题:怀素
唐代书法中,怀素之奇与欧阳询之正,恰如唐诗之李白与杜甫,这两位湖南出产的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共同体现了湖南文化的奇异特质,一正一狂,正可见出湘人文化性格之两端。怀素将中国文人心胸和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和精神放逸意趣表现到了极致,书法线条本身摆脱了文字的日用表义功能,成为精神自由的象征。怀素因此从否定法度而创造了另一种极端的艺术法度。怀素和他千年后的知己毛泽东都以自己的狂草展现了湘人的气质、抱负、胸襟的卓然奇绝和超迈高蹈。

由否定法度而创造另一种法度的高蹈者
龚旭东

从先秦开始,历经近千年的孕育,湖南终于在中国古代文化高峰期、在初唐至盛唐的一百多年时间内,产生了两位本土的文化大家——欧阳询和怀素。这是湖南文化史上令人激动的伟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令人瞩目的伟大现象。
欧阳询和怀素这两位湖南出产的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共同体现了湖南文化的奇异特质。他们两人最突出、最著名的艺术成就,一在正书(楷书),一在狂草;欧阳询的正书极具庙堂之气度、法度之严正,怀素的草书则极具江湖之逸气、野气、狂气,自由不羁,挥洒豪放。这一正一狂,正可见出湘人文化性格之两端。
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乃至艺术史、文化史上的异彩。欧阳询书法之“正”、他的尽现书法之“法”,固可见庙堂之端庄、雍容、和美,成为书法艺术的主流范式与楷模,怀素之狂之奇,则居然也从另一个方向成为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种主流范式与楷模。如此,则正亦奇,奇亦正,庙堂山野,殊途同归皆达于艺术妙境。更有意味的是,这两位湘人先贤从正奇两端形成的艺术张力和极至景观,竟在一千多年后的另一位湘人身上得到了承续与统一,成为这位伟人深邃悠远的精神源泉之一。
谈论怀素,总绕不开他与毛泽东的关系这一话题。在这位居庙堂之高却酷爱怀素草书的领袖身上,庙堂的雍容大气与笔底、心中充沛的山野狂气溶为一体。怀素草书之奇,实质在于尚自由、尚气势,最能展露湘人的浪漫气质与飞扬个性。毛泽东之喜爱怀素,喜作草书,亦是其内心深处自由向往与浪漫情怀得以寄托和渲泄的重要途径。
唐代书法以法度为尚,使书法之法度达到空前并令后世望其项背而无法超越的境界,但也正是在唐代,居然产生了完全打破楷书法度,无视书法日用功能的另一个极端——狂草,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怀素将中国文人心胸和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和精神放逸意趣表现到了极致。在怀素这里,写出来的具体字义为何,已经不再重要。书法线条本身的美,笔画趣味的美,结构韵律的美,以及这一切美的律动,都获得了本体性的价值与意义,书法线条本身摆脱了文字的日用表义功能,成为精神自由的象征,成为自由的精神的本质化载体,同时又成为精神审美的对象物,笔墨线条就是精神本身。狂草寄寓的这种精神与艺术的本质化互动关系,使它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艺术中最纯粹、最具超越精神的艺术形式!怀素,也因此从否定法度而创造了另一种极端的艺术法度。毛泽东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和尚、无法无天——这二者恰与狂僧怀素相契合——对法度的蔑视与冲决,正是毛泽东(以及许多干过一番事业的湘人)性格中最根本的气质特征之一。怀素和他千年后的知己毛泽东都以自己的狂草展现了湘人的气质、抱负、胸襟的卓然奇绝和超迈高蹈。
怀素以狂草否定书法的日用记录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得鱼忘荃式的精神自由的艺术象征。后世学怀素草书者多矣,但大多却又堕入怀素草书因独特艺术高度而形成的又一种范式法度之内。能得其精神实质、能像他那样真正达到自由不羁精神境界的书家,又有多少呢?
嗟夫,唐代书法中,怀素之奇与欧阳询之正,恰如唐诗之李白与杜甫,光照千秋而人莫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