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pvc塑胶地板:文章合为时而著——介绍三篇独抒心灵的美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01:00
 文章合为时而著

                  ——介绍三篇独抒心灵的美文 

 

 

                          女  织
                                            文/王开岭


                                    1  


    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孟郊《织妇辞》)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20世纪。
    恐怕谁也没想到,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
    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
    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抛开古织,说个我们熟悉的情景吧——
    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
    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当时杂志也纷纷开辟“针织”版,印象中《八小时以外》《黄金时代》等,每期都有大量插页和彩图。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
    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
                                  

                               2
    多数时候,“男耕女织”一词,让我想起的并非劳动分工,而是“相濡以沫”“其乐融融”“夫唱妇随”“琴瑟相伴”之类的温暖与忠诚……我被一股天然的伴侣之美所熏染,所感动。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
   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优渥,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绣针之灵则不可少。
   我不以为此乃封建糟粕或性别压迫,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
   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深藏不露的东西,即使满载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
   当然有用。


                                    3
   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
   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吧。
   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
   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几百件吧。
   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毛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4
   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
   这是几年前的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
   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
   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
   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偏  偏

                                      文/马德

 我们喜欢说偏偏。
    幸运降临,我们会说,为什么偏偏是他?倒霉光顾,我们会说,为什么偏偏是我。
    人性中灰暗的部分,总会在人生的某一刻,迷乱,惶惑,宕动,然后沉渣泛起。表现在每个人的心底,是按捺不住的自私在翻腾,是无法掩藏的狭隘在迸发,是不可名状的妒忌在燃烧。
    当然了,再明亮的人性,也有一瞬间的暗淡。再简单的人心,也有一刹那的复杂。也就是说,谁都可能有说偏偏的时候。正是因为内心中有这样的一念动,一弦响,这个世界,看起来,是那么真实,少了躲躲闪闪的虚伪,以及遮遮掩掩的虚假。
   偏偏,若说的是别人,味道是微酸的。偏偏,若针对的是自己,味道是辛涩的。
当我得不到的时候,我的想法是,你也不要得到。当我遭遇不幸的时候,我的不甘是,为什么没有你。这大约是偏偏这个词,所有的言外之意以及弦外之响吧。
   在爱说偏偏的人看来,天没塌,自己死了,是悲剧。而天塌了,大家一起死,并不算悲剧。
   这是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不要苛求每一个人的心底都至善至美。有一点自私,有一点丑陋,甚至,有一点龌龊,都没什么。
    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有一种人:当幸运降临,所想到的,首先是给别人享有;当厄运造访,所想到的,首先是自己承受。他们看起来似乎更关注别人,更在乎别人,更牵挂别人,而很少顾及自己。在世俗的人看来,这样的人,若不是圣人,就一定是傻子。
   是的,大智和大愚只是一步之差,圣人和傻子,也只有一步之差。
   偏偏在语法中,是个副词,在人性中,起的也是副作用。它若作祟,心就会打鼓,让一个人,从自私出发,回到自私,从诉求出发,走向妄求。
   偏偏,无论是大声喊出来,还是在内心低语,我觉得,都是正常的。它所表达的,都是宕动的灵魂的惊悸之语。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正当的扭曲,一种庄重的古怪,一种理性的荒唐。
   其实,说出来后,内心的这些扭曲、古怪和荒唐,就会一寸一寸消退,消散,消逝。自私,逐渐收起它冷漠的光焰,让这个人慢慢平静下来,淡然地面对生活呈现的一切。
   偏偏,有一点生冷,有一点薄凉,还是不去说吧。

 

 

                              冲  动
                                          文/邓刚

感情丰富的人愿意冲动。严格地说,冲动应该是在感动、激动之后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最高阶段的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愿意冲动的人大都是一步到位,似乎没来得及感动和激动就一下子冲动起来。
   中年人和老年人很少冲动。年轻人却乐此不疲,像个随时要爆响的鞭炮,为了鸡毛蒜皮一类的无聊小事,立即就火冒三丈地冲动起来,甚至掏出一个月工资来同人家争输赢。我小时爱冲动,人家要是说错我什么,我立即脸红脖子粗地作愤然状。有一次人家说我胆小,我冲动起来,徒手爬上我家旁边锅炉房的大烟囱顶端,向大家显示我的勇敢。那烟囱比十层楼还高一大截子。现在你就是打死我,我也决不会冲动地爬上去。有一次和几个伙伴在路上看见一辆自行车飞驰而过,大家说是飞鸽牌的,我却认定是凤凰牌的。争执几句我就冲动起来,自己一气追了几里地,非要弄清什么牌子,结果累得口吐白沫也没追上。更可笑的是有一次我在街上见到一个凶男人毒打一个弱女人,便冲动得扑过去同那凶男人拼命。正当我英勇奋战时,冷不防背后却被人狠命地撕抓。回头一看竟是被我救出的弱女人。原来她和凶男人是夫妻,现在却心疼起丈夫,用力地打起我来。弄得我倒像个不光彩的罪犯,狼狈招架并满肚子冤屈地逃走。倒霉的是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继续冲动,犹似长着尖角的山羊,不知深浅地乱撞,干了许多蠢事,惹得有修养的领导侧目而视,笑我幼稚。不难看出,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它会使你愚蠢可笑,大吃其亏。幸亏我是个写小说的,倘若我是个领导或将军,冲动起来就更可怕了,那将是千百万生命和千百万钱财的损失。
   认真地分析,冲动的实质是失去理智。有科学家说,人的头脑里有一架天平,一头装着情感,一头装着理智。二者必须同等重量才能保持头脑的平衡。过于理智会使人木然和老化,过于情感又会使人轻浮和简单。当你被感动时,头脑的天平只是稍稍颤动一下;上升到激动时,天平已朝情感方面倾斜了;可到了冲动阶段,理智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大脑毫无思考能力,全部器官在情感热浪的冲击下行动。此时,情感细胞简直就注满了可燃气体,只要一点火就激烈燃烧。这些年来,也许我冲动太多,冲动的神经磨损了,情感细胞燃烧光了,吃的亏太多了,所以我从不敢冲动到不能冲动进而到不会冲动了。即使是惊天动地,即使是奇耻大辱,我也毫不冲动,甚至也不激动和感动。我因少了许多指责而沾沾自喜,感到自己有了修养。沾沾自喜时我陡然地觉得自己老了,没什么热乎气了。我渐渐意识到,一个人不会冲动其实是一种悲哀。
   冲动应该说是幼稚,是不成熟,是愚蠢可笑;但冲动同时是热血沸腾,是生命活泼,是毫无拘束,是不顾一切,是青春奔涌!60年代有一位理论家说英雄的壮举是正义冲动,后来被批得死去活来。批者的论据是英雄都是思想正确光彩无比的人。然而认真客观地说,我们确有许多思想闪光大无畏的英雄,但也有一些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表现平平,还有的相当腼腆甚至有点胆小。但在关键时刻,他们敢面对危险,面对刺刀枪口挺身而出。所以我在采访一些见义勇为者时,他们往往羞愧地笑着说,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呢,可当时却不知怎么就奋不顾身地往上冲了。
    我们应该承认和尊重生命本身的冲动特点,它可以使一个人的力量胆量和热血一下子升到沸点。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不太注意生命本身的东西,不挖掘不分析不实事求是,一味地强调外来的东西。其结果是我们越来越成熟得不会冲动了。报载某地公共汽车上,罪犯当着全车旅客的面杀害售票员,整整一车旅客无一人冲动挺身而出。我不相信这整整一车旅客都是思想落后的坏人,也不相信这一车乘客全是老人,数十人中至少有几个热血青年,有思想正确的进步者,可他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呢?我陡然感到没有冲动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