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能学什么专业:群体性事件___新特征:价值观'性质'扩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6:38
 群体性事件呈现许多新特征作者:于建嵘,单光鼐来源:人民网来源日期:2011-10-4本站发布时间:2011-10-4 19:58:45阅读量:1470次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首先,近期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诉求明显朝向抽象的不满情绪发展,可能会上升到更高层面的价值观追求,由此可能演变为价值观冲突。其次,网络传播使事件影响加大并吸引更多参与者,各利益群体的不满情绪有蔓延和结合的趋势,事件性质不排除发生根本变化的可能。第三,各领域深层次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在地域上表现为全国扩散。

  越维越不稳,群体性事件高发,令中国许多社会学者纷纷解读,期望能找到走出困境危局的思路。《财经》记者采访了对群体性事件保持长期关注与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以社会运动和抗争政治理论为研究领域的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谢岳,以政治社会学、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法律社会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冯仕政。

  学者们认为,目前发生的事件尚不会对现行体制产生冲击,但是他们注意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近期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诉求明显朝向抽象的不满情绪发展,可能会上升到更高层面的价值观追求,由此可能演变为价值观冲突。

  其次,网络传播使事件的影响加大并吸引更多参与者,各利益群体的不满情绪有蔓延和结合的趋势,若引起不同阶层和政治群体参与,那么事件性质不排除发生根本变化的可能。

  第三,各领域深层次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在地域上表现为全国扩散。如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劳资纠纷,而是外来农民工迟迟不能融入城市之后,被歧视和被剥夺的情绪综合爆发,甚至本地人与外地人矛盾超越了劳资矛盾。

  单光鼐认为,按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脉络,一般分利益冲突、情绪主导冲突、价值观冲突。早期群体性事件的诉求很简单,但现在可能会升华到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层面。如果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价值观,那就超越了一般的草根阶层诉求。比如2010年年底发生的钱云会事件,其中就有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

  冯仕政也认为,过去参与者多是受害人或潜在受益人,现在的群体性事件有更多利益无关的参与者,而且诉求超过事件本身,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网民和非直接当事人的参与极大地影响事件进程。他还指出,在个别群体性事件中,组织化程度已经比较高。

  于建嵘则把群体性事件分为维权事件、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件。他认为,2011年的群体性事件正在从泄愤事件转向社会骚乱事件,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攻击的目标不同:在潮安古巷镇“6•6”事件和增城新塘“聚集滋事事件”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对无关人员财物的破坏。

  单光鼐强调,群体事件主要是因处理不当、激化矛盾造成的。具体来讲,有三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人的去世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二是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在绥江、潮安、增城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对事件发酵都起到很大作用;三是注意大比例人群的存在,即背景相同、生活经历相似的同质群体,这些人不动则已,一动就会引发大的事件”。

  冯仕政警告说:“许多人看来,群体性事件已经很严重,而在我看来,才刚刚开始,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才进入起飞阶段,过去的说法是需要100年时间,这个进程不可逆转,那么国家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态势就不可能逆转。”

  在群体性事件平息后,官方一般会采取多种措施,阻吓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例如,当局会对相关人员法律惩处,如2009年“石首事件”后死者家属被“秋后算账”;“增城事件”后,截至目前为止已有19人被抓;政府还通过奖励户籍积分的政策鼓励举报……学者们对官方在群体性事件中采取的应对举措,多表示不以为然。

  单光鼐分析说,首先要区分违法和犯罪,对于犯罪行为应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但要考虑有无前科、是否未成年等因素;其次,对于触犯法律的人,应不分民族、宗教信仰、本地人外地人,都要同等对待。如果涉及到两个群体之间的集体暴力,单方面处理一边,容易留下后遗症,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他指出,“增城事件”中所抓的19人全部是外地人,这样处理不能使外地人信服。

  于建嵘也认为,用法律手段处置相关人员没有错,问题是可能出现选择性执法。谢岳更认为,对群体性事件实行政治化的处理,“会把一个正常的、合法的民生经济利益诉求的抗议行为定义成政治行为。这样做,短期也许可以抑制群体性事件的升级,但从长期来看,可能引起更大规模、更持久的对立”。

  而对于事件后的官员问责机制,学者们也有很多看法。于建嵘挑明了说,问责出发点有问题——多是为了马上平息事件,缺乏公平公正的问责。问责也应当按规矩来,按相关法律法规来办。所以,问责或者不问责可能都是对法律的藐视。

  谢岳也说,问责实施的却不多,正职官员更少被问责,最后承担责任的多是基层官员。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越来越大的地方自主权很容易消解掉这种自上而下的问责模式的效力,使之成为一个向下踢皮球的政治游戏。        

#apps_svy_mood{width: 609px;text-align: center;}#apps_svy_mood .apps_svy_mood{width: 509px;margin: 10px auto;padding: 0px;}#apps_svy_mood ul{margin: 0px;padding: 0px;}#apps_svy_mood .mood{width: 50px;height: 50px;margin: 0 auto;}#apps_svy_mood li{width: 80px;float: left;text-align: center;list-style: none;position: relative;}#apps_svy_mood .mood_result{width: 50px;height: auto;margin: 0 auto;padding: 0px;}#apps_svy_mood .mood_result .ft{padding: 0px;position: relative;margin-bottom: 0px;left: 1px; *left:0px;_left:0px;color:#000000;font-size:12px}#apps_svy_mood .mood_result .ft_b{padding: 0px;position: relative;margin-bottom: 0px;left: 1px; *left:0px;_left:0pxcolor:#EE0000;font-size:12px;font-weight:bold}#apps_svy_mood .mood_result .bar{width: 10px;height: 52px;border: 1px solid #DADADA;padding: 0px;background: #fff;position: relative;margin-bottom: 5px;left: 20px; *left:0px;_left:0px}#apps_svy_mood .mood_result .bar .bg{margin: 0px;padding: 1px;height: 0;background: url(images/bg.gif) repeat;width: 8px;position: absolute;left: 0px;bottom: 0px;line-height: 0px;font-size: 0px;}#apps_svy_mood .mood_nopd{width: 50px;height: 50px;margin: 0 auto;background: url(images/show1.gif) no-repeat;}#apps_svy_mood .mood1_nop{background-position: -6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2_nop{background-position: -68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3_nop{background-position: -130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4_nop{background-position: -194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5_nop{background-position: -257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6_nop{background-position: -321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7_nop{background-position: -382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8_nop{background-position: -444px -202px;}#apps_svy_mood .mood_opd{width: 50px;height: 50px;margin: 0 auto;background: url(images/show1.gif) no-repeat;cursor: default;}#apps_svy_mood .mood1_op{background-position: -6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2_op{background-position: -68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3_op{background-position: -130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4_op{background-position: -194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5_op{background-position: -257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6_op{background-position: -321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7_op{background-position: -382px -146px;}#apps_svy_mood .mood8_op{background-position: -444px -146px;}#apps_svy_mood a{width: 50px;height: 50px;display: block;margin: 0 auto;}#apps_svy_mood a.moodd{background: url(images/show1.gif) no-repeat;}#apps_svy_mood a.mood1{background-position: -6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1{background-position: -6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2{background-position: -68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2{background-position: -68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3{background-position: -130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3{background-position: -130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4{background-position: -194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4{background-position: -194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5{background-position: -257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5{background-position: -257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6{background-position: -321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6{background-position: -321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7{background-position: -382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7{background-position: -382px -146px;}#apps_svy_mood a.mood8{background-position: -444px -202px;}#apps_svy_mood a:hover.mood8{background-position: -444px -146px;}

• 群体性事件呈现许多新特征• 洛阳性奴案,谁最应该内疚• 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主流是好的,非主流是真的• “宁可为妓,不为师”:社会进步还是退步?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爱心和金钱的关系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与人生观和世界观互相影响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7、教育价值观,指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格雷夫斯的价值观类型

  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互不相同,因此价值观也多种多样。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Graves)为了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归类,曾对企业组织内各式人物做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第一级,反应型: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意识自己和周围的人类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他们可是照着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而不顾其他任何条件。这种人非常少见,实际等于婴儿。  第二级,部落型:这种类型的人依赖成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第三级,自我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自私和爱挑衅,主要服从于权力。  第四级,坚持己见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模棱两可的意见不能容忍,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希望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  第五级,玩弄权术型:这种类型的人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非常现实,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第六级,社交中心型:这种类型的人把被人喜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第七级,存在主义型:这种类型的人能高度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对制度和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敢于直言。  这个等级分类发表以后管理学家迈尔斯等人在1974年就美国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对照研究。他们认为,一般企业人员的价值观分布于第二级和第七级之间。就管理人员来说,过去大多属于第四级和第五级,现在情况在变化,这两个等级的人渐被第六、七级的人取代。

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要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研究

  较著名的研究如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价值观研究奥尔波特-弗农-林赛量表(1931,1951,1960),用以测量6种基本价值观的相对力量。该测验是根据德国哲学家E.施普兰格尔区分的 6种理想价值型编制的。它们是:理论的(重经验、理性)、政治的(重权力和影响)、经济的(重实用、功利)、审美的(重形式、和谐)、社会的(重利他和情爱)及宗教的(重宇宙奥秘)。施普兰格尔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这6种价值观方向发展。6种价值观念的绝对划分并不表示有这6种典型人物存在,分类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  生活方式问卷 莫里斯于1956年提出,共包括13种生活方式,分别用13段长短相近的文字描述,各种生活方式所强调的内容不同,其重点是:  ①保存人类最高的成就。个人参加其社区中的群体生活,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改变它,而是为了要了解、欣赏和保存人类所已成就的最好的东西。  ②培养独立性。一个人必须避免依赖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谛应从自我中体验。  ③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关切。以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为中心,温情是生活的主要成分。  ④轮流体验欢乐与孤独。在美好的生活中,孤独与群处都是不可缺少的。  ⑤在团体活动中实践和享受人生。个人应该参加社群团体,享受友谊与合作,以求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  ⑥经常掌握变动不定的环境。一个人应经常强调活动的必要,以谋求现实地解决、控制世界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的改良。  ⑦将行动、享乐与沉思加以统合。  ⑧无忧、健康地享受生活。  ⑨人生中那些美好  价值调查表,罗基奇于1973年提出。他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他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  ①终极性价值系统,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包含的内容有: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灵魂得到拯救、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  ②工具性价值系统,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包含的内容有:有抱负、心胸宽广、有才能、快活、整洁、勇敢、助人、诚实、富于想象、独立、有理智、有逻辑性、钟情、顺从、有教养、负责任、自控、仁慈。  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中所包含的这18项终极性价值和18项工具性价值,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让被试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程度对两类价值分别排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1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就排在第18位。用这个量表可以测得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罗基奇的量表的优点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编制而成的,其中包括的价值项目较多且简单明了,便于被试掌握,施测也容易。并且,这种研究方法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此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层次

  任何形式的价值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和满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是人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特别是事物的价值率)的认识,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有效地配置价值资源,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决定着价值观的层次结构。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价值)都可归结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那么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由此可见,价值观也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  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品德高尚与否,主要就是要看他的价值观的不同层次的取值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于反映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高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稳定和清晰,而对于反映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低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动荡而且模糊,那么他的修养就差劲,品德就低下。

运行

  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其价值观总会与事物的价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主体、客体及介体的素质与状态在不断地变化着,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要求主体必须不断地调节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以趋近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

1、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

  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2、价值观的运行与修正过程。

  当主体准备实施某一行为方案时,就在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这一行为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并估算出这一行为方案的预计价值率。行为方案实施后,主体又根据实际结果,估算出该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如果实际价值率偏离预计价值率较多时,主体就开始对该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进行修正。这种修正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使自己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逐渐趋于精确。  如果无论主体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考虑对行为方案的另一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修正,直至两种价值率趋于相等。  如果无论主体对任何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怀疑整个价值观的结构模式,就会促使主体重构自己的价值观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