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重视财政贴息的杠杆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1:55:20
在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应当转变思路,更新方式,积极探索运用财政贴息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那些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与技术经济政策的投资项目,变政府直接投入为间接拉动与协调引导,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行为,以达到“四两拨千斤” 的引导投资的效果。

     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能够孕育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目前我国国内买方市场基本形成、投资无热点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更应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先导力量。但是,这些项目往往由于投资期长,回报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只能保本或微利,风险也较高,因此商业性资金、私人资本一般不愿意介入。通过财政扶持来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在世界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同期发展阶段,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财政贴息,即财政只代为支付部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全部)贷款利息,而由项目本身负责本金和其余利息的偿还。譬如,在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率水平为10%的情况下,某水利项目需要资金100亿元,却只能承担5%的年利率,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原理,它无法从商业性的贷款渠道得到所需资金。但若由财政承担另外5%的年利率,对于贷款方来说,便可以得到10%的一般利率, 从而愿意向项目提供资金。这样财政不仅支持了该项目,而且用5 %的贴息资金引导了 100%的社会资金的使用方向,杠杆效应高达20倍。在上面的例子里, 即使财政作全额贴息,也是以10亿元预算内资金拉动引导了100 亿的社会资金流入重点建设项目,事半而功倍。从一些地区的实践和初步经验看,贴息的引导效果甚至可以高达 30倍左右,真可谓“四两拨千斤”。

     据估计,当前我国约有近10万亿元的社会资金。投资需求之所以不足,并非缺乏资金来源,而是缺少有效的融资机制。财政运用贴息方式进行政策性融资,并未对原已十分紧张的预算内财力施加更大的压力,只是将原有资金的使用方式由直接投入变为贴息,可行性强;同时,时滞期限短,项目确立后可立刻付诸实施,对社会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近乎立竿见影;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杠杆作用明显,其效用放大倍数惊人。若将1997年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方面的到位资金590 余亿元全部以贴息方式投出,假设以20倍计算,则可以引导近12000 亿的社会资金投向,即使打一个对折,也达6000亿元,效果极其显著。

     贾康进一步分析说,从性质上来看,财政贴息属于财政信用范畴,贴息资金来自预算内资金,它通过政策性优惠弥补项目直接经济效益方面的缺陷,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是政策性融资的有效工具,其合理使用可以动员社会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从而影响社会总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目前,我国每年用于财政贴息的资金规模很小,财政贴息方式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应当予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