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多少钱:组图:解放前的绝色美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11:54

婉容。末代皇后
婉容,全名郭布罗·婉容,是我国最后一位皇后。另外“婉容”是古代妃嫔封号之一。
郭布罗·婉容,字慕鸿,号植莲,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906年11月13日)。原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高祖郭布罗·阿尔景,是咸丰年间的副都统,并封为武显将军、建威将军。
姓名:郭布罗·婉容(是父亲荣源根据《洛神赋》中“宛如游龙”所起,容有谐音,通龙。)
小名:容儿、慕鸿(是父亲荣源根据《洛神赋》中“翩若惊鸿”所作。倾慕飞鸟迅美的姿态,也是寄寓一种美好的向往。)
笔名:荣月华
英文名:伊丽莎白(溥仪取)、瑞莎(婉容的英文老师取)
爱好:琴、棋、书、画;旗袍设计,骑马,唱歌,听戏,英语.
粉丝名称:莲藕、容迷、紫藤

宋庆龄与孙中山
宋庆龄(1893~1981)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宋庆龄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宋美龄与蒋介石
1943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宋美龄宋美龄,1897年3月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广东文昌县人(今海南省),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中华民国时期的第一夫人,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
宋美龄一生共跨越三个世纪,分为以下这几个阶段:
1、早年(1897—1926)气质雍容华贵
2、第一夫人(大陆时期,1927—1949)
(1)初期(1927-1936)
(2)西安事变(1936 )
(3)抗战时期和中美关系(1936-1945)
(4)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
3、第一夫人(台湾时期,1950—1975)

宋美龄
4、晚年(1976—2003)
1 .1949年美国艺术家协会颁布宋美龄当选为“全世界十大美人”之一,并且名列榜首。
2 .1943年二月十八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并在美国刮起“宋美龄旋风”。
3 . 1943年11月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母仪开罗”称为开罗会议的“第四巨头”。
4 . 宋美龄拥有旗袍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注:宋美龄持续数十年被美国刊物选为“十大最著名的女性”,曾多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
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

上官云珠。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68年跳楼自杀。
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1968年11月23日),江苏江阴长泾镇人,女,名均荦,字超群,小名亚弟,又名韦亚君。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影协会员,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务委员。
民国26年(1937年),其全家为了避战乱而到上海。韦君荦最初在何氏照相馆当开票员。民国29年(1940年)考入华光戏剧学校习话剧,继人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改用艺名上官云珠(当时的著名导演卜万苍为其取的艺名)。民国30年(1941年)开始演艺生涯,首演话剧《雷雨》(饰丫鬟四凤)获得成功,后进入电影行业,主演的代表作有《天堂春梦》、《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香飘万里》、《枯木逢春》、《血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评比中,《乌鸦与麻雀》获金质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因不堪忍受折磨于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时跳楼自杀。
上官云珠父亲韦亚樵,母亲金氏。韦均荦1936年辍学与当地富家二少爷张大炎(其兄张大烈)结婚,生一子张其坚。1943年离婚后上官云珠先后与姚克(生一女姚耀)、程述尧(生一子韦然)、贺路结婚。
陈复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40年代主演过“国色天香、“黑衣盗”等影片。参加拍摄“乱世儿女”等片。1954年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拍摄“南岛风云”“今天我休息”等片。
毛泽东与江青曾经的家庭温馨照

阮玲玉。中国早期影星,使观众“每片必看”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8/26张)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
之后,相继在“明星”、“大中华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在爱情、婚姻方面屡遭不幸的少女或娇媚泼辣的风流女子。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此后,她在《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归来》、《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国风》等一系列影片中担任主角,在这批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下层劳苦群众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种饱受苦难的中国妇女形象。
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妇、教员、舞女、妓女、艺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一直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个品格崇高的母亲与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迹般地融合为一体,出神入化,令人心灵为之震动。
《神女》导演吴永刚曾用“感光最快的胶片”作比喻,给予她高度赞誉。在30年代的中国影坛上,她以重拍次数最少而成为导演们乐于与之合作的演员;又以使观众“每片必看”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秋瑾。摄于1905年。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秦怡与金焰。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女演员,原名秦德和,上海人。
秦怡,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秦怡丈夫》中扮演角色,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十余部话剧。抗日胜利后回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参加拍摄《忠义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 、《母亲》等影片。
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曾主演《农家乐》、《两家春》、《摩雅傣》、《北国江南》等影片,并在《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1983年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艺术顾问),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本人获首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其表演细腻、质朴、自然,具有东方女性的神韵。

潘素。著名山水画家。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潘素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她父亲潘世恩,逊清名流。与张伯驹先生结婚时,潘素刚20岁。她自幼酷爱绘画,21岁时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婚后,她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功夫不负有心人,40年代已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梅兰芳与孟小冬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棃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经历坎坷,于1977年卒,终于香港。

马珏。70余年前的北大校花,鲁迅(周树人)曾经的暗恋对象。
浙江鄞县人,父亲马裕藻,母亲陈德馨。一九○三年父母双双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父亲在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就读,母亲当年北大的校花——马珏进日本目白女子大学学博物,经过七年苦读,一起毕业。一九一○年马珏出生于东京,在日本期间马裕藻曾与鲁迅等人一起听章太炎讲文字音韵学。一九一一年马裕藻回国后,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一九一三年至一五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讲授文字音韵学。一九二一年任北大国文系主任,一九二○年八月六日,《鲁迅日记》云:“晚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是两人共事于北大之始。
马珏晚年在《女儿当自强》一文中,这么回忆着:“鲁迅先生一度在北大任教,与我父亲是同事,他们性格相投,过从甚密。鲁迅先生经常来我家做客,与父亲一谈就是半天。”在1925年间,年仅十五岁的马珏写下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刊登于1926年3月的《孔德学校旬刊》上,那是马珏所就读的学校刊物。马珏晚年回忆道:“不久,鲁迅先生来孔德学校,读到那期《孔德旬刊》,我没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后,十分高兴。他夸我写得好,说我写的都是实话。后来先生把它收进了他亲自编选的《鲁迅著作及其他》一书中。他还送书给我。过了几天,父亲还带我去八道湾鲁迅家去玩。从那时起,鲁迅先生到我家,常问起我;如果我在,便和我说几句话。我们还多次通信。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我向鲁迅先生请教的信和鲁迅先生的回信自1926年元月3日至1932年12月15日,通信持续六七年之久。1926年元月3日鲁迅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夜,得马珏小姐信。’这封信是我对元月一日先生寄赠《痴华鬘》一书的道谢信,信中也表达了对先生敬慕和渴望指教的热烈愿望。鲁迅先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几乎每信都回。非常令人痛惜的是我珍藏的那些鲁迅的亲笔信,在30年代初白色恐怖中被烧毁了。”今查《鲁迅日记》中记有马珏者,共有五十三次之多,其中马珏给鲁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鲁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书。

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林徽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林黛(1934.12.26-1964.7.17)
林黛,原名程月如。原籍广西宾阳,1934年生于南宁。曾就读于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49年随父程思远移居香港,在香港莱顿书院及新亚书院肄业。1950年入长城影片公司。1952年转入永华影业公司,因主演根据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的影片《翠翠》而成名。后在香港永华、新华、国风、国泰、邵氏、电懋等影片公司主演近四十部影片,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1957年在影片《金莲花》中兼饰两角,获第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58年主演影片《貂蝉》,获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后主演歌舞片《千娇百媚》和文艺片《不了情》,蝉联第八届、第九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并获第十三届亚洲影展特别纪念奖,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为荣誉生。后下嫁龙承勋,诞下一子,事业爱情两得意……可惜最终是自杀场,令人叹息。1958年,林黛在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中,饰演与明朝正德皇帝相爱的李凤。她以独厚的表演天赋,深邃的戏剧修养,将李凤的复杂情绪,刻化入微,楚楚动人,令人一咏三叹,回肠荡气。精工细作的《江山美人》一炮打响,林黛再次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更重要的是,邵氏将这部影片作为开拓国际电影市场的首部作品,成为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开端。

李丽华。有影坛长春树之称。
李丽华,原籍河北,1924年出生于上海。现定居美国的李丽华,一生共主演了140多部影片,这位时常被同时代影迷提起的高产女星,是中国影坛上一颗自始至终散发着耀眼光芒的明星。有影坛长青树之称。
艺术经历
李丽华出身梨园世家,父母是京剧名伶李桂芳与张少泉。1936年移居北平,从师学京剧。1940年十六岁的李丽华进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因主演《三笑》而声名鹊起。后在艺华影片公司主演《千里送京娘》等十七部影片。
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主演《春江遗恨》等影片。1946年为文华影业公司主演讽刺喜剧片《假凤虚凰》。1948年,前往香港拍戏,先后在长城、龙马、永华、邵氏等影片公司拍摄影片,主演的影片有《说谎世界》、《误佳期》、《拜金的人》、《红玫瑰》、《雪里红》等。
1954年创办丽华影片公司,拍摄《一鸣惊人》等影片。1957年与严俊合组金龙影片公司,摄制《游龙戏凤》等影片。
李丽华戏路很宽,能胜任各种角色,60年代她在邵氏主演《杨贵妃》,从此成为古装片的宠儿。随后《故都春梦》和《万古流芳》等片,更是多次创下票房的最高纪录,她的薪酬曾高达一部影片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李丽华还是中国电影明星打入美国好莱坞和世界影坛的第一人。1958年李丽华应邀前往好莱坞与著名影星维克多.麦丘一起拍摄《飞虎娇娃》,但因拒绝同男主角拍接吻戏遂返港发展。一九八三年息影,移居美国。

蒋英,钱学森夫人。
蒋英,中国常用人名。比较有名的有:音乐教育家蒋英,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以及对中国植物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植物学家蒋英。
蒋英的家庭
蒋英是中国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教育家、清末著名刊物《浙江潮》的创刊人之一蒋方震(蒋百里)的三女儿。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与蒋方震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同窗好友,两家过从甚密。钱学森与蒋英从就小青梅竹马。
这位已经成为著名歌唱家的女友,终于与钱学森结为伉俪。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47年蒋英于上海与钱学森结婚。同年9月26日,二人在美国波士顿安置新家,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一台钢琴。育有一子钱永刚、一女钱永真。1950年以后美国发生麦卡锡主义风潮,钱学森长期受到美军方监禁、迫害,1955年10月,随钱学森返回中国。

绝代佳人——夏梦
夏梦
 
夏梦(1933 -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是 50-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香港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合伙人、电影制片人,也是香港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
原名杨蒙,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外形艳而不媚,贞静平和,娴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是香港公认的西施。金庸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李翰祥也说:“夏梦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女演员,气质不凡,令人沉醉。”

郑蘋如(王佳芝原型)
郑苹如
 
郑苹如生于1912年,中日混血。为上海名媛,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其作为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为情所困,雇凶杀人,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1940年2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8岁。
临刑前神色从容,遗言见过两个版本,一为对刽子手说: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另外为:这样好的天气,这样好的地方!白日青天,红颜薄命,竟这样的撒手西归!我请求你,不要毁坏了我自己一向所十分珍惜的容颜。
据上海媒体的报道,上海拟在福寿园内建立郑苹如的雕塑及墓碑。设计好的图纸中,整个雕塑用浅色花岗岩制成,高1.85米。她背后是鲜艳的朵朵红梅,因为郑苹如生前喜欢在梅花前拍照。报道中说:“郑苹如在上海牺牲后,遗体一直下落不明,这次矗立她的雕塑及墓碑,将为上海增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璇
周璇
 
原名:苏璞
籍贯:江苏常州
身份: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
语言能力:汉语普通话,汉语吴语系方言(江苏常州话)
评价: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加上电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的身世,因此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心!

朱梅馥与儿子傅聪、傅敏
朱梅馥
 
生于1913年2月20日,上海南汇县城。原名朱梅福,缘于出生之时正是阴历元月十五,腊梅盛开。
父亲朱鸿,清朝秀才,后来教书为业。母亲杨秀全,有三兄一姐。
朱梅馥女士初中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稗文女校念,高中进入另一所教会学校晏摩氏女校,曾学过钢琴。
朱梅馥与次子傅聪、幺儿傅敏(1939年)1932年,她与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上海结婚。婚后育有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傅聪生于1934年,留居英国,钢琴家;三子傅敏生于1937年,教育家,编辑有《傅雷家书》传世。
1966年9月3日,她与丈夫在家中从容赴死,享年五十三岁。
1979年4月,朱梅馥与傅雷夫妇的骨灰盒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朱梅馥女士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被友人亲切称之为“菩萨”。

蝴蝶,民国第一影星。
胡蝶
胡蝶(1907—1989)的表演生涯一直从二十年代末延续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国内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后来到东南亚、日本、西欧诸国演出,也大获好评。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