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保事件:民生不是用了说的,而是用来做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11:10:30
为了“税负是不是过重”的争论,《人民日报》多次发表文章辩解中国的税负并不重,财政部表示,公共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财政部用数字说话,对此我们本不该怀疑。不过,这“民生”之中,有多少是“真民生”,又有多少是“假民生”呢?

  广义上讲,民生几乎无所不包,凡是关系人的,几乎都可以与民生沾边,但作为政府的具体公共行为,要理解民生,还得从社会生活层面上着眼,即主要针对公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公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我们常说的“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的就是这些。因此,必须避免官员对民生理解泛泛而谈、陷入误区或借民生之名行捞政绩之实。否则,假民生会伤害真民生。

  今年上半年因建起“山寨中国馆”而饱受质疑的江苏省阜宁县,如今又因为一座“山寨悉尼歌剧院”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一些公众批评阜宁“山寨成瘾”、“乱花老百姓的钱”、“热衷搞面子工程”,而当地一些干部则觉得委屈,称山寨建筑是“重点民生项目”。(9月26日《新京报》)

  一些城市大搞“绿化”,这确实是民生,但偏爱名贵树木,什么罗汉松呀,银杏呀,总之是不怕费用昂贵。极端的还跑到深山老林里搜罗大树老树,然后千里迢迢费尽周折运来栽种,为此而花费大把银子,还美其名曰“移栽大树跨越发展”。这样的民生,老百姓感觉如何呢?此外,一些城市还要竞相修建超级豪华的公共厕所,街道路面的地砖是铺了刨,刨了铺;街道的路面,是修了挖,挖了修……这也自然归入“民生工程”了,可市民享受了多少,能满意吗?(10月1日《扬子晚报》)

  毋庸置疑,民生工程是好东西,但好东西必须被正确地理解和看待,否则就会变味。而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类似问题:一些地方常常搞一些政绩工程或好大喜功的项目,这些项目在规划之初都被戴上一个美妙的光环: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几乎成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筐,只要想搞个项目,不管是否科学合理,都可以往里面装。很明显,一旦某项目被冠名为民生工程,不管是说起话来还是做起事来,都变得理直气壮、名正言顺了。

  辨别民生真假并不难,民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工具。只有尊重民意,公民与政府在民生的理解上,才不会出现较大偏差。拿阜宁山寨建筑来说,既然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既然是“重点民生项目”,理应广泛征求民意,给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选择权。试想,如果当地政府先征求一下民意,进而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做决策,还会出现“山寨建筑”之争议吗?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是意识的具体体现。具体到真民生、假民生这一争议来看,反映的某些人对待民生问题缺乏应有的民本意识,只顾小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而使民生脱离了本应该摆在的突出位置,也就是说,没有把民生当作是宴会上的大烹,而是下酒的小菜。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应该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时刻挂在垄断行业和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心坎里,那种把民生时刻挂在嘴边的民生是假民生,而只有把民生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并且视之为行为准则的民生才是真民生。而有资格谈民生的,只有心怀坦荡如孙中山先生这样一心为民着想的人,那些白天为君子晚上为小人的人拿民生说事总会让人发笑,他们讲的“民生”,因为其真正用意之险恶,是必须加上引号为“民生”的。

  政府把大部分财政收入用在“民生”上,这是令人赞赏的,唯希望更进一步,把这些钱多用在实在的、老百姓能感受到的民生上。把真民生、真保障真诚的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