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加热那些品牌好:浮士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40:33

浮士德

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长篇诗剧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出处

  浮士德(Faust\Faustus)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可能是占星师或是巫师。传说中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以这个故事为版本加以改编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写作年份

  初稿浮士德(Urfaust)1768-1775年   浮士德片段(Fragment)1788-1790年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Faust Ⅰ) 1773-1808年   浮士德悲剧第二部(Faust Ⅱ) 1825-1832年

《浮士德》剧照(11张)

内容简介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故事梗概

  在广阔的天庭,上帝正在召见众天使,天使们侍立左右。三位天使长出位,以宇宙的浩瀚,变化的无穷景象,颂扬上帝造化万物的丰功伟绩。   恶魔墨菲斯托和往常一样来到这里,口中无一句称颂的话,反而大发一通议论,说什么世界是一片苦海,而且永远不会变;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上帝问起浮士德的情况 。墨菲斯托说他正处在绝望之中 。因为他欲望无穷,他想上天揽明月,下地享尽人世欢娱,到头来,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墨菲斯托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墨菲斯托兴冲冲地从天宫下到凡尘 ,一心想到要把浮士德引向堕落 。在一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室内阴暗、沉闷,年过50开外的浮士德坐卧不宁,烦闷已极。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既不能救世济民,又不见半点聪明。他渴望投身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但是,他几次努力都没成功,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   突然,教堂响起复活节的钟声。这钟声猛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春天来了,快乐的人群涌向郊外。浮士德也混杂在人群中,人们尽情领略着春天的美景。浮士德特别兴奋,郊野的一切都使他无限欢欣。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浮士德面对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 十分惭愧。 他反省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只不过是骗人。   夕阳西下,良辰将尽。浮士德恨自己没有腾飞的翅膀,飞去把太阳追赶。他感觉有两种意念在内心中搏斗: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 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墨菲斯托发现浮士德的思想正处在矛盾之中, 立刻将自己变为一个书生 ,走来与浮士德相识。他告诉浮士德:他是“否定的精神”,“恶”就是他的本质;他要与自然的权威抗衡,要毁灭一切,包括人类。浮士德向他诉说尘世生活束缚的痛苦,他宁愿死也不愿过这种安贫守分,无所作为的生活。但是,死也要死得痛快,或者战死沙场,血染荣冠,或者狂舞之后倒进姑娘的怀抱。   墨菲斯托乘机劝他去从事欢乐的事业,从孤僻的生活走向广阔活泼的天地。并提出给他签订这样的契约:墨菲斯托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相信“来生”,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场赌博,立下了契约。   于是,墨菲斯托便把黑色的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自己,开始了四海的云游。首先,他们来到莱比锡的一家地下酒店,墨菲斯托要让浮士德看看这充满“快乐”的世俗生活。酒店里,一群大学生正在饮酒作乐,玩些无聊的把戏,唱些无聊的歌曲。墨菲斯托是胡闹的专家,他加入了大学生的阵营,给大家唱了一首滑稽歌。唱完,众人拍手叫好。接着,墨菲斯托又耍了一个花招,在桌子边上钻出洞来,每个洞里都流出了各自想喝的美酒,乐得这群大学生狂笑不已。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着要离开。   墨菲斯托就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意欲用爱情生活来引诱他。恶魔先让他对着一款大的魔镜,镜子里立刻现出一个美女,引得浮士德向往、发狂。不一会儿,墨菲斯托又催着浮士德喝下魔女的药汤。浮士德顿时青春年少,浑身爱情激荡。   青春焕发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少女玛甘泪由教堂回家,从他身边走过。她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抢步上前,提出要挽着手儿送她回家。他的要求遭到拒绝,端庄的玛甘泪撒手而去。   浮士德神魂颠倒,急切地要墨菲斯托去把玛甘泪捉来。如不从命,就和魔鬼一刀两断。墨菲斯托连忙一口应承。这样,在墨菲斯托的帮助下,浮士德很快获得了纯洁的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为了能在家中享受爱情的欢乐,玛甘泪接受了浮士德的计谋:用安眠药使母亲沉睡。谁知用得过多,母亲竟一睡不醒,离开了人世。玛甘泪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悲痛欲绝。她只有以悲痛和忏悔的心情祈求圣母把她从死亡和耻辱中拯救出来。可是,丑闻已经传遍市镇,原先的“花中之王”如今处处被人鄙视。   玛甘泪的哥哥——军人华仑亭,一天晚上回家,正好碰上浮士德再次前来与玛甘泪幽会,华仑亭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立刻向浮士德挑战。浮士德在墨菲斯托的唆使和帮助下,拔剑杀了华仑亭。   哥哥又遭噩运,玛甘泪再次被恐怖压迫着,终于昏倒在地。这时,浮士德却逃出法网,无忧无虑, 与墨菲斯托一道赶赴下流淫荡的瓦普几司的晚会去了。 晚会结束后,墨菲斯托告诉浮士德,玛甘泪已身陷囹圄。这消息唤醒了浮士德怜悯的心,他狂怒地斥骂墨菲斯托背信弃义,连狗都不如,接着坚决要求去救玛甘泪,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去。   他们飞马连夜赶到监狱, 玛甘泪已经神经错乱, 把浮士德来看她当作是刽子手来提她到刑场。浮士德看到这般情景,内心悲痛万分,急切的催玛甘泪出狱。但她不愿意走,她深知自己药死母亲,又害死了哥哥,是有罪的。天快亮了,死亡就要来临。任凭浮士德怎样劝逼,玛甘泪都不出狱。墨菲斯托冲来,不顾一切把悲痛欲绝的浮士德拖走了……   在阿卑斯山麓,侧卧在百花烂漫的草地上的浮士德,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数精灵围绕着他唱歌跳舞,给他身上撒着迷魂川的水。浮士德一觉醒来,浑身轻松舒畅,没有一点罪孽感,他感到自己又有了一种坚毅的决心,要向新的生活高峰飞跃。   墨菲斯托把他引入一个金銮宝殿,皇帝正想举行化装舞会,寻欢作乐。但国库空虚,财政发生严重困难。愤怒的群众正抗拒官兵横征暴敛。浮士德积极为国王献计献策,建议发行纸币,使王朝暂时渡过了财政危机。这时,皇帝又异想天开去见古希腊美人海伦和美男子帕里斯。浮士德借墨菲斯托的魔法,招来了这对美男女。   海伦出现了,男人们个个神魂颠倒,浮士德更是销魂忘形。海伦俯下身去吻帕里斯,引起浮士德极大的醋意,便冲上前将魔术的钥匙触到帕里斯身上,引起一场爆炸,海伦化为烟雾消散,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正在进行“人造人”的实验,几百种元素在蒸馏、升腾、逐渐增长,一个小人儿终于创造成功。小人儿发现浮士德迷恋着海伦,自愿带他到古希腊去找海伦。   在那里,浮士德感动了地狱女主人, 她放海伦重返阳间。 海伦和浮士德一见钟情,结成夫妻。 他们很快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小欧酷爱高跃和飞翔,瞬间从空中坠地身亡。海伦悲痛万分,抱吻浮士德后消逝了。她留下一件白色衣裳,幻化为一朵云彩,托着浮士德腾空飞去。   浮士德降落在山顶上,俯视着无际的大海,一个庞大的计划又涌上心头:移山填海,造福人类。这时,国内发生内战,他下山帮助了国王,得到一片赐封的海滩,便立刻动手在这里建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乐园。但有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墨菲斯托便派人捣毁了他们的家门,放火烧了他们的小屋、教堂和森林,两个老人被吓死。这事引起了浮士德的忧愁。   这时,忧愁妖女乘机对他吹了一口阴气 ,使他双目失明。 恶魔召来死灵,为浮士德挖掘墓穴,浮士德听到锄头的声音,以为这是响应他的号召前来移山填海的民众,顿时,他觉得大海变良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就要到来了。他满怀喜悦,情不自禁地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声倒地死去。   浮士德终于满足了。魔鬼生怕他的灵魂逃走,口中念起咒语来。但这时天上的光明圣母却派来一群天使,魔鬼被天使们的美貌迷住,忘离守护的职责。天使们趁机抢走浮士德的灵魂,飞上天去。高空中,她们高唱着“凡是自强不息者, 到头我辈均能救”, 飞回天堂。天堂顿时欢声四起,众天使为战胜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而高奏凯歌。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相关评论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墨菲斯托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墨菲斯托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墨菲斯托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墨菲斯托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献词

  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   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   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   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   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   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   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   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   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   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   这是歌德写在《浮士德》之前的献词,它生动而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创作这本巨著的前后经过和心境。虽然我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但每次看是自己都百感交集:物是人非之感、内心冲动和现实阻挠、梦和生活的落差……《浮士德》这本书真的值得看一辈子   初恋和友谊也一样被回忆、重温。   痛苦重新体验,怨恨复生出怨恨,   叹人生之旅,难逃出歧路、迷宫,   哀良朋挚友,一个个都先我而逝,   让眼前幸福骗去他们美好的光阴。   那些听过我早年的唱段的人们,   他们啊已听不到我以后的歌吟;   友好的聚会已是杳无踪迹,   唉,最初的回响也寂然无声。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译本

  1928年2月1日,郭沫若所译歌德《浮士德》由上海创造出版社出版。   浮士德(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杨武能 译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浮士德(第二版)   董问樵 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12月   浮士德   绿原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4年11月   浮士德/世界文学文库   杨武能 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名作赏析

  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从此他转向妥协。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此后,歌德根据中世纪故事,用六步格诗体写了长诗《列那狐》,借动物的言谈和动作讽喻封建社会的腐败。此外,他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用诗体写作学术性著作。   1794年7月,歌德和席勒出席在耶拿召开的自然研究会的会议,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决定合作。于是开始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两位巨匠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精益求精。1796年共同写了上千首文学批语性的《警句》,鞭挞文坛的市侩习气。他鼓励席勒重视民间文学,和他竞相写歌谣,1797年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歌谣年。两人有关文艺问题的通信,包含着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个时期歌德个人的主要成果是传记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第一部《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的相继完成。其次是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台》的出版,它描写莱茵河两岸被法国革命军队占领后,发生在东岸的一对情人的故事,带有牧歌风味。   这时,欧洲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歌德起初欢呼这场革命,但当革命党人对贵族反动派采用暴力手段,特别是将路易十六国王推上断头台的时候,歌德对这场革命则表示冷淡甚至憎恨了。所以恩格斯指出,“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   歌德晚年,激情完全被稳重所代替,创作向思想的深度开掘,收获十分可观。1809年写成小说《亲和力》。从这年起始写了好几部自传体作品,主要的如《诗与真》、《意大利记行》等。   歌德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他一生都没有放弃他的重点写作计划,继1829年完成《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即《漫游时代》以后,又在他逝世的1832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二部。这是他毕生的两部代表性巨著,尤其是后者。   《威廉·麦斯特》第一部的全名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被看作是一部教育小说,它描写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取得发展。《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则是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的表达。副标题是“节制”,概括了全书的要旨。作者批判了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具体的职业为集体的福利积极劳动,而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小说内容丰富,但抽象议论较多,结构也较松散。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力作,前后经过了60年。它属于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0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引子。它交代了两个赌赛,一是天帝和魔鬼的赌赛:天帝相信人能克服障碍和迷途,永远前进;魔鬼则认为能把浮士德引上歧途。于是由此引出了第二个赌赛,即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不满足死的知识,苦闷欲绝。这时魔鬼乘隙而入,与他订约,甘愿做他奴仆保证帮他解除烦恼,尽情享受;如果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就成为魔鬼的奴仆。这个赌赛成为全剧矛盾冲突的中心,也是剧情的开端。   订约后,魔鬼让年满半百的浮士德喝了魔汤而恢复了青春,他在大街上遇上了民间少女葛丽卿,彼此相爱,但遭到少女家庭反对,结果造成了悲剧:葛丽卿由于给病母服多了药而使母亲中毒身死;哥哥因欲阻止他们幽会而与浮士德发生冲突,死于非命;她自己则因溺杀私生子而被囚、致疯、自杀。浮士德受到极大的良心谴责。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一个山明水秀之乡,无数精灵围着他歌唱,使他忘却罪愆,精神得到转机。魔鬼把他带进一个皇宫里。时值这个腐败的朝廷发生财政危机,浮士德建议发行纸币,使其暂时度过难关。皇帝知道浮士德会魔术,便令他设法让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幻影出现,以供众人欣赏。浮士德靠了魔鬼的帮助,果然应验了。浮士德一见海伦美貌绝伦,魂魄全销,昏倒在地。   魔鬼把他背回书斋。这时浮士德以前的学生瓦格纳正在玻璃瓶里制造“人造人”,在魔鬼帮助下造成的人造人看出浮士德梦想的是希腊美女,就把他和魔鬼带进古希腊的神话世界。浮士德打动了地狱里的女主人,在她的允许下,海伦复活了,和浮士德结了婚,生一儿子名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求而陨逝,海伦也随着回到了阴间。于是浮士德在美的世界里的追求也失败了。   但浮士德仍不甘心失败,他眼看海滩潮汐涨落,起了更大的雄心:要填海造田。他由于替皇帝平息内乱有功,得到海边一块封地。这时,他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仍满怀信心率领群众改造自然,最后当他这一愿望实现,他终于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即倒下死去。   《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他不局限于从书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去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为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所没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气质。他一生的精神发展经受一番脱胎换骨的历程。他追求过知识,追求过爱情和情欲,追求过美,他为了有所作为不惜与封建统治者妥协,造成了悲剧的结局。但每一次失败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为他没有放弃追求。最后终于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因此在每一个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个失败者,但在整体世界中他却是个胜利者。书中告诉人们: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胜利的,不过它是以无数悲剧为代价的。   浮士德毕竟是中世纪的书斋里走出来的,他身上仍有明显的旧的痕迹。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两种精神寓于我的心胸”,一个“执着尘世”,“沉溺于爱欲之中”;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向崇高的境界飞升无疑是他主导的方面,但他那“沉溺于爱欲”,亦即贪图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与宫廷同流合污,去干镇压起义的勾当。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习气的一面。正是存在着这一面,那善良、纯洁的葛丽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牺牲品。浮士德身上的这些阴暗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固有缺点,预示着这个阶级必然走向反面,而与劳动人民尖锐对立。   浮士德的前进之所以这样艰难,是因为始终有对立的力量存在。代表这一对立力量的反面形象便是魔鬼靡非斯陀。这个人名的原文Mcphist,在古希腊文中是不爱光明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是破坏者。书中靡非斯陀自称是“否定的精神”,是“恶”的化身。作为一部史诗的主要反面角色,他实际上是没落阶级和一切腐朽反动力量的代表。他千方百计引导浮士德走入歧途,使他失败,这正是反动势力竭力阻挡、破坏进步时代潮流的缩影。但他是个虚无主义者,虽然他可以引导浮士德犯错误,又利用他的错误干种种坏事,而他与之对立的浮士德是创造精神的代表,他是不死的。既然浮士德是经由无数的局部失败达到整体的胜利的,那么许多局部的胜利不能保证靡非斯陀的整体的失败,就成为他的必然归宿了。实际上靡非斯陀的每一个破坏行动都从反面促成了浮士德的发展。这是辩证法的逻辑。歌德在书中表达的这一思想,与后来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恶的历史作用有某种暗合之处。   但同浮士德一样,靡非斯陀这个形象也不是单一的。在他的矛盾体中,除了“否定精神”这一主要方面外,还有积极的次要的一面。他目光尖锐,看到了现实中宫廷里许多腐败现象,予以揭露和讽刺。   由于《浮士德》要概括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代,作品不能不借助许多象征性或譬喻性的形象。例如绝代美女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之美,浮士德追求这种古典美的失败,意味着他想通过艺术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的失败。又如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的无限追求象征着浪漫主义文学,作者通过欧福良的早逝,以纪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又如,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是脱离实际的、只会啃书本的经院式的知识分子,这个形象体现了封建的、中世纪的意识形态的陈腐。   《浮士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者认为,人的思想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他说,蛇是经常通过蜕皮成长的。人也是通过不断的毁灭获得不断的新生。因此有了他笔下主人公的无数次失败。歌德认为,一个人不经历官能的享受,他的精神发展是不完全的。因此有了浮士德跟葛丽卿之间的爱情,并让他们发生肉体关系。但他只给了浮士德一个夜晚的欢情。因为作者认为,家庭是事业的障碍,所以他不让主人公跟任何人成婚。   《浮士德》的基本轮廓是两个赌赛和两个世界。两个世界一大一小:第一部是小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感官的世界;第二部则是大的世界,这里是政治舞台、神话幻境、大自然。一个人从“小世界”走到了“大世界”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第二部内容十分丰富、深广,作者把他一生的体验都融汇了进去。根据作者的构思,第二部中的第三幕和第五幕是重点。第四幕以后,主人公精神开始有了转机。在这两幕里,作者让主人公说出了他的最终目标:统治和财产。说明上升的资产阶级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求政治权力。在最后两幕中,揭露了海上掠夺,指出战争、贸易和掠夺是三位一体的。这击中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浮士德》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戏中戏:大悲剧套着许多个小悲剧,其中有些小悲剧可以独立成篇,如葛丽卿悲剧。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并用,不过第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第二部以浪漫主义为主。神话、传说、幻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多彩的色调。人物不是性格的典型,而是哲学观念的化身,互相形成鲜明的对比。语言是多变化的,有时讽刺,有时嬉谑;有时严肃,有时诙谐;有时押韵,有时不押;有时民歌体,有时希腊悲剧诗体、亚历山大诗体。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说:这部巨著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