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rx5价格分析:浮士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36:48
  • 浮士德

1.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长篇诗剧

百科名片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出处  浮士德(Faust\Faustus)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可能是占星师或是巫师。传说中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加以改编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        

  世界文学巨著

  写作年份   初稿浮士德(Urfaust)1768-1775年   浮士德片段(Fragment)1788-1790年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Faust Ⅰ) 1797-1808年   浮士德悲剧第二部(Faust Ⅱ) 1825-1832年 《浮士德》剧照(12张)  故事梗概   在广阔的天庭,上帝正在召见群臣,仙官侍立左右。三仙长出位,以宇宙的浩瀚,变化的无穷景象,颂扬上帝造化万物的丰功伟绩。   恶魔靡非斯特和往常一样来到这里,口中无一句称颂的话,反而大发一通议论,说什么世界是一片苦海,而且永远不会变;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上帝问起浮士德的情况 。靡非斯特说他正处在绝望之中 。因为他欲望无穷,他想上天揽明月,下地享尽人世欢娱,到头来,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靡非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靡非斯特兴冲冲地从天宫下到凡尘 ,一心想到要把浮士德引向堕落 。在一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室内阴暗、沉闷,年过50开外的浮士德坐卧不宁,烦闷已极。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既不能救世济民,又不见半点聪明。他渴望投身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但是,他几次努力都没成功,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   突然,教堂响起复活节的钟声。这钟声猛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春天来了,快乐的人群涌向郊外。浮士德也混杂在人群中,人们尽情领略着春天的美景。浮士德特别兴奋,郊野的一切都使他无限欢欣。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浮士德面对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 十分惭愧。 他反省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只不过是骗人。   夕阳西下,良辰将尽。浮士德恨自己没有腾飞的翅膀,飞去把太阳追赶。他感觉有两种意念在内心中搏斗: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 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靡非斯特发现浮士德的思想正处在矛盾之中, 立刻将自己变为一个书生 ,走来与浮士德相识。他告诉浮士德:他是“否定的精神”,“恶”就是他的本质;他要与自然的权威抗衡,要毁灭一切,包括人类。浮士德向他诉说尘世生活束缚的痛苦,他宁愿死也不愿过这种安贫守分,无所作为的生活。但是,死也要死得痛快,或者战死沙场,血染荣冠,或者狂舞之后倒进姑娘的怀抱。        

靡非斯特乘机劝他去从事欢乐的事业,从孤僻的生活走向广阔活泼的天地。并提出给他签订这样的契约:靡非斯特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相信“来生”,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场赌博,立下了契约。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的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自己,开始了四海的云游。首先,他们来到莱比锡的一家地下酒店,靡非斯特要让浮士德看看这充满“快乐”的世俗生活。酒店里,一群大学生正在饮酒作乐,玩些无聊的把戏,唱些无聊的歌曲。靡非斯特是胡闹的专家,他加入了大学生的阵营,给大家唱了一首滑稽歌。唱完,众人拍手叫好。接着,靡非斯特又耍了一个花招,在桌子边上钻出洞来,每个洞里都流出了各自想喝的美酒,乐得这群大学生狂笑不已。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着要离开。   靡非斯特就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意欲用爱情生活来引诱他。恶魔先让他对着一款大的魔镜,镜子里立刻现出一个美女,引得浮士德向往、发狂。不一会儿,靡非斯特又催着浮士德喝下魔女的药汤。浮士德顿时青春年少,浑身爱情激荡。   青春焕发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少女玛甘泪由教堂回家,从他身边走过。她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抢步上前,提出要挽着手儿送她回家。他的要求遭到拒绝,端庄的玛甘泪撒手而去。   浮士德神魂颠倒,急切地要靡非斯特去把玛甘泪捉来。如不从命,就和魔鬼一刀两断。靡非斯特连忙一口应承。这样,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很快获得了纯洁的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为了能在家中享受爱情的欢乐,玛甘泪接受了浮士德的计谋:用安眠药使母亲沉睡。谁知用得过多,母亲竟一睡不醒,离开了人世。玛甘泪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悲痛欲绝。她只有以悲痛和忏悔的心情祈求圣母把她从死亡和耻辱中拯救出来。可是,丑闻已经传遍市镇,原先的“花中之王”如今处处被人鄙视。   玛甘泪的哥哥——军人华仑亭,一天晚上回家,正好碰上浮士德再次前来与玛甘泪幽会,华仑亭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立刻向浮士德挑战。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唆使和帮助下,拔剑杀了华仑亭。   哥哥又遭噩运,玛甘泪再次被恐怖压迫着,终于昏倒在地。这时,浮士德却逃出法网,无忧无虑, 与靡非斯特一道赶赴下流淫荡的瓦普几司的晚会去了。 晚会结束后,靡非斯特告诉浮士德,玛甘泪已身陷囹圄。这消息唤醒了浮士德怜悯的心,他狂怒地斥骂靡非斯特背信弃义,连狗都不如,接着坚决要求去救玛甘泪,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去。   他们飞马连夜赶到监狱, 玛甘泪已经神经错乱, 把浮士德来看她当作是刽子手来提她到刑场。浮士德看到这般情景,内心悲痛万分,急切的催玛甘泪出狱。但她不愿意走,她深知自己药死母亲,又害死了哥哥,是有罪的。天快亮了,死亡就要来临。任凭浮士德怎样劝逼,玛甘泪都不出狱。靡非斯特冲来,不顾一切把悲痛欲绝的浮士德拖走了……   在阿卑斯山麓,侧卧在百花烂漫的草地上的浮士德,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数精灵围绕着他唱歌跳舞,给他身上撒着迷魂川的水。浮士德一觉醒来,浑身轻松舒畅,没有一点罪孽感,他感到自己又有了一种坚毅的决心,要向新的生活高峰飞跃。   靡非斯特把他引入一个金銮宝殿,皇帝正想举行化装舞会,寻欢作乐。但国库空虚,财政发生严重困难。愤怒的群众正抗拒官兵横征暴敛。浮士德积极为国王献计献策,建议发行纸币,使王朝暂时渡过了财政危机。这时,皇帝又异想天开去见古希腊美人海伦和美男子帕里斯。浮士德借靡非斯特的魔法,招来了这对美男女。   海伦出现了,男人们个个神魂颠倒,浮士德更是销魂忘形。海伦俯下身去吻帕里斯,引起浮士德极大的醋意,便冲上前将魔术的钥匙触到帕里斯身上,引起一场爆炸,海伦化为烟雾消散,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正在进行“人造人”的实验,几百种元素在蒸馏、升腾、逐渐增长,一个小人儿终于创造成功。小人儿发现浮士德迷恋着海伦,自愿带他到古希腊去找海伦。   在那里,浮士德感动了地狱女主人, 她放海伦重返阳间。 海伦和浮士德一见钟情,结成夫妻。 他们很快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小欧酷爱高跃和飞翔,瞬间从空中坠地身亡。海伦悲痛万分,抱吻浮士德后消逝了。她留下一件白色衣裳,幻化为一朵云彩,托着浮士德腾空飞去。   浮士德降落在山顶上,俯视着无际的大海,一个庞大的计划又涌上心头:移山填海,造福人类。这时,国内发生内战,他下山帮助了国王,得到一片赐封的海滩,便立刻动手在这里建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乐园。但有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靡非斯特便派人捣毁了他们的家门,放火烧了他们的小屋、教堂和森林,两个老人被吓死。这事引起了浮士德的忧愁。   这时,忧愁妖女乘机对他吹了一口阴气 ,使他双目失明。 恶魔召来死灵,为浮士德挖掘墓穴,浮士德听到锄头的声音,以为这是响应他的号召前来移山填海的民众,顿时,他觉得大海变良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就要到来了。他满怀喜悦,情不自禁地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声倒地死去。   浮士德终于满足了。魔鬼生怕他的灵魂逃走,口中念起咒语来。但这时天上的光明圣母却派来一群天使,魔鬼被天使们的美貌迷住,忘离守护的职责。天使们趁机抢走浮士德的灵魂,飞上天去。高空中,她们高唱着“凡是自强不息者, 到头我辈均能救”, 飞回天堂。天堂顿时欢声四起,众天使为战胜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而高奏凯歌。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相关评论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献词

  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   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   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   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   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   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   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   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   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   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   这是歌德写在《浮士德》之前的献词,它生动而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创作这本巨著的前后经过和心境。虽然我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但每次看是自己都百感交集:物是人非之感、内心冲动和现实阻挠、梦和生活的落差……《浮》这本书真的值得看一辈子   初恋和友谊也一样被回忆、重温。   痛苦重新体验,怨恨复生出怨恨,   叹人生之旅,难逃出歧路、迷宫,   哀良朋挚友,一个个都先我而逝,   让眼前幸福骗去他们美好的光阴。   那些听过我早年的唱段的人们,   他们啊已听不到我以后的歌吟;   友好的聚会已是杳无踪迹,   唉,最初的回响也寂然无声。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译本

  1928年2月1日,郭沫若所译歌德《浮士德》由上海创造出版社出版。   浮士德(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杨武能 译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浮士德(第二版)   董问樵 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12月   浮士德   绿原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年11月   浮士德/世界文学文库   杨武能 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孤独的光芒,激情的火


浮士德(上下册)的评论   
   孤独的光芒,激情的火
   ——“体验”着浮士德的“体验”
  
   我们不能真正的懂得一位大家,一切蜻蜒点水般的奢谈都是对他们的亵渎。
   一
   或者说,体验才是浮士德的名字。对浮士德而言,已有的永不能被满足,应有的永远胜过已有的。他渴望一切体验,包括一切恶的体验,不怕地狱,幸福不是他所期望。他相信魔术,除去自然或上帝制定的既定条件之外,他更愿相信,个人借他自己的绝对力量和自信而唤起的他所期待的体验。(桑塔亚那)正是因为体验,他才不断地追求,不停的探索。浮士德被所有的体验诱惑着。
   从两次打赌,上帝与魔鬼的打赌和浮士德与魔鬼的打赌,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对于人类有信心的,上帝说:“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虽然,人类有动辄与安闲的弱点,而人类自己也极为自信,浮士德相信自己永远不会去奉行魔鬼的利已哲学,即使可能会被甜言哄骗,会被享乐迷惑,但这些一旦为理性识破。人就会永远追求真理,在人生中追求永无止境。(潘一禾)他深信,生活的价值在于追求而不在于获得。因为上帝曾说:“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能将他搭救。”
   浮士德重研《圣经。新约》之后,一翻斟酌,满怀自信的把“太初有言”改为“太初有为”,这不得了,从“言”到“为”,从有圣言到圣道,到有行为和实践,浮士德已经从冥想转向实践,从抽象的乏味的书斋生活转向体验的小我大我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他追求体验所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体验才是人生的理想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路径。“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这是浮士德的妙言,更始歌德的。
   我们只管在世间到处漫游;
   把一切欢乐紧紧抓在手里,
   不能满足的,就将它放弃;
   逃出掌心的,就让它逃掉。
   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
   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路;
   从“言”到“行”,这样的抉择是严峻的,它表达了一种对现存巨大的不满,但也表达了一种巨大的未来期望。(桑塔亚那)正是这重大的转变,使他不屈不挠,虽每次都仍一无所获。
   二
   浮士德经历了追求知识,追求爱情,政治生活,艺术理想和社会理想五个阶段,但前四个阶段都没有真正地满足他内心所期望,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更高的追求,更理想的体验在促使他在不断探索。一次次,浮士德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脱离自我,越来越宏伟。(潘一禾)然而他的意志和勇气越挫越勇,不曾磨灭,正是他那热情的生活体验和大自然的养分使他总能在精神的废墟中重新复活。也正是生命体验的活力的积蓄和传播,没一次失望失败后他都能重新找到一种新的个性刺激与体验,没一次挫折后他都能在时空里重新找到一种声声不息的生命意志:
   不要迟疑,要敢于冒险,
   众生往往犹豫不定;
   大丈夫事事都能实现,
   因为他能知而即行。
  “这就是他绝对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特征:当他完成某件事时,他就必须发明一种新的兴趣。他不断寻找新的游戏;他总是处于变得极为厌倦的边缘。”这里桑塔亚那说得极其精当的。
  体验的狂热使他每每进入一种新的生活。“他只带着对自己过去错误的猛一般的回忆,走去迎接新的一天。” “在梦想一种满足和抛弃这种满足之中,他发现了另一种满足”。(桑塔亚那)正是这种永远追求向上不言满足的精神,使浮士德不仅是欧洲一代的,而且是全人类的。沉下去是为了浮上来,就像太阳西落东升,或许这是他最绝妙的写照。
   浮士德很清楚自己周围有多么的黑暗,但他更留意到远处有着一线光明,虽然很微弱。生活体验使他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拥有的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反过来,正是这些更激发他需要更多的生命体验并真正的去体验生命。浮士德是舍得对自己下毒手的,甚至于勇下最深层地狱。一线光明,不管微弱,他存在着。浮士德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桑塔亚那)因为自然对于这个勇着开放,对这个智者开放。他总能在平静中更新新的力量,诱发一种新的生活。
   三
   魔鬼靡非斯特的诱惑是对浮士德最大的考验。使得浮士德受巨大的阻碍,出现过彷徨,怀疑,甚至想自杀等念头,但最终他还是被“复活节”的钟声惊醒过来。像睡醒的狮子,从此,追求,体验和征服成了他巨大的动力。失败不可怕,虽然他对失败的事感到懊悔,但这不影响他去追求某种新的趣味,他会轻松地排除懊悔而轻装继续上路。魔鬼靡非斯特是否定的精灵,上帝把他放到世界上,正是借他来鞭策人类,激发人类不断努力向上探索,他对浮士德的追求和精神发展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因而他们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于是浮士德执着的人生体验才焕发出无限的动力,否则,浮士德以为自己没有了对手而停止不前了。在魔鬼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
   浮士德是一个完整的人,但不是完整的人,我们从他的反面魔鬼靡非斯特身上可以看出来。歌德通过塑造这一对互补为反面的人物,使我们更能看清浮士德本人的精神内质,永恒的生活体验者。歌德的激情与抒情,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都 在浮士德身上得到绝妙的再现。所以桑塔亚娜说,歌德是人类最聪明的。
   好一个奇观!可惜!只是个奇观!
   我从何处掌握你,无限的自然?
   乳房在何处
  
   现实的真理需要追寻,需要每个饥渴生活的个体亲身去实现体验,寻找到汲真理的乳房,寻找到体验真理的切入口。浮士德也明白,若想掌握无限的大自然,就只能是让自己投入到真理的探索之中,以个体之真实生命体验,感悟现实之真谛,以具体可行的实践,探索人生不同的境界。浮士德对这些浪漫主义的理想的实现,不会另他着迷,无论他获得什么,他的不满足都是永恒的。我们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一种贪得无厌。这些才是我们人类永远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在浮士德的眼里,体验大过天。体验使他始终拥有自己的灵魂,魔鬼根本不可能把这样的灵魂夺走。浮士德是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自己,不是上帝。浮士德对靡非斯特的胜利是实质性的,是人类自身力量在不断追求真理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所实现的对恶的势力的抗争和胜利。生活对于没个人而言,都只是一系列的失败与错误的排列,但这可能就是我们最美好的生活。
   四
   歌德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构塑了浮士德不断追求生命体验的不朽典型。歌德无与伦比的想象,从种种的生活欲望去窥探最深刻的人生体验,达到了自我内在持久的心灵自由。他非凡的语言想象把个人的经历在其完整地内涵中表达出来,产生他心灵的作品,教我们更深,更纯,更真地理解日的内心的一切。
   或者我们可以说浮士德是歌德非凡相象的产物。但他的想象和理解又总是依赖于他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达到的东西。歌德的生活体验投射到浮士德身上,从而也就体现出当代欧洲人的追求精神之所在。我们也完全可以在浮士德身上看到以前未被看到过的一种特性。歌德在他的格言诗里说到:“作家被指派去表现。最高级的表现是,如果它同现实竞赛,就是说,如果精神把现实描绘得如此生动,致使这种描绘可以被视作对人人而言都就在眼前的。”而正在于此,浮士德永远在我们的眼前的。歌德的艺术在此也达到了最到的顶峰。歌德的渊博,或者说浮士德的渊博,是产生于对人性的一切事后体验与理解,任何理解基于体验,同样,在他身上,理解又返回来扩大他自己的存在。正是在这种往返中追求与体验,探索到人最深处的心灵。歌德在这一点或许更像是一位先知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向无处不在的人格,教条我们从生活本身出发去理解丰富与谐状中生活,并享受它的价值。(桑塔亚那)
   浮士德的探索追求和人生体验,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深刻的心路历程,克服矛盾,排除困难,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从中也可以看到歌德本人的生活经历与理想发展的过程,是歌德一生的智慧总结,更是欧洲一代甚至永远的智慧总结。浮士德永远地激励着有志的后人。
   浮士德一生五光十色,是一个完整的人,但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事物的不完美的形式是永恒的形式,因此一时不完美的事物正是他不完美的,所以它又是完美的。(桑塔亚那)
   正是《浮士德》,她引着我逃入内心的深处挖掘与开垦,在心灵里放荡,去感知那未知的世界。如果有人要问我在她身上发现了什么,那么我会说发现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