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十天天气预坡:刘衡 为打赢而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29:03

刘衡 为打赢而研

樊永强 杨文森 李树宏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3日   09 版)

    初秋,一场实战化应急保障演练在西北某地拉开帷幕。硝烟弥漫中,一辆野战供水车快速驶来,官兵们把抽水管放入演兵场一隅发出阵阵恶臭的污水池中。

    伴随着低沉的机器轰鸣,不到两分钟,一股茶杯粗的净水从供水车出口迸射而出。官兵们舀起清水,大口喝了起来。

    若非现场目睹这种“变戏法”式的野战供水过程,笔者绝不相信一池污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变成各项指标合格的饮用水。

    这项成功解决了部队应急行动和抢险救灾饮水难题的新型供水设备,对于研发人、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刘衡来说,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项目”。

    在兰州军区司令部,笔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2003年底至今不到8年时间,某工程科研设计所已接连攻克21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且100%都在部队投入建设或列装使用。

    “作为科技成果来说,这种高产量和高推广率在全军都比较少见。”兰州军区司令部主要领导告诉笔者。

    创造这个“在全军都比较少见”奇迹的设计所全所只有不到20人。

    8年前,刘衡走马上任所长时,听到的是科研人员“找不到发挥自身优势的舞台”的抱怨,收到的是一份份要求调离或转业的报告。为此,刘衡创造了该所的一个纪录:他组织召开了一场整整7天的全所党员会议。

    讨论,思考,辩论,批评……7天之后,“为打赢而研”的目标确立。刘衡表态:“只有帮助部队解决好打赢难题,官兵才会感激我们。如果只是为了评功评奖和经济利益而搞科研,官兵会朝我们吐口水的。”

    表态重要,实干更重要。

    2005年冬天,在海拔4700米的某高原达坂,刘衡带着一辆军车在漫天风雪中艰难跋涉。

    行驶到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后,刘衡让司机把车停下。他打开车门,叫上随行的工程师李水泉,来到一堆石头前跪了下来,点燃3支香烟,并轻轻放进石头缝中,然后连磕了几个头。

    重又上车,刘衡擦掉脸上的泪水,对满脸疑惑的李水泉说:“这堆玛尼石下,长眠着我们工兵战线的一位先烈。当年为了开辟这条天路,他被活活冻死在这里。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停下来看看他。搞科研不是绣花,躲在屋子里永远做不成。”

    刘衡是有感而发。就在两个月前,他接到正在高原施工的某工兵团的求援电话。这些常年奔波在生死线上的战友们反映说,因为严重缺氧,他们使用的风钻机马力不足,功率比山下低40%。

    刘衡马上意识到,这个数据意味着,同样的工作时间里,工作效率下降了近一半。这还意味着,高标准完成同样的施工任务,在海拔近5000米的“生命禁区”里,这些可爱的士兵兄弟要在高寒、缺氧、低压环境中,多待一年以上。

    车子在高原上艰难爬行了几天几夜后,终于到达了某工程工地。

    踩着碎裂的沙砾,顶着劲烈的西风,李水泉搀着犯了腿病的刘衡一瘸一拐地爬过一道山坡后,一群身着迷彩服的战士出现在他们面前。远处的山坡上,是一辆空压机,10多名战士抱着风钻正在忙碌。

    李水泉走过去后发现,原本可以带动3台风钻的空压机,仅仅带了两台还功率不足。由于严重缺氧,战士们抱着高频振动的风钻在坚硬的石头地上作业不到5分钟就得换人。

    刘衡带着李水泉在这片山顶上整整待了61个日日夜夜。他们抱着风钻干活,拆开机器研究,等心里终于有了底的时候,他们下山了。

    下山的时候,李水泉抱着一个嘴唇乌紫龟裂、指甲凹陷脱落、年仅18岁的战士哭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良空压机,尽快让风钻机吃饱氧气,尽量让工兵兄弟们少遭些罪。

    2007年夏天,刘衡和李水泉夜以继日研究出来的高原型空压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底,定型产品迅速生产列装。

    某工兵团使用半年后惊喜地发现,高原型空压机的研发,让他们的施工速度提高了3倍,官兵在施工中因为设备问题的受伤率降到了零。

    2008年秋天,那位李水泉抱过的小战士当了班长,专门给工程科研设计所写了一封感谢信。刘衡记得信里说:“首长,您的研究让我们不再浪费氧气了。”刘衡双手捧着信,流泪了。

    “为打赢而研”,刘衡的目光还盯着国际军事技术难题。

    一次,他在研究当代世界局部战争战例时,注意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是因为不慎暴露而遭到精确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他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伪装技术已经无法瞒过红外、雷达等先进手段的侦察。

    刘衡决定向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进攻。

    在青藏高原某地,刘衡带领攻关小组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一蹲就是10个多月。采样,分析,研制,实验,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一直到第二年夏天,他们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突破口。

    回到单位,大家顾不上处理家里的事,又分头钻进实验室。两个月后,经过缜密的审查、论证,科研项目终于定型。

    2010年秋,这项科研成果最终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你们现在堪称工兵系统的‘工字一号’。”颁奖结束后,国内工程领域的一位资深院士对填补了国际伪装史空白的这项成果赞誉有加。

    2008年初,针对我国南方出现的冻雨冰雪灾害,该所研发出全军第一台除冰雪装置,并在2010年初北疆发生的特大雪灾中投入使用。

    2009年,针对某舟桥部队抢渡大型河流速度过慢的问题,该所研发出新旧舟桥连接器,使部队渡河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

    2010年,针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部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该所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新型野战净水车。

    ……

    8年来,在刘衡的带领下,这个本可以与地方科研单位合力研发军民通用项目赚钱的单位,先后76次推掉与地方合作的机会,始终坚持“为打赢而研”目标,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