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被捉奸照曝光视频:小微博撬动大政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08:56

    小微博撬动大政府

 

    从社交工具到监督利器,微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它正以围观之力试图撬动根深蒂固的传统治理模式。

 

    文/本刊记者 赵涛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能做什么?在作家贾平凹眼中,那不过是长篇鸿著不起眼的一个小段落。然而,老贾一条“圣诞节快乐”的微博,竟招来了16万粉丝和2000多条评论。吓得好静的老贾决定“再不使用”微博。

 

    微博之初,连向来敏感的张朝阳也没有料到其威力,他把微博看作一个普通的互联网“标配”。随着新浪微博声名鹊起,当他意识到微博是“比游戏更可怕的东西”时,才长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和几大门户网站一起撒丫子猛追。

 

    神马都是浮云的互联网时代,微博竟没有来去如风,反而星星之火燎原起来。张朝阳在2010年夏天点透了原因: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联网互动产品十年积累之大成。

 

    目前,腾讯最新公布的微博用户数在两亿,新浪则达到1.4亿,再加上其他主要网站上的微博用户数,专业人士估计,不重复的微博用户已经有2.5亿,占全国网民数量(4.85亿)的半壁江山。

 

    没想到的不止张朝阳,还有社会管理阶层,大概没有哪一位行政官员会料到,这个原以为QQ的交际工具(确实也有官员当作聊天工具),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监督,成了网络问政的急先锋,方兴未艾。

 

    技术进步推动政府监督,有了电话,便有了市长热线;有了拍照手机,老百姓拿来拍公车私用,这些还都是“点对点”传播。有了微博,传播变成了点对面,于是有了无处不在的互动,从上海大火到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从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开房”到“郭美美事件”,微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它正以围观之力试图撬动根深蒂固的传统治理模式。

 

    从社交工具到监督利器,微博只用了一年时间。看架势,这仅仅只是开始……

 

    微博之力不可估量

 

    ——语出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微博

 

    政府专门为微博建设发一个红头文件,这样的事情“有木有”?

 

    还真有——6月27日,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

 

    这意味着,关注南京的人,今后只要在新浪微博上成为“南京发布”的粉丝,对于当地突发事件,就能在一小时内获得最权威的消息。

 

    这可能是全国第一份针对政务微博下达的专门文件。如果有朝一日,微博长寿到可以列出一份编年史的话,这样的“第一”应该还是具有意义的——它标志着微博问政落地,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

 

    截至发稿,“南京发布”的粉丝数已经超过17万、微博数2000多条。

 

    当然,这样的粉丝数比起新浪政务类微博粉丝状元“成都发布”来尚有距离。7月21日,“成都发布”的粉丝数量成功突破100万。百万并非最多,腾讯的广东公安微博粉丝已达400万,是中国目前粉丝数最多的政府网站。

 

    行业分布上,官方微博以公安系统和党政宣传部门居多。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看来,公安系统面对危机事件高发地区,第一时间跟民众沟通是好事;宣传部门承担着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的职能,微博成为在传统信息发布渠道之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营造地方党政良好形象和提升公信力。

 

    招惹眼球的不止政府微博,更有官员的个人微博。

 

    今年4月,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

 

    官员开微博级别最高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张春贤的腾讯微博在开通十几天时间,便吸引了“听众”近30万。这位高官在开博第一天回复网民到凌晨2点。

 

    人民网最近评选的十大官员微博中,紧随张春贤的榜眼是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

 

    蔡奇是首个微博粉丝超百万的省级官员。7月2日晚,蔡奇现身腾讯微博,与网友交流互动。蔡奇在互动中提到“微博之力是不可估量的”,而政府机构开通官方微博的意义在于走进群众,最大好处是汇聚民智,最大作用是为民服务,最大变化是改善官民关系。

 

    蔡奇将微博的好处归纳为几大项:一是让官员可以更直接地走进草根阶层,了解民生民意、民诉民求;二是可以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信;三是以低成本模式化解矛盾。他举例说,浙江每年大约有100万件各类矛盾,其中相当一部分如果通过微博处理,能节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微博成为中国官员的必修课

 

    ——语出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会用常用善用微博,是当下时髦的利器。

 

    7月13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2010年至少有155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政府舆情事件占比达到60%,而个人舆情事件占到了14%。而官员舆情是个人舆情中的主体,占到2010年个人舆情事件总量的29%,排名第一。

 

    高比例的舆情事件集中在政府与官员身上,不难得出结论:面对汹涌的舆情,社会管理者任何忽视推诿的态度都相当“鸵鸟”,掌握和运用微博,成了一门刻不容缓的功课。

 

    浙江省委党校最近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委党校已经开始为一些干部补习包括微博和MSN在内的新媒体技能。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也有“提高因特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络领导力”等课程。

 

    “不管是不是以党校培训的方式,微博已经成为中国官员的一门必修课。”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说,“微博的精髓是交流的去中心化,它使每个发言者在因特网上实现平等对话,这种交流方式的确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的传统。”

 

    这位正部级官员在人民网微博上有近3万粉丝,微博300余条。

 

    无需赘言,运用得当,微博完全可以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当然,时下的政府与官员微博还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曾提出“政府微博三原则”:直面评论,学会讲话,结果为上。如果以此为标准逐条对照数量众多的政府微博会发现,更多发挥的还是信息发布平台作用,而在与网友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少有突破。

 

    眼下,微博最大的短板是诉求如何落实,如何更好地与实践对接。

 

    “我们的微博暂不接受申(投)诉、举报受理,如要申(投)诉、举报,请通过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方网站或各地‘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进行反映处理。”广东工商微博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通当天,第一条微博就如此声明。

 

    这是典型的官腔微博中的一例。

 

    “有数量、没质量”,是网友对政府微博的质疑重点。不少政府微博注册后要么鲜有人问津或发言寥寥;要么官方色彩明显,拒人千里之外。

 

    复旦大学张志安博士认为,目前政府微博基本遵循“重报态度、慎报结论、再报进展”的原则,政府仍倾向于单向度发布信息,对于民众的质疑和询问,反馈还嫌不足。他认为,这种网络平台的搭建还需要现实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微博的作用。

 

    微博问政的困惑也涉及官员——比如,他们在微博中如何平衡职务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不少官员在微博上发言谨慎,有的干脆关闭评论功能,有的热衷攀比粉丝数量。

 

    大概,这是成长期的烦恼。

 

    开还是不开,开了微博说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微博对官员的考验,不仅在话语方式,更是一种勇气。而微博一事,上升到执政理念,又何尝不是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呢?

 

    不管对微博持什么态度,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微博,已经用“微”力量,“撬动”了中国的官场生态。

 

    从“为人民服务”到微博时代的“为人人服务”,微博这门必修课,各级政府和官员哪怕不考高分,最好也不要挂科。

 

    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这是网络革命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