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人招式:细柳才眠风唤舞,春花欲嫁鸟催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8:14:14
蒲松龄在去淄川西铺设馆前,约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左右,曾在淄川西部沈家河村江南宁绍道参议沈润家坐馆,教授沈润长子沈天祥。蒲松龄在沈家期间,不但与沈天祥兄弟二人感情笃厚,参与了他们的部分家务事,而且在沈天祥去世后,将他的儿子沈惠庵视作弟子,倍加呵护,将与沈天祥的友情延续到了第二代。
  蒲松龄与沈天祥的友情开始于蒲氏到沈家坐馆时。据袁世硕先生考证,清顺治十七年前后,蒲松龄到沈家坐馆,教授沈天祥,此时沈润已经过世。沈天祥,字燕及,是沈润的长子。此时沈天祥约在30多岁至40岁之间,比蒲松龄大十几岁,可谓大弟子小先生。他可能没有进学,《淄川县志》也未载他的事迹。沈天祥生于官宦之家,家庭富裕,生活舒适,虽然已逾而立之年,但仍有科举及第的念头,因此邀请蒲松龄来其家指点一二,同时因与官宦人家交往频繁,信函颇多,也想让蒲松龄帮办文牍,不失大家之礼。鉴于这种情况,蒲松龄对外不好说是沈天祥的老师,只说是与沈氏“共灯火”。现从《聊斋文集》中可以查阅,蒲松龄为沈天祥代写的文章有《为沈燕及募修洞子沟疏》、《为沈燕及邀客小启》、《为沈燕及请岳祖同订吉期小启》、《为沈燕及复孙公焕启》4篇。
  这之后,蒲松龄与沈天祥的交往一直没有间断,友情与日俱增。康熙十七年(1678),蒲松龄写有七言律诗《同沈燕及饮园中》,诗描写了沈氏园林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与沈氏的深厚友情。诗云:“公子名园景物芳,两人把酒话沧桑。丛丛绿树含生雾,四面青山补缺墙。细柳才眠风唤舞,春花欲嫁鸟催妆。从来饮少先成醉,又感知音发旧狂。”诗中第一句称沈氏为“公子”,可见沈天祥没有功名,年龄也不太老。第二句“把酒话沧桑”,说明二人友情密切,无话不谈。诗最后一句“又感知音发旧狂”,说明二人是多年的知心朋友。
  沈天祥娶有美貌妻子,这从蒲松龄写的《遥听沈燕及夫人摘阮,戏贻四绝》可以看出。大约在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在听了沈天祥夫人弹奏月琴后写了这首诗,赠给沈夫人。全诗着重描写沈夫人的美貌、聪慧、文才、技艺。摘阮,就是弹奏琵琶,阮咸,形似琵琶,四弦,又名月琴,传为晋朝人阮咸所制。郭大均先生考证,沈天祥的这位夫人,就是毕盛统的姐姐,但从此诗中难以看出端倪。沈天祥一生中屡有丧偶之痛,蒲松龄都给予了安慰。蒲松龄写作的《六月初三日闻沈燕及讣音》第二句云:“怜君三度葬金钗”,就透露出了沈天祥妻妾三人连续去世的消息。蒲松龄为沈天祥代写的《为沈燕及请岳祖同订吉期小启》,是沈天祥与岳父家商定结婚日期,表明沈天祥在其父去世后,再次结婚。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写有4首七言绝句《同沈燕及题〈思妇图〉》。从诗题看,是蒲松龄与沈天祥一起为绘画《思妇图》题诗。《思妇图》作者不祥,顾名思义是表现妻子怀念丈夫的绘画。蒲松龄与沈天祥共同为《思妇图》题诗,当时情况可能是看到此画,沈天祥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诗,怀念亡妻,受此影响,蒲松龄也为此画题写了诗作。蒲松龄的题诗一共有4首,第一首写思妇为思念丈夫而影响女红,第二首写思妇占卜丈夫的归期,第三首写思妇为怀念丈夫而身体消瘦,第四首写思妇怨恨丈夫的薄情。
  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沈天祥于六月初三日去世,蒲松龄为悼念他,写了2首七言律诗《六月初三日闻沈燕及讣音》。诗其一云:“义气文章事事佳,怜君三度葬金钗。文园讵为芙蓉病?酒德真从畚锸埋。十载论交盟未冷,重来把手愿终乖。黄公垆上河山渺,才到西洲涕满怀。”诗第三四句是说,沈天祥的去世不是因为贪色致疾,而是因为酗酒过度。诗第五六句是说,作者与沈氏十年前的交友盟约一直没有忘记,现在来相见共叙友情,沈氏却离自己而去。蒲松龄与沈天祥最初相交是在顺治十七年前后,距此时大约有30年的时间,此处蒲松龄言说“十载论交”,不知说的是什么交情,有待进一步考证。诗最后借用“黄公垆”、“西州”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沈氏的悼念之情。诗其二云:“每至相逢手重持,君疏我拙两相知。分开丛桂小山怨,掩过围屏画雀悲。母殁未能终大葬,弟贤幸足抚孤儿。不图卧榻叮宁会,竟是千秋永别时。”诗三四句是说,沈氏意气文章虽佳但生不得志,并且屡次遭受丧偶之痛。诗五六句是说,沈氏去世时其母去世不久,还没有完成大葬之礼,沈氏身后留下了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但可喜的是有能够为其扶养遗孤的弟弟。诗第七句是说,作者最后一次见到卧病在床的沈氏,接受了他要作者照顾其遗孤的请托。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写有挽联:“念落拓狂生,惟君见谅,每当夜雨连床,窃共相期:纵弗获并登云霄,老去犹将同杖履;忆呻吟卧榻,把手相看,尚云他日登堂,还应再晤,竟不图十更明晦,归来遂已变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