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 宋喆开房照:普洱文化 历史发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45:48
◎古代普洱茶的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商周时期云南濮人曾以茶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之称。
唐宋时期,中原、巴蜀地区的茶已进入团饼茶的兴盛期,而“普洱茶”的加工尚为“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相对于团饼茶而言)。
元朝以后,中央政府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团饼茶加工方法逐步传入普洱茶区。至元末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大力推广,中原茶文化进行了团改散的巨大变革。由于普洱茶的主要消费群体为边疆少数民族,为了方便长距离运输,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万历年间谢肇涮《滇略》载:“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普洱茶因在明朝的普日部(今普洱县城)集散而得名,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下辖今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后普洱茶因入贡清廷受宠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普洱府城也随之成为茶叶的精加工基地和集散地,普洱茶开始扬名海内外。
◎近现代普洱茶发展史
近代普洱茶的发展与茶山以及茶厂的兴衰息息相关。
著名的茶山主要有古六大茶山和现代几大极具代表性的茶山和茶区。
清朝时期普洱茶成为贡茶,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蛮砖、漫撒、易武茶山)声名鹊起。然而,1937年前后茶区瘟疫肆行,居民几乎悉数迁走,茶商倒闭,茶园荒芜,茶产业遭受重创,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才逐渐恢复生机。

1937年前后以佛海(今勐海)、南峤(勐遮)为中心的澜沧江西岸地区,以及普洱府所辖其他地区(江城、澜沧、景谷、凤庆等地)的茶山和茶区,成为了高品质普洱茶的另一大产区,是现代茶山的代表。包括布朗山、巴达山、南糯山、景迈茶山、勐宋茶山、凤庆茶山还有双江勐库古茶园。现代茶山的兴起对普洱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国营茶厂在这一时期对于普洱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普洱茶发展影响深远的技术几乎都是在国营茶厂产生的。这一时期的国营茶厂主要有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昆明茶厂、临沧茶厂、凤庆茶厂、黎明茶厂。
 
1950年以后,云南现代的普洱茶在生态上有了极大改变,制造工序也有了革新。
1954年全国实行茶叶“统一收购,计划分配”,私人贮存的茶叶从此“隐形”。
1958年云南财贸办公室要求各级政府扩大茶叶生产。为了完成任务,人们实行毁灭性采茶,老茶树茶园面积锐减一半。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大量生产茶叶,改种旧茶园,开辟新茶园,引进了扦插栽培技术,培植了大量的灌木台地茶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破四旧,抓生产”,陈旧的普洱茶品都被扫地出门,许多陈茶茶仓被烧掉,少部分被卖到海外.
1973年,熟茶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普洱茶概念。
1976年,昆明、勐海、下关三厂应云南省公司的命令开始加工生产普洱茶,并规划了茶品名号。三茶厂茶品末尾标号分别为1、2、3,如7581砖茶、7572、7663沱茶。普洱茶生产从此进入配方茶时期。
80年代普洱茶处于平寂时期,但仍不乏经典茶品问世,如勐海茶厂出品的8582青饼、8592熟饼,一直沿用至90年代,至今仍能发掘当时的佳品。
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后改革开放,广东等地经济飞速发展,普洱茶从海外回流至广东一带。
1995年左右普洱茶风靡四起,消费者逐渐认识到普洱茶,普洱旧茶的魅力和饮用价值也得到了重视,“越陈越香”的概念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
◎新世纪的普洱江湖
20世纪90年代末,普洱茶开始在中国南方城市萌芽,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进入消费萌芽期。
2000—2005年,普洱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普洱生茶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随后老茶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品牌竞争的时代。
2005年下半年,一则“猪圈发酵普洱茶”的报道引发了普洱茶市场的震荡,市场的迅速成长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和隐患的出现。
2006—2007年6月,普洱茶的价格不断攀升,形成了“普洱茶热”。
普洱茶市场的过速增长使2007年成产业洗牌年,从6月开始,普洱茶的价格大幅下滑,引发了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
2009年普洱茶市场悄然回升,从原产地到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分辨普洱茶的优劣,消费者和市场正变得更为成熟、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