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出访视频:机遇之惑:一不小心抢了朋友的饭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9:41

机遇之惑:一不小心抢了朋友的饭碗

朱虹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3日   11 版)

    “我进入这行纯粹是阴差阳错。”“我陪好朋友去考试,她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没想到最后她没考上,我被录取了。”……这些话,你觉得耳熟吗?有人说,影视剧里有,好像很多明星接受采访时也爱这样讲,不知是真是假。这样的事,你身边有吗?

    A说,考上那所重点大学就是如此。当时觉得很意外,也比较欣喜,但是真上了也没觉得有多好。

    B说,我觉得对失利者很打击,就像你带男友见闺蜜,男友却跟闺蜜走了,你的自信心肯定极度下降。

    C说,这种事要是让我赶上会很气愤,不是故意的还好,朋友之间的这道坎儿慢慢能过去……要是故意的,那就涉及做人的问题了!成功比做人重要还是做人比成功重要?

    生活中,如果你是那个失利者,面对鸡飞蛋打的结局,想起艰辛的准备过程,你后悔吗?面对朋友看似信手拈来的成功,审视自己的生命轨道,你羡慕吗?如果你是那个成功者,面对命运给你的岔路,你准备好了吗?面对抢了朋友饭碗这个事实,你会如何处理?

    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

    智能天生论者的说法是,帮助自己认清自己,虽然痛苦也是好事。接受自己不是这块料的现实吧!艺术考试讲究天分,再认真再刻苦,没有才华也没戏。就跟学画画似的,大师不一定最刻苦。当然,考进去不见得就能成功,入门后还是需要勤奋和努力的。

    动机决定论者这样分析:当你把某件事看得很重的时候,结果往往会令人失望,因为那时的动机其实就是投机,投机必然带来不切实际的期待、巨大压力和焦虑。当然动机不足也难以带来成功,“捡漏”的情况绝不可能经常发生,中等强度动机可以帮助人保持一个比较放松的好心态。

    讲求随遇而安的朋友则气定神闲,“无心插柳柳成荫,命运的安排!对于双方当事人而言,之前有没有准备好已经不重要了。命运让你走岔路,你就走岔路吧,因为风景可能也很不错。”

    比较注重人际的朋友更关注在这样的风雨到来时,每个人不平的心绪,“我觉得要是有人陪伴落选者走出失败的伤痛,展开新的经历;陪伴成功者渡过最初的慌张,接受陪朋友而带出的生命安排。这样,每个人都会心生感激和期望,对自己、对他人、对过往、对未来,顺势而为。”

    原本以为只是名人们的随口一说,竟还有这许多讨论的层面。原来,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并非很少思考、没有态度,而是要配合那份激发、倾听与好奇。我了解,真诚生活着的人,都会对人、对生命历程有无比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

    其实,重要的不是谁的事、怎样的事,而是这样的事件带给你怎样的影响,你会如何回答这些人生课题,你作出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努力追求它的人。”孩提时代,我们就不断被灌输这样的名言警句,辅之以苦口婆心者的人生经验。

    确实,激发出孩子愿意努力的心,有助于培养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也是有根有据的。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学龄期的孩子要应对的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习课程,获得足够的肯定,就能养成勤奋的人格特质,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时充满信心。

    不过,成人们强调的是努力,却很少有人去阐释,“机遇”到底是什么?

    机遇的重要特点是非个体原创和无法捉摸,所以,你不能决定它是大是小、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守株待兔或熟视无睹,都不是理性的态度,那只会让你疲于奔命。

    机遇,不完全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做了准备的人要接受这点。

    机遇,落到没有准备的人身上,或许是由于你有未知的潜能。

    机遇突然来到你面前时,你的那份惊喜之情或许来自发展之痛、生计之忧顿时缓解,或许来自能力被肯定,或许来自在比较中胜出的优越感……但那些终究会过去,纵使跃过龙门也不是大功告成,鱼儿也还是要向前游,继续努力。

    机遇,对有准备者来说是回报,对未曾准备者来说是邂逅。有时,接受它需要勇气和自信,“我值得拥有”,这样的认定才会带来更多的可能。

    现代社会,学校内外都在做“生涯辅导”、“职业规划”,把这样的理念传达给年轻人、职场人,“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你要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要到哪里去?”

    我们看到的是,透过那些测试表、任务单、计划书、时间管理策略……不少青少年被激发了,学习、生活、工作变得井井有条,很愿意做事,不费力就能进入努力的状态。但是,也容易因结果的不如意而备受打击。不是吗?因考学失利、求爱被拒、转行无望或自戕、或伤人的事件屡有发生。我想,该让“生涯课”成为“生命课”,多一些关于“努力、机遇和生命中的不确定”的探讨。

    有位叫约瑟夫·坎伯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我们愿意消灭计划好的生活,才能得到等待我们的生活”。这未尝不是一种思路的转换。

    人生,不免竞赛,但不是竞赛;不免比较,但不可只怀比较心。这样,对机遇,才能凝视;对他人,才有关怀;对自己,才会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