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曼琳被艹图:人民大学报告:GDP情结是通胀症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08:11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当前严峻的通胀形势会加剧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

在经历了2009年的下跌之后,我国价格总水平在2010年开始回升,并呈现逐季上涨态势,2010年CPI涨幅达到3.3%。从统计测算和民生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通胀形势可能比CPI所显示的更为严峻:首先,如果充分考虑当前高企的房价在CPI中的权重,那么当前的通胀水平会更高,可能已经接近甚至高于 2007-2008年的通胀水平。其次,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尤其是蔬菜和粮食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再次,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在2007-2008年物价上涨至高位之后的继续上涨,当前价格总水平相比于2006年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最后,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管制等非经济手段对价格上涨的干预,那么当前物价水平可能会更高。

然而,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我国,通货膨胀并不是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才值得特别关注;其核心逻辑是,通胀往往都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结构性通胀,在工业品生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物价的全面上升。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如果从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增长。过去30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逐步迈向小康社会是人民最迫切的愿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我国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在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而我国通胀对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较为严重,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目前脆弱的社会结构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进一步加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一,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经常发生的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特征的通胀会对居民实际生活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相对更高,因而所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第二,我国家庭财产中存款所占比重较大,而长期较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储蓄存款很可能在通胀期间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从而造成家庭财产受损,特别是我国的中低收入家庭往往持有更高比例的存款,因而会在通胀期间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三,我国的工资形成机制缺乏集体谈判等成熟、有效的市场化措施,工资调整往往滞后于通胀,导致通胀时期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对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的损害。

第四,相比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资产持有结构更为多元化的富人不仅更容易规避通胀风险,甚至在通胀期间还可能通过房产、收藏品等实际资产而获得财富保值甚至增值的能力,加剧贫富差距。

我国当前通胀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前面的分析表明,通胀对中低收入者生活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主要根源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那么,分析我国以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要特征的通胀形成机制的新变化,对于有的放矢地治理当前通胀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在流动性过剩、农产品资本化、房地产深刻影响宏观经济、刘易斯拐点逐渐到来和国内外价格联动性逐渐加强的背景下,我国当前通胀形成机制出现了如下新变化。

第一,过剩的流动性导致了物价和房价上涨,成为当前通胀的核心原因。

2010年,M2占GDP比重上升至历史最高点,M2增速、贷款增速虽然较2009年略有回落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流动性泛滥形势十分严峻。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超计划的货币投放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占款等三方面因素。

我国流动性虽然充裕,但是无法充分注入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还缺乏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以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处于衰落阶段,但是新的技术创新浪潮还没有形成。最有可能成为下一轮技术创新源泉的低碳技术的专利发明数量和投资也还没有出现本质的飞跃。而我国的“投资— 出口联动机制”和“外需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实体经济高速增长的恢复有赖于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彻底恢复。因此,受累于世界经济仍没有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我国实体经济目前发展不足,这导致充裕的流动性无法为实体经济所充分吸收。

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和金融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在农产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首先,农产品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需求价格弹性低,短期内供给难以大幅增加,流通体制相对分散,因而具有充足的炒作获利空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在炒作资金大规模涌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改变了以往的单纯消费品属性;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脱离供求层面,出现猛烈上涨。其次,充裕的流动性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并推动了近期房价的快速上涨。再次,外资的涌入具有鲜明的投机特征,虽然不具有主导性,但仍然加速带动了资金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涌入。最后,通胀预期强化了“泛滥的流动性→强烈的通胀预期→更快的货币流通速度→更多的流动性”的正反馈机制,带来了更大的通胀压力。

第二,刘易斯拐点的逐渐到来带动了低端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造成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当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促使低端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服务业和农业技术进步比较慢,并且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因此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显著推动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原材料价格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来推高CPI,输入型通胀逐渐显现。一方面,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主要进口农产品国际价格的快速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相关价格的上升。其次,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多为上游粮食作物,其国际价格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国内相关下游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再次,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推高了国内相关农产品期货的价格,进而带动了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猛上涨对国内农产品产生了较强的成本推动压力。当前国际原材料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影响途径为: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资源品价格上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

发展模式是我国经常面临通胀压力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存在通胀压力,并经常发生通胀。1978-2010年的33年间,有17年的CPI涨幅超过3%的警戒线水平,有5年的CPI涨幅甚至超过10%;特别是 2003年以来,我国除2009年以外,几乎每一年都处在通胀危险之中,通胀逐渐出现常态化的趋势。

我国之所以经常面临通胀压力,其根源在于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希冀以单纯的经济更高速增长来解决或掩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依赖症”和“投资饥渴症”。这种增长模式容易引发通胀。因此,不改变我国当前这种增长主义发展模式,不将增长主义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常出现通胀的局面。

第一,增长主义发展模式带来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容易导致经济体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实现经济腾飞和国家崛起是全民族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种对经济增长的重视,使得政府事实上采取了增长主义模式,各级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我国当前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模式和“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则进一步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政府主要通过推动投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冲动的周期性释放导致通胀水平周期性变动,而近几年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我国经常性存在通胀压力。投资过热带动经济过热,并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从而使得我国历次通胀都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

第二,通胀带来的低实际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导致家庭部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增长主义政府治理通胀的动力相对不足。在利率管制下,我国利率水平长期较低,通胀的频繁出现使得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并且容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负利率。低利率降低了国家使用资金的成本,为国家实施各种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廉价的资金支持;在融资中占主导地位的间接融资——银行贷款大部分被提供给国有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低利率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低利率下稳定增长的存款和大幅增加的贷款量大幅改善了银行的经营业绩,有力地支持了银行业发展。

第三,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经济体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更加剧了通胀压力。与美国财政政策制定受到国会的严格限制相比,我国财政政策制定流程相对简单,时效性也高得多。因此,财政政策在中国被使用得更加频繁。在增长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偏好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在类似固定的汇率制度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压力,进而导致资本流入并加大汇率升值压力。为维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当局被迫发行货币。

2011年通胀率预计为4.5%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

第一,2011年的物价上涨仍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基础。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只要2011年M2增速在14%以上,我国M2/GDP就将再创历史新高;而中国人民银行预测今年M2增速将达到16%,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仍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其次,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最后,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得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高,从而将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二,2011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首先,部分主产粮区出现大面积干旱,我国粮食产量在2011年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难度较大。其次,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可能在2011年持续上涨,这将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压力。再次,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升,由此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另外,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严密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得大量闲散资金可能会加速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而推高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最后,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虽然这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意义,但是也要看到,这将会进一步推高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第三,2011年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这势必将增加输入型通胀压力。

第四,实体经济基本保持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而2011年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基础。

抑制通胀多管齐下

第一,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于宽裕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胀:着力防止M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实施动态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5%至21.5%的区间,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以内;全年加息到3.5%至4%的区间;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当然,也不能过度高估人民币升值对于抑制通胀的作用。

第二,积极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第三,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四,加强能源储备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保障能源安全。

第五,积极推进工资形成机制市场化变革,建立工资的通胀指数化机制。

第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房价泡沫。

第七,积极推进中长期改革,有效提升通胀的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的频率;积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将增长主义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货币政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能力。

本报告执笔人:陈彦斌、唐诗磊、阎衍、朱戎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fmbloginfo,#fmblogpop{display:n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