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多纳多:乐山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做大城市 做强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57:10
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做大城市 做强产业 6月27日至28日,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少雄,副省长李成云在资阳调研“两化互动”工作情况时强调,要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做大城市,做强产业。
在资阳,王少雄、李成云先后考察了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百威英博啤酒西南(资阳)生产基地、城东新区,并出席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汇报会。资阳在城市规划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新区发展中坚持“两化互动”理念,加快产业培育,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王少雄、李成云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王少雄指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为全省今后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王少雄要求,在推进“两化互动”中,要重点突出、强化特色,以两化互动为抓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优势,在做大产业与做大城市中,联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经济建设质量与水平,努力提升生活幸福指数。
李成云指出,要深入总结各地“两化互动”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大力推广。资阳的经验,首先是认识到位,资阳在全省率先作出了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其次,定位准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第三,统筹规划,资阳坚持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四规合一”;第四,产城融合,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资阳要认真总结提炼经验,为我省探索“两化互动”新路径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 努力实现如皋经济社会全面腾飞
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从某种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上。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双轮并进,良性互动,切实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为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的意义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撑,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既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我市进入了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扩张期,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加快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集约发展的内在要求。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我市的基本市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城乡改革与发展,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对照江苏省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要求,我市有8项指标未达到序时进度,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与目标要求差距较大。这些差距集中反映了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我们要在201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只有大力实施“以工强市”第一方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大幅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我们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入,加快房地产、现代商贸、旅游、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做优做美城镇形象,完善城镇功能,才能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并进,推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偏低,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很严重,城乡差别较大,二元结构明显。当前,我市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我们只有顺势而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加快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变城镇经济社会形态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二、以大沿江开发为契机,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步伐
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沿江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我市审时度势,积极策应,及时提出了“通过5至10年努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如皋”的总目标和“一年大变,三年突变,五年巨变”的阶段性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我市沿江开发已从临江开发向腹地纵深开发、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从单一工业开发向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开发转变。为进一步放大沿江开发效应,2006年8月份,我市作出实施大沿江开发的战略部署,把沿江开发范围从如皋港经济开发区扩大到如皋经济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园区,谋求以大沿江开发三大主体的高效突破来带动面上的持续跨越发展。几个月来,大沿江开发三大主体坚持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招商、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开始显现大沿江开发的效应。如皋港开发区利用外资势头强劲,熔盛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一区三园”建设全面拉开,项目投入、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如皋经济开发区高标准完成了万寿路北延和惠民路东延工程,迅速推动世界肠衣城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高新技术园区自年初组建以来紧紧围绕 “一年大变、二年突变、三年巨变”的总体目标,规划编制和组织架构已全部到位,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已有3家高科技含量企业落户园区。
这些生动的实践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一是必须立足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高起点编制规划,在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二是必须树立“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加大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力度,以完善的功能吸引项目落户;三是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提高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滚动式发展;四是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团结和带领一班人苦干实干、拼搏创新,充分发挥好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效推进开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大沿江开发为契机,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努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经济发展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必须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中心,大力实施“以工强市”第一方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牢固确立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地位,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来抓,通过大力开展各种招商活动,优化投资环境,吸聚各种外来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在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把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来抓,积极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加快全民创大业、全民大创业步伐,实现富民强市。
2.抓紧编制和完善各类规划。按照“双城”特色鲜明、中心镇优势突出、一般镇规模适度的网络化城镇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各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优势,注重在生态环境、建筑形态、城镇风貌上下功夫,抓紧完成各镇区总体规划修编,着力打造风格各异的区域中心。切实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近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覆盖,近期建设地段、主要街道与重点地段以及储备土地等区域要优先覆盖。大力开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完善工作。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统一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指导性和硬约束作用。进一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规划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建立规划公示制度和专家论证机制,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依据经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并加大规划执法工作力度。
3.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入。按照整体性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迅速拉开“三横三纵”的城镇道路框架,并做好与镇域公路、市域公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水上运输的有机对接,形成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加大给排水、绿化、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卫设施、供电、供气、宽带网等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城镇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全面放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精心包装城建开发项目,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4.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健全的城镇服务业体系,对于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繁荣镇域经济,塑创城镇形象,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流通业态,大力开展小商品零售、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充分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长寿文化旅游。加快城镇房地产开发和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镇区卫生、教育、广电、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
5.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提高园区经济在各镇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率。因地制宜,发挥各镇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优势,走特色化、差别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板块和拳头产品竞争优势。加快建立园区开发公司,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规范园区开发建设管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园区滚动式发展。着力化解资金瓶颈,加快“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拉开园区框架,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切实增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6.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把加强城镇管理放到突出的位置,在加快城镇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镇长效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强镇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等现象。加强镇区保洁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城镇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基层执法队伍在城镇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严格城镇管理执法,规范“一书两证”、“一书一证”的发放程序,做到执法严明,及时查处违章搭建事件。
三、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从为人民谋福利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整体联动,协调推进,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建立市委统一领导、政府协调推进、各部门整体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领导协调,形成层级清晰、职责明确、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及重要规划要进行科学决策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经济发展、城镇发展的健康和协调。通过不断解放思想,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理念化解难题、加快发展的办法。大力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打造求真务实的作风,追求乐于奉献的境界,用发展凝聚民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良好形象。
2.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政府机构,不断提高对城镇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法制管理的水平。全面深化城乡建设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机制。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正确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关系,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思路,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充分运用级差地租,从土地资源的升值和房地产开发中筹集建设资金。同时,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机构支持小城镇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一律准许民间资本进入,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化解资金瓶颈。积极化解土地矛盾。大力推进“三集中”,集约用地、节约用地,为工业发展、城镇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土地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农民集中区建设、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的创新,在不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根据村民的共同意愿探索进行承包地分配调整和宅基地使用权在农村内部的市场化运作,建立经济合作社,确保经济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的需要。
3.切实关注民生。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涉及大量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必须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既要坚持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又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政策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按政策法规执行;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采取一些开创性、突破性举措,确保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坚持在规划建设中努力实现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城镇规划应把不断满足居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尊重农民的意见,反映农民的需求,让农民得益受惠。规划要有超前性,但城镇开发和建设要根据自身的财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程度等,适度超前、逐步推进,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超前、适量提供经济适用房、安居房、廉租房,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居住问题。坚持在征地、拆迁中切实维护失地失房群众的利益。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把现行强制性的行政征用行为转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对那些在城镇开发和建设中的失房失地群众,在按标准及时、足额补偿的同时,全面实行“土地换社保”制度,依法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相应的生活保障和促进就业等工作,鼓励失地失业群众自主创业,努力使群众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有保障。坚持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农民也应当同样享有。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平等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建立慈善基金、扶贫基金和公益基金,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对弱势群体相关收费的缓、减、免工作,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此文发表于南通市委办公室、南通市委研究室主办的《研究与参阅》2007年第9期  江苏省委候补委员、中共如皋市委书记 陈惠娟)
来源: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构建研究
中共泗洪县委党校   孙修远
摘要:从宿迁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根据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衡量指标体系,宿迁城镇化与工业化还处于动态发展和关系调整时期。通过分析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可知,实现二者互动并进还存在许多障碍性因素。而促成二者互动发展的关键,是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即规划引领机制、产业支撑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市场化动力机制。
关键词:工业化与城镇化;指标衡量体系;现状分析;互动机制构建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关性分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必须面对的结构性转变进程。从区域发展上看,如何定位工业化、城镇化及二者关系,事关区际间协调发展和区内可持续发展。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尽管内容理解芜杂,理论视角多向,但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则是理论界的共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演进具有内在联系,工业化推进必然引起人口、劳动力、投资、产业的空间集聚,从而对城镇建设和服务提出要求;而城镇化在对这些生产要素吸纳的同时,又左右着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方向[①]。从模式研究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同步城镇化,指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二是过度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滞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基本关系的理论阐释,大致有三种观点[②]:一种认为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集聚经济,当工业化进行时,城市也必然发展;第二种认为是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过程也就是城市化过程,而城市化过程又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第三种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城镇化的中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主要动力,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到了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主要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那么在工业社会中前期,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与非农化率几乎是三条平行上升的曲线。
针对宿迁这一特定区域,探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摒除非主流的不利本文分析的相对的理论观点,模式研究和关系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理论支撑和阐述依据。本文试图在此理论背景下,第一,主要对宿迁作整体性的经验分析,适当地作单体的计量实证研究,探索约束因素与本地区发展愿景双重架构下二者规律;第二,重视城镇化与工业化在其它地区的经验总结及运作模式,试图对宿迁这一特定欠发达地区处理二者关系作定量测度与具体分析;第三,既重视从经济总量与城市化水平测度二者关系,也重视多因素定量指标的综合评价。
二、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现状
所谓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了工业化过程内部和城镇化过程内部协调,同时使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二者之间在发展的阶段、目标、政策和速度上有机配合,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互动的健康导向是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分析二者是否协调,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和二者协调呈互动关系。二是可持续发展。通过二者指标分析可反映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三是社会公平标准。如果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可以通过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来判断,在此标准下,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一是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宿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二是经过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三是目前影响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工业化、城镇化衡量指标及宿迁近五年来二者关系判断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量化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IU、NU比的0.5和1.2国际标准值法;二是钱纳里标准法。总的精神是,人们在分析二者关系时,常用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城镇化率等几个指标来衡量[③]。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可以从工业劳动力或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来考察。用IU比和NU比这两个指标来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和非农化之间的发展关系,IU比是指劳动力工业化率(即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与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比值,IU比的国际标准值为0.5。NU比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即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NU比的国际标准值为1.2。如果IU比等于1,表明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等;如果IU比小于1,表明工业化率低于城镇化率,城镇里存在一、三产业劳动力;如果IU比大于1,表明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农村中存在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NU比如果小于1,表明城镇里存在着一定的农业人口;如果NU比大于1,表明农村中存在着一定的非农业劳动力。当城镇化、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较为协调时,IU比大致为0.5,NU比大致为1.2左右。如果IU比明显小于0.5,而NU比明显小于1.2,则说明,不仅从事工业和其它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人口几乎全部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也集中在城镇地区。这种情形说明相对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程度而言,城镇化是超前发展了,出现过度城镇化态势。相反,如果IU比明显大于0.5,而NU比明显大于1.2,则说明大量从事工业和其它非农劳动人口滞留在农村,说明,相对工业化和非农化而言,城镇化滞后,发展不足。
图表一:宿迁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城镇化率的对比关系分析
年份
I
N
U
IU
NU
2005
26.8
58.4
31.46
0.85
1.86
2006
31.4
61.9
32.4
0.97
1.91
2007
31.4
61.9
34.1
0.92
1.82
2008
36.2
66.7
35.9
1.01
1.86
2009
38.0
68.3
37.7
1.01
1.81
注:表中I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N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之和占就业人员比重;U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0年宿迁统计年鉴》整理。
图表二:宿迁城镇化、工业化与非农化的数量对比关系
从图表一、二中可以看出,宿迁2009年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城镇化率分别比五年前增加了11.2、9.9、6.2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增长较快,城镇化率相对较慢,但总的看来,五年来均呈逐年增加、平稳发展态势,三条曲线几乎平行,并且是动态的上升。从IU、NU的比值来看,2008年之前IU比值均小于1,说明工业化率略低于城镇化率;2008年之后略大于1,说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NU比值均大于1,并且比值较高,说明农村还存在大量非农劳动力,从理论上看城镇化有很大发展空间。二者结合起来,用IU比0.5、NU比1.2标准值联系分析,最近五年宿迁IU比明显大于0.5,NU比明显大于1.2,城镇化与工业化速度都较快,但城镇化、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暂时滞后于工业化、非农化。结合宿迁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说明目前宿迁城镇化与工业化处于动态发展和关系调整时期,并且极不稳定,变数很大。工业化相比较城镇化,工业化高位运行,持续发展相对乏力;城镇化暂时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空间较大;同时也可看出,宿迁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实际带动能力较弱,外来企业如何本土化,如何推动地方城镇化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二)宿迁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
工业化方面。一是工业总量不断增加,支柱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0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196.74亿元,增长20.2%。初步形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建材玻璃、化工医药和金属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六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54.32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4%。二是园区工业发展迅猛,龙头带动作用显著。2009年,全市六大园区基础设施总投入达26亿元,新增进区项目238个,实现业务总收入512.5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带动28.70万人就业。三是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由建市之初一产为主,2002年二产超过一产,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2009年三次产业比为19.3:46.3:34.4,工业增加值占二产增加值79%,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十分显著。三是工业运行质量一直提升,科技对工业贡献份额增加。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37.43亿元、利税80.52亿元、利润48.29亿元,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7.1﹪、45.7﹪、60.8%。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50.6亿元,其中新产品开发经费达34.8亿元。2009年宿迁工业化率达36.2%,但从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标准看,2008年宿迁人均GDP约2000美元,但宿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一产高于标准值4.1%;二产高于标准值13.4%;三产却低于标准值17.5%,从就业结构看,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一、二产分别高于标准值9.6%、3.0%,三产则低于标准值12.6%,结合其它指标,虽数字错乱严重,但综合判断,宿迁应该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后期或成熟阶段的早期[④]。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工业总量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单位数等均为全省最低,甚至不如苏南的一个县。二是产业结构趋同,支柱产业少。从沐阳、泗阳、泗洪工业产业结构看,纺织服装、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等均为着力培育的产业,但此类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全市支柱产业仍然偏少,并且各地不平衡。三是企业大多科技含量低,技术落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然较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流程简单,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名优产品少,资源产品、初级产品较多;高端技术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制和开发难;企业家队伍素质低。四是资源要素依赖性强,制约较大。我市工业以资源利用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种格局就决定了如果我们不创新工业发展方式,工业化推进仍然通过企业产品量的扩张和资源不断利用为支撑,那么宿迁就仍然是走其它地方的老路,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同时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不容许再走老路。
城镇化方面。宿迁城市建设与管理进入新阶段,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由建市之初的13.41%提高到2009年的37.7%,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增速迅猛,市区、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框架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2009年分别达63.42、42.50、33.00、29.20平方公里,部分乡镇建设亦有起色。建市以来城建投资持续拉动其它投资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幅增加,已成为支柱产业。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路网改造全面升级,2009年人均道路面积19.1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6.15%,污水处理率达73.82%;燃气普及率90.58%。三是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现住房居住面积提高到36.03平方米∕人,三居室占住宅建筑式样的33.65%;物业管理从无到有,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230元 ;四是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进。随着农村新五件实事和新农村十大工程的实施,宿迁农村的社会结构、农业的产业结构、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条件改善较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进城速度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破了题、起了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矛盾和问题:一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省其它市,城镇化的其它指标均排名靠后。主要还是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不足,城镇化缺乏动力。二是城镇结构不合理。宿迁市区自身缺乏商气、人气和经济支撑能力,对市内辐射能力弱;乡镇数量多规模小,全市乡镇达104个,5万人以上的仅有16个,乡镇距离平均不到10公里,缺乏科学规划,严重滞后于市区和县城发展。三是城镇建设水平低,品位不高。许多乡镇,甚至在某些县城,不重视特色设计,街景、建筑物等都十分单调,没有品位和文化含量,有的地方城镇发展产生断层,不注重继承和挖掘已有文化底蕴;乡镇开发方式落后,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备,严重滞后于市区和县城发展。四是城镇功能弱。由于政绩观影响、土地财政驱动,政府过分强调城市扩张,导致城镇功能弱,带动能力差。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反过来产业发展缺乏城市依托。
(三)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障碍性因素
一是行政区划阻隔了市场集聚效应的形成。宿迁建市后,各个县区大力支持市区建设,但宿迁要真正产生建市“市带县”的初衷,似乎已经不可能。内部县级区域规划、少数乡镇规划作了一些调整,推动了市区以及县城做大和工业经济发展,但过度的区域划分,形成新的包袱和要素流动阻隔。乡镇数量多、分布密、人口少,大多数乡镇仅仅是行政中心,形不成集聚效应。
二是制度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如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进城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城缺乏安全感,增加城镇化成本。对有关吸引农民进城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业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宿迁过去长期工业不发达,农民进不了城,说不上城镇化。近年工业经济和三产发展,农民开始异地转移,但仍不能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市民。有的虽然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不能享受与本地区居民同等待遇。
三是第三产业制约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三产的重要特征是生产和消费要求高度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对市场容量依赖性较大,而宿迁长期城镇人口集中度比较低,聚集不起第三产业发展规模,三产长期处于极低水平。2009年三产占GDP比为34.4%,但住宿业、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不到1%,有较大发展空间。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有拉动作用,金融、保险、运输、咨询等生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功能意义上讲,城市化内涵就是在城市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主导产业等,而这些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容。
四是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影响功能发挥。宿迁全市城镇规模定位都有待科学。宿迁市区只能算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很大但配套不完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县、乡小城镇人均GDP低于市区,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县、乡,说明宿迁和几个县城所在地集聚功能和规模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突出发挥。城镇建设趋同化现象严重,城镇形态、产业结构、建设方式趋同,城镇特色不突出。乡镇聚集不起服务和设施建设的合理规模,形不成城市功能,发展难度较大。
五是工业产业现状造成互动偏差。宿迁工业产业大多是招商引资企业,早期的多是低水平低档次重复,要么是资源利用型的低端产业,要么是两头在外产业,产品链条短,生产迂回程度低,产业之间、区域内部之间经济活动缺少联系,不利于城镇化要素的孕育和成长,影响城市化演进;反过来,这些产业对城镇没有积极需求,长期对城镇功能就形成制约,成本增大,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影响产业发展。因此企业聚集度差,产业集群不完善,形不成产业升级,没有形成二者良性互动。
三、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的构建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构成和以之为参照的推动二者互动的外在保障机制。宿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关键是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构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打破城乡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共同发展。
第一,坚持“两化”互动,构建规划引领机制。如何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加快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健全和发挥宏观的调控、指导和管理功能,以规划引领作为互动发展的鲜明导向,以之作为城乡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作为宿迁突破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做好城镇的空间布局。根据宿迁各地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已有产业基础等,呼应国家区域分工和江苏沿海开发,做到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空间规划上,以对接连云港为目标,形成“连云港---沭阳---宿迁---泗洪”数条不同形式交通线向纵深拉开,形成块状城镇群,发挥“增长极”作用。市区及沭阳、泗阳、泗洪县城重点要建设精品城市,科学确定城市规模,留有可持续发展的余地;缩减乡镇数量,做大做强中心镇,通过辐射作用,适度引导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尽快完成非农化与城镇化的接轨。二是注意城乡之间的产业布局,尽可能地把握产业互促的内在机制。要将主导产业的布局与培育与农村城镇化、交通网络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一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构建城镇化的经济支持系统。在宏观规划和有效调控乏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情况下,很难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因此宿迁各地在构建城镇产业支撑体系时,还是要依托腹地资源,遵循优胜劣汰的产业结构原则,重点扩大规模,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三是要注意产业配套。在一定区域空间内部,规划上要注意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科学配套;工业要向园区集中,提高集中度;工业园区内部,规划上要注意产业关联;乡镇的企业和农村产业要寻求为园区工业企业配套,既是支持也是借力发展;资源利用型、与农村联系比较紧密的产业可以有意识地规划到乡镇。四是要注重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一个产业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效应在一定时间内才能显现出来。两者能够良性互动无不是有意坚持的结果。规划起始制定就要着眼长远,注重科学,执行过程中要保持严肃性。
第二,突出工业化龙头作用,构建产业支撑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始终坚持工业突破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引导企业以市场、资本、名牌为纽带,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一批具有专业竞争力的企业群。要发展有宿迁地方特色的产业。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发展本土企业;鼓励企业上规模创品牌,借助品牌效应,加快企业扩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群。充分利用宿迁劳动力比较富余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作出相应贡献。二是在招商引资中注意产业结构优化。招商引资作为宿迁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对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未来产业结构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宿迁要牢固树立以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理念,重点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一批具有专业竞争力的企业群。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集中地,各地园区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园区建设加快了产业集聚,实现了集约经营,呈现规模效应,大大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工业园区有效地实现了人口集聚,带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促进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城区面积,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载体和推动手段始终紧抓不放。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要围绕宿迁各地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加工业和生产基地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建立农民和工业纽带关系,改变农业和工业的泾渭分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五是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档次。着力改造城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发展高档餐饮、宾馆、休闲产业,提高城镇品味;发展具有宿迁各地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六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宿迁人口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改变少数地方政府主导圈地搞建设、人为城镇化现象,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
第三,加快改革和创新,建立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必然触及一系列的制度,政府要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对涉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城乡联动的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要立足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对区划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清除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要调整城镇行政区化,促进城镇合理布局,重点是缩减建制乡镇。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如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等。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实行以实际的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取消对农民进城限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研究制定积极的外来人口政策,在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降低门槛,降低城镇化成本。改革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广泛吸纳城市建设资金,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格局。鼓励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政府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存量。加快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完善市场体系,构建推动发展的市场化动力机制。这既是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基础。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下的项目建设机制,彻底改变以往政府包办代替发展模式,防止在“两化”推进过程中出现改革走回头路现象。多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推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重视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工业品流通市场。要善于打破行政区域的地区分割,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重视市场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集聚,建设专业市场;围绕区域范围内工业主导产业,建设各类专业市场,提升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档次;结合我市是农业大市特点,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创新交易形式,推行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要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引导经营户向品牌商品总代理、总经销、主要经营地产品转化;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引进会展活动。要发展城镇要素市场。主要是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以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为主要特征,影响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三产的发展。要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金融、技术、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城乡相互依托,互为市场,各种要素交流和组合,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提供多维取向。要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建设,这既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基础,也是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落实,改善优化市场环境,推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刘奇葆绵阳调研强调“两化”互动有深意
5月2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绵阳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不动摇,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 “两化”互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 2011年5月28日《四川日报》)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进展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两者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相关系数平均达0.997。我国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要素集中这一本质事物的两种表现。也就是说,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导力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因如此,刘奇葆在调研中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做强产业。他强调,城市是发展工业、做强产业的载体和依托,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努力做大城市,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
以笔者的理解,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础。工业化主要是通过就业转换效应、人口集聚效应和财富积累效应带动城镇化发展。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基础。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生产集中过程带动人口、消费、财富的集中,从而促进了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工业化带来的财富积聚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工业等产业发展伴随着财富的加快增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极大地推动城镇的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破除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就四川而言,就是要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融为一体、同步推进,使得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城乡加速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实现发展振兴已经成为当前中心工作的关键时期,刘奇葆来到当年“5·12重灾区绵阳调研,提出要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 “两化”互动,意义非同一般。
时下,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灾后重建成果,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为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无疑是四川发展振兴的“首选项”。这既符合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符合灾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更符合四川自身的发展实际,应该说是抓住了发展的阶段特征,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只要我们遵循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致力经济转型,就一定能在提升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同频共振、协调发展,进而赢得四川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络评论员)
探索“两化”互动互促新关系
[提要]  新型工业化是清洁能源支撑的工业化,我省新能源产业基础良好,节能环保产业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实现清洁生产的工业化、清洁生活的城镇化。省经信委负责人: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组团化、产城一体化、产城集群化,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型关系最生动的阐释。
省经信委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提出
本报讯(记者 胡彦殊)“两化”互动的新形势下,工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近日,省经信委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习贯彻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并初步研究工业经济系统配套政策措施。
会议认为,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持续的,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往往互扰互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重复建设等问题很难避免。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会议认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应该建立起互动互促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具体体现在城市承载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的内在联系里,体现在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组团化、产城一体化、产城集群化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在产业提供产品、城市创造需求的供求关系上。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正式出台后,省经信委还将围绕园区建设、要素保障等工作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观点】
什么样的产业扮靓什么样的城市
□省经信委主任 王海林
在“两化”互动推进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城市以产业而富裕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扮靓什么样的城市,重大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升城市的品牌,成为城市最靓的名片。这就要求四川必须走出一条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新型工业化是产业产品持续转型升级的工业化,我省当前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工业化是清洁能源支撑的工业化,我省新能源产业基础良好,节能环保产业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实现清洁生产的工业化、清洁生活的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是资源耗费较少的工业化,近年来,工业发展的要素约束日益明显,如何实现工业化方式由资源和资本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化的问题刻不容缓。
新型工业化是投入产出效益高的工业化,要通过科技进步,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减少劳动力的耗费,大力发展能耗小、污染少、效率高的新型绿色工业。
【点击】
要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
要把产业集群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有规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动,培育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
要在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在西部产业格局中抢先创造和形成更大的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
【对话】
让产业园区成为城市的特点、亮点、增长点
记者: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就工业而言,最佳切入点是什么?
省经信委负责人: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组团化、产城一体化、产城集群化,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型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两化”互动就是要把产业园区建成城镇的一个功能区、一个组团,成为城市的特点、亮点、增长点。工业向园区集中,既实现了工业的集约发展,又为城市拓展打开了自由度更大的空间。产城一体化,就是要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规划一体化,园区基础设施与城镇基础设施一体化,企业员工与城镇居民的社会管理、素质提升、社会保障一体化。
记者:在“两化”互动的新格局下,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新举措?
省经信委负责人: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研究指导各城市的产业配置,进一步优化细化“5785”战略;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7+3”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发挥好园区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继续实施“1525”工程和“521”战略,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四是按照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积极落实工业环保政策、支撑“两型”社会建设;五是加强企业职工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
记者:从具体操作层面看,要真正实现“两化”的高效互动,还需要作哪些探索?
省经信委负责人: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进程中,要真正实现城镇化和“包容性增长”,避免“被城镇化”、“半城镇化”等问题的积累,必须以现行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创新入园、进城、落户三大政策联动,真正解决进城人员的身份问题,同步实现职业、居所、身份的转换,真正使“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同时,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联动机制。工业化的对象是“化”农业,城镇化的对象是“化”农民,如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不联动,只讲农民进城,则一方面城镇空间拥堵,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闲置,这既不利于土地稀缺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也不利于农民积累资产的盘活。这是一个非常紧迫但又必须稳妥解决的重大问题。
刘奇葆在绵阳调研时强调: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全省工作战略重点
2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不动摇,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两化”互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
副省长黄彦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靖平,市政协主席张世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左代富,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倩,副市长任建民、易林陪同调研。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振兴,成为一项紧要工作。刘奇葆先后深入到绵阳烟厂、绵阳城南新区和好圣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基地调研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情况。
川渝中烟绵阳分厂灾后异地重建项目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川实施的灾后恢复重建“三大项目”之一。走进企业生产车间,烟叶芳香扑面而来,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机械手操作自如。刘奇葆仔细参观了加香、切丝和卷包、包装等各个生产环节,还抓起新切好的烟丝察看品质、颜色。得知这条世界一流的生产线每分钟生产7000支香烟,企业今年年产可达30万箱,刘奇葆鼓励企业坚持品质第一、品牌第一,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助推我省加快建设“两烟强省”,进入全国烟草产业第一方阵。绵阳好圣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底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汽车转向节、制动盘、制动鼓等铸件,刘奇葆察看了企业生产线,了解企业自主创新及与汽车企业配套合作的情况,他对企业引进最好的设备、最好的人才,力争做全国最大的汽车铸件配套企业的目标给予肯定,鼓励企业抓住“十二五”期间四川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产业的时机,更加重视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培养,把产品做得更精更专,把市场做得更大。
在绵阳城南,一座依水而建的新城正在崛起。这个地震后兴建的以商务、居住为主,规划面积达26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基础设施、交通道路等功能已基本形成,纵横交错的主干道和四通八达的街道旁,矗立起一个个居住小区、商业设施,建设工地一片忙碌。刘奇葆走进新城区,了解建设进度,听取建设规划、功能配套等情况,他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要把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新区规划与交通条件、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刘奇葆指出,三年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省化危为机,攻坚克难,在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同时,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的重大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不动摇,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认真总结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全面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部署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两化”互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
刘奇葆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做强产业。要认真研究和主动对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政策,依托我省丰富的水能、天然气、钒钛等优势资源,争取国家把相关重要产业和关键项目更多地布局在四川。要把着力重点放在抓重大项目和拳头产品上,集中力量抓好对发展壮大产业具有带动性、支撑性作用的大项目,从“7+3”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梳理和打造拳头产品,以重大项目、拳头产品壮大产业、占领市场。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组织领导班子里最优秀的成员和年轻优秀后备干部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已有一定规模的地方,要立足自身优势,敢于把好企业、好项目拿出来招大引强,引进重点项目,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在推动现有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扶持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要把产业园区建设摆在工业化、城镇化联动推进的突出位置,用好国家支持政策,调整优化园区布局,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政务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园区,支撑产业跨越发展。
刘奇葆指出,城市是发展工业、做强产业的载体和依托,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努力做大城市,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形成科学的城市交通网络和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不断完善的交通条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同时配套建设完善的商贸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建设城市新区。随着产业迅速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对城市承载能力特别是城市住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硬任务,满足不断增加的住房需求,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尽快融入城市。要加强城市管理,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城市绿道,提升城市风貌品位,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引进和培养抓工业化、城镇化的人才队伍,以优秀人才促进和保障“两化联动”加快推进。
“两化互动”担起时代新使命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萍 摄影 鲍安华
今年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开启之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放眼当今时代,世界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经济经历“成长的烦恼”,转型升级扬帆破局气象日新,国内区域竞争更掀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身处工业化中期的四川,究竟何去何从?该从何处发力,迎头赶上?未来的四川,又将以何种姿态、何种气魄再书发展新辉煌?
四川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不仅是对全国、全省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也是四川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当务之急,关键之举,这也必将在推动我省“两个加快”战略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两化互动”是必然选择
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振兴,走出一条符合四川省情、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路子?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 “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吹响了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集结号。
把“两化互动”提升到战略层面,是四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的程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无一不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是四川站在时代潮头的必然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四川工业的另一面:
工业增长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特征非常明显。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消费品工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而且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较小,工业发展活力不足;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不健全,对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严重不足……
工业不强大,农业和第三产业也难以做强做大,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也难以改善。工业不发达,成为四川经济社会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
四川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 “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致力打造四川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思路厘清,纲举目张。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落实产业园区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部署中,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进产业再造、城镇重建、村落建设中,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联动推进“两化”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水平的提升,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从“十五”末的34.2%、23.3%提高到“十一五”末的43.8%、40.3%,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积累了经验。
解决城镇空心化的关键
不断发展壮大的城市,靠什么来支撑?如何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
世界近代史表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该国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有很大关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立足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要求,准确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对于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去年省政协组织的一次专题调研会上,委员们为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城镇化和工业化明显不协调,城镇化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部分政协委员直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城市的城镇空心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认为,我省正处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迎来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特殊机遇期,“各地应抓住机遇做好谋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联动推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者如何结合?“通过建设园区平台加强招商引资,通过工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支撑。”省政协委员宋伍生提出:一要以大产业支撑提升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二是要通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一批新兴工业化城镇。
“既要打造航母,也需要有一些舢板。”省政协委员们认为,主导的大产业支撑和其他产业的配套应相互呼应,形成合理配置的产业群,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化进程。
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
在审视省情之后,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城镇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当前,我国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了内需扩大受抑、第三产业发展受阻、投资拉动效应减弱,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两化互动”,核心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推进”。“互动”说明了要在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形成一个内生的循环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工业化发展客观上要求经济活动必须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这个“空间”就在城镇化。而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自哪里?来自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以及在此基础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因此,不难看出,在这个内生循环中,工业是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和土壤,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相互转化,关联度越高,越能产生“1+1”大于2的效应,越能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最优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现代服务业需求,如金融、信息、中介咨询等等,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至于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和工业化率未必有明确的联动关系,要看具体工业化的产值高低情况等。即使工业化率提高造成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例降低,也是两者增长速度差异造成的,服务业的发展仍获益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两化互动”破题二元经济
“两化互动”的动力源是工业化以工业为主导,是推进“两化互动”的基本思路。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与新型工业化互动推进,也是解决城乡差别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的强劲发展,将极大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0%~60%之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时期。 截至2009年,我省的城镇化率为3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9个百分点,差距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综上所述,我省正处于推进“两化互动”最重要的时期。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将形成以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的块状经济,具有集中、成本、管理等优势,不仅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形成规模效应,更有利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进程。是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抓手。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两化互动”的动力源是工业化。为此,以工业为主导,是推进“两化互动”的基本思路。方向既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明确分工、科学布局,做到城乡经济相融互动、一二三产“比翼齐飞”。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实行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工业化与城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对城市的承载能力、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同时依托工业园中心集镇,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两化互动”是强省富民必由之路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地位,决定一个地区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幸福指数。
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原动力,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是提升服务业水平的基础和动力。工业产业特征决定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富民兴省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及工业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涌向城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驱动力。
由此看来,四川工业的崛起,必然推动四川的城市化进程。
在现阶段,我省要扩大生产总值、增加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四川要解决大量人口就业、改变城市化率水平低的现状,也只有依赖于工业的发展。
四川的工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环节,更是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领域,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与扩大就业的目标是同向的。新技术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特别是焕发老工业基地传统重工业的活力,保持就业岗位的增长。
我省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战略转变的阀值,大力实施“两化互动”战略 ,强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已经形成的良性循环 ,带动经济发展已是必然。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结构,在加快发展中实现成果共享。工业发展了,就业机会增多,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应的就会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四川工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这种困难和障碍有来自旧体制惯性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来自于思想观念。要实现“两化互动”的战略目标,我们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和强化市场观,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下一个历史单元,我们期待一个省强民富和谐文明未来的到来,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的“精彩四川”!
乐山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做大城市 做强产业 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五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加强统筹——六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强化保障——七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走出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四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 周强: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 在全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和谐株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吸引全球要素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 以新理念新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 庐江“四轮驱动”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五个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罗志军在宿迁调研 要求加快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吴新雄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认真学习贯彻市八次党代会精神笔谈]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0106)铁西区 [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化示范区、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 贾庆林: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 太原推进工业新型化 努力建设绿色产业之城 王中和:“工业强市”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新型工业化的量度指标探索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