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拍婚纱哪家好:港媒:西方“为生产而生产”模式令社会“很受伤”——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8:37

港媒:西方“为生产而生产”模式令社会“很受伤”

2011年09月29日 15: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29日电 香港《大公报》28日刊文说,美国政府统计数字显示,经过通胀调整后,美国工人在过去三十年的实际收入下跌。其实,随着生产机械自动化,西方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现生产力过剩问题。社会为创造职位维持就业率,产生现时“为生产而生产、为创新而创新”的经济模式。终究,这些产品是为谁而生产,国家经济是为谁而存在呢?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经过通胀调整后,美国工人在过去三十年的实际收入下跌,换言之,现时美国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上世纪70年代。

  其实,过去三十年美国人的整体收入是有所上升的,中下层的实际收入却减少了。其故何在?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

  “开放市场”工薪层压力大

  第一大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60、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及通货膨胀等问题,工会势力的强大及很多行业的垄断或半垄断性质被归咎为成因。美国的里根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致力推行“开放市场,引入竞争”的策略,并先后于航空、电讯、气体燃料及电力等公共服务行业付诸实行。

  公用事业开放后,对该行业及整体经济而言好坏参半。航空业率先引入开放市场机制。未开放前,美国航空业的服务业质素优良,开放后,实际票价的确有所下调,服务水平却每况愈下。

  继航空业后,80年代电讯业也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电话费下跌的同时,也带来服务质素的显著下降。踏入90年代,电力市场相继开放。90年代初至2000年开放的十年经验中证明此制度并不成功,加州大停电为最有力的证据。现时美国未开放市场的州份比开放市场的州份为多。

  开放市场后,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中下层的工人。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于是大力压缩成本,进行大规模裁员,以计算机取代人手。80年代开始,美国公司为了节省如医疗福利、退休金、代通知金、遣散费等开支,削减大量永久性职位,重新聘用大量钟点工。钟点工潮还蔓延至大学的教授职位,这使美国工薪阶层承受很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为了推广市场经济,大力打击和削弱工会势力。工会代表工人利益,其势力被削弱意味着工人的议价能力大减。

  第二大原因是计算机化和互联网化推进了全球化。80年代后期,全球急速计算机化和互联网化,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被普及应用,计算机化和互联网化进一步推动全球化。随着全球化发展,很多生产工序外移或外判到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电话公司的查询服务外判到印度孟买等地。工序外移导致劳工密集的职位大幅萎缩,不但使欧美国家的低技术工人面临失业的威胁,还成为大企业压榨工人薪资的手段,从而削弱工人争取合理工作条件的议价能力。另外,计算机应用普及化,也令很多人手被取而代之。因此,在全球化和计算机普及化急速发展下,那些低技术、低学历工人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更为削弱。

  知识型经济是全球化下的转向,拥有高学历、高技术的专才如信息科技、金融等人才能获得丰厚的薪金,反之,低技术和低学历工人因缺乏竞争力,薪津停滞不前。这转向导致美国就业结构两极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赌场经济”令社会受伤害

  第三大因素是80年代中期的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美国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使投资银行的业务自由度大增,大量投资银行涌现及信贷衍生工具繁生,令美国逐渐走向“赌场经济”模式。

  投资银行及大经纪行设计的金融产品五花八门、结构复杂,这些产品的杠杆比率高,承担的风险极高。他们明知产品潜在危机,但“爆煲”时也能全身而退。由于这些企业的规模极大,出现破产危机时会掀起巨大的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政府不能等闲漠视,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帑相救。

  金融改革后,美国经济重心转向金融业。随着美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扩大,资金拥有者(如大资本家、企业持股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升,劳工阶层占的份额则不断下降。中下阶层的薪金追不上经济增长,实际收入下跌是必然的。

  从较高层次思考,科技进步原本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条件,在现时的经济模式下却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随着生产机械自动化,西方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现生产力过剩的问题,社会不能消费所有产生的货品。劳动力过剩导致大量工人需要被淘汰,尤其生产程序计算机化后,许多人手被替代,生产力过剩的问题更严重。

  社会为了创造职位维持就业率,企业为了赚取盈利维持公司运作,产生现时“为生产而生产、为创新而创新”的经济模式。制造商被迫推陈出新各式各样产品,由于生产的货品未必是社会所需要,企业必须依赖层出不穷的推广手段吸引消费者购入产品,以刺激经济增长。终究,这些产品是为谁而生产,国家经济是为谁而存在呢?(周全浩: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华文报摘.bshare-chinanews_s{background: url("http://bbs.chinanews.com/web/fileftp/2011/06/2011-06-28/U282P44T64D18F1055DT20110629150236.gif") no-repeat scroll 0 0 transparent;}分享到: 更多...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相关新闻:

    ·奥巴马认为欧债危机拖累美国经济
    ·诺奖得主蒙代尔:摆脱欧债危机 解铃还须系铃人
    ·欧债危机化解方案频遇波折 各国利益博弈激烈
    ·欧美市场滑入"熊市"边缘 原油黄金联袂蹦极
    ·欧美困局未解 危机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