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巴:陈独秀编写《小学识字教本》的遭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49:24

1932年10月陈独秀遭国民党政府逮捕,被指控犯有“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关押进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监狱。

  对于这位政治家、革命家来说,身陷囹圄无异于鹰失长天虎落平阳,大身手是无法施展了,只能转头研究学问。因为“文字学本身有很大的实际用处,从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到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以陈独秀为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是中国的文字音韵学。

  就这样,陈独秀把牢房变成了书房,他在其中生活了3年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迫于统一战线的压力,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宥其既往,藉策将来”,陈独秀得以减刑释放。出狱之后,他拒绝了形形色色的说客,顶住了形形色色的诱惑,不慕官不羡钱,自甘穷困自甘清苦。画家阎松圃概括其生存状态为“政治上软禁,经济上很穷,生活上靠朋友”;陈独秀则在为刘海粟写的对联中自述其志:“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1939年底,他将去重庆看病,谈及医疗费的筹措问题时,陈独秀对朋友说:“尚有编译局约购一稿,可以支用,我不想累及别人!”

  当是时,国民党教育部属下有一个国立编译馆,主要职责是编写中小学教科书以及相关的通俗读物。陈独秀所谓的编译局,应为此编译馆之误;其言所“约”之“稿”,也就是正在写作中的《小学识字教本》。物价飞涨的1941年,国立编译馆雪中送炭,预支陈独秀2万元稿费。贫困交加的陈独秀为之一解愁云说:“像我这样的人,随便写本书都饿不死。”

  陈独秀拿了稿费,《小学识字教本》却未能出版。据说是因为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审查书稿后批复:“内容无大碍,‘小学’两字不妥,容易和‘小学校’混淆。”而陈独秀却不买账,毫不留情反驳说:“陈立夫懂得什么?‘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两个字一个也不能改。”二陈互不相让,编译馆左右为难,书不敢印,预付的2万元钱也没法再往回要了。

  事情本已不了而了之,孰料六十多年后的2004年,台湾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蔷女士来京,把两册16开本紫红色硬壳布纹封面的厚书赠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两册书一油印,一影印。油印本名为《小学识字教本》,影印本名为《文字新诠》;油印本除“陈独秀著”字样外未见其他版权标志,影印本则不仅注明该书是“中华民国六十年十二月校订再版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印行”,更有梁实秋先生的钢笔补注手迹“陈独秀著:小学识字课本”题于其上;油印本正文前附有作者的《自序》原稿,三个半页面的蝇头小楷洋洋洒洒述说了著作该书的缘起,影印本的序言则为梁实秋先生所写,不长的文章把油、影两书之关系交代得十分清楚:“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获得陈独秀所著有关中国文字研究之稿本一册,原名‘小学识字课本’……此稿当时仅由馆方油印五十册,分赠关心人士,并未对外印行;本人也分得一册,随带来台……”

  这就对了。陈独秀的《小学识字教本》交于编译馆之时,梁实秋先生正担任着该馆的社会部主任,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自然清楚不过。而油印《教本》能得梁先生保存,也算学界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