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格雷古柏勒剧照:等闲变却故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34:09

等闲变却故人心

——说说章惇与苏轼反目成仇的经过

 

近来,连日阴雨,天气转凉,秋的意味渐渐地浓了起来。

夜来听秋虫呢喃,难以成眠。找了本莫砺锋教授的《漫话东坡》,把卷品味。读到章惇与东坡由早期朋友变为中年同僚直至晚年成仇之时,在感叹之余,不禁想起明朝唐伯虎依据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怨歌行》诗意而作的《题秋风纨扇图诗》来: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进而记起清朝才子纳兰性德或许有感于此图和杨玉环悲剧而作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是啊,人情世故,世态炎凉,是意料中的事情。生活中见得多了,在诗词文章中就会有所反映,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反目成仇,乘原来朋友之难而落井下石的,就不可原谅了。况且,东坡先生风流冠绝一代,文章流传百世,品格光耀千古,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与我们普通人自不可同日而语。章惇早年也以才华见长,二人生前都是名显当世,但身后景况却迥然不同:东坡以其人格、文章受世人景仰至今;章惇却因其奸诈投机而被列入《宋史·奸臣传》遗臭万年,以至于其后世族人在修家谱时将其略而不录,永远地开除了他的族籍!

现摘取四个镜头,说说他俩关系变化的经过。

镜头一:英雄年少,惺惺相惜

章惇字子厚,祖籍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他父亲章俞的时候迁徙到了苏州落户。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章惇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同榜的还有章惇的侄子章衡,成绩好于其叔。章惇博学善文,自视甚高,现在却名列其侄之后,觉得是非常羞辱的事情,所以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等到下一科才进入仕途。1061年左右,他与苏轼都到陕西省当了地方官。

有一次,章惇与苏轼同游南山(在陕西省盩厔县南),到了仙游潭上。潭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一座独木小桥凌空相连,下临碧绿潭水,风景绝佳而又令人胆战。章惇请苏轼到对面石壁上题字,苏轼说是害怕,不敢过去书写。章惇则镇定自若地走了过去,用根绳子一头拴住大树,另一头拴在自己身上,滑了下去,用大毛笔蘸着漆墨写了几个遒劲大字:“苏轼章惇来”。章惇写完字,轻轻松松地回来,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仿佛没事人一般。苏轼拍着他的脊梁赞叹说:“将来你必定能杀人。” 章惇反问:“为什么?”苏轼说:“能把舍弃自己性命当玩笑开的人,也能狠下心来杀别人。”(原文是: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闻听,不禁哈哈大笑。

此时,两人风华正茂,才情相当,交往之中能够推心置腹,毫无芥蒂,没有猜忌之心。

镜头二:政见不同,私谊仍存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文涉嫌诽谤朝廷,嘲笑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逮捕治罪,贬官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案件审理期间,一群跳梁小丑绞尽脑汁,搜集资料,罗织罪名,想把苏轼推上不归路,进而一网打尽旧党骨干。

一天,副宰相王珪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珪拿着诗稿,对神宗说:“苏轼确有造反的想法啊!”神宗问:“怎么看出来的?”王珪说:“您看苏轼写的这诗吧。明明陛下您犹如飞龙在天,而苏轼与陛下合不来,反求知音于地底之蛰龙,这不是明摆着有反心吗?”神宗没有被他忽悠,客观地说:“不能这么断章取义,胡乱比附吧。他尽管去吟咏他的桧树好了,干我何事?”

这时候,在一旁的章惇虽然是新法的支持者,但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冷冷地说:“要是照王相的办法,来如此解读诗文,恐怕人人都有罪!”

二人退朝后,章惇就质问王珪:“你想害死苏轼的全家吗?”王珪不大好意思,搪塞道:“这是舒亶他们要我这么讲的。”章惇大怒,不顾身在朝堂,站在宫殿外的台阶上大声质问王珪:“难道舒亶的口水你也能吃吗?”

此时,两人都年过不惑。苏轼属于司马光麾下的旧党阵营,章惇则逐步向以王安石为领袖的新党集团靠拢。尽管政见不同,但章惇还守护着道德良知,关键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客观地给苏轼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镜头三:忠奸自判,分道扬镳

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宣仁太后逝世,小皇帝哲宗亲政。由于宣仁太后倾向于旧党稳重的政策,所以哲宗经常被旧党人士所忽略,这引起了哲宗的厌恶,以至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起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成为标准的首席宰相,登上了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权力巅峰。他政治野心极度膨胀,对元祐年间旧党诸臣等持不同政见者进行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手段之毒辣,无所不用其极,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就在这山雨已来风满楼的时节,苏轼于绍圣元年被贬往南海之滨的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这里,苏轼处世豁达,能苦中作乐,同样写下了不少的诗文。他在一首诗里写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不料,诗传到京城,章惇却睡不着觉了。他没有想到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顿时恼羞成怒。绍圣四年(1097年),在章惇的指使下,吏部一纸令下,就把苏轼贬到了更为遥远的海南儋州。在宋朝,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大罪外,一概不得诛杀大臣。因此被贬到海南,是仅次死刑一级的处罚。由此可见章惇对于苏轼嫉恨之深。

此时,章惇登上权力之巅,对于极具威望且行事光明、既反对新党急功近利又不赞成旧党一味保守的苏轼,章惇已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朋友之情。

镜头四:天道好还,名声可知

哲宗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去世,徽宗赵佶即皇帝位,太后执政。次年,苏轼遇赦,于北返途中,在常州因病逝世。

就在徽宗即位不久,章惇因为几项罪名被追究责任,先被贬武昌,又被贬到雷州。无巧不成书,当初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雷州时,章惇不允许他在官舍中居住,苏辙就赁了老百姓的一所房子。章惇借口苏辙强夺民居,要求州县严厉处理苏辙。但是,由于租赁合同写得非常明白,无可奈何之下才不了了之。可如今又轮到章惇向老百姓家租房子了,老百姓那是坚决不租给他,说:“以前苏先生遭迫害到这里租房住,我们险些被章丞相您弄得家破人亡。现在您又来租房子,一点儿门儿也没有!”不久,章惇又被贬到睦州(今浙江省桐庐),最后死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

天道好还,造化弄人。章惇被贬之日,正是苏轼遇赦复官之时。也算是苏轼徒弟的章援,是章惇的儿子。在苏轼遭难的时候,没见他有什么动静,甚至连一封安慰的信都没给苏轼写过。而当章惇被贬,章援却在第一时间请求苏轼为章惇求情。苏轼是厚道人,丝毫不计前嫌,复信章援,写下药方请其转送章惇,希望章惇能保养身体,争取朝廷宽大处理,能够顺利北还!

在政和年间,徽宗这个著名昏君兼顶级艺术家,下旨追赠章惇观文殿大学士,算是进行了彻底平反。后来,到了南宋,那个唆使秦桧杀害岳飞的高宗赵构,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阅读原来档案的时候,心下非常讨厌章惇,就亲自下达命令:“章惇污蔑宣仁太后,想把她老人家追废为普通老百姓,多亏哲宗没有听从他的鬼话。否则,章惇诡计一旦得逞,岂不是连累了祖宗的声名?有鉴于此,撤了章惇观文殿大学士的封号,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他的子孙永远不能在朝廷里当官。”这命令一下,举国欢腾,海内称快。然而章惇的子孙还印发什么《辨诬论》,为章惇辩护争理,见到的人没有不笑话的。

此时,两人都是风烛之年。繁华过后,亦难成一梦。因为一是流芳百世,好评如潮;一是遗臭万年,为人不齿。忠奸之分,何其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