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仕奇自动帐篷:小课题研究方法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39:25
例一
编号
类别
幼    教
课题名称
"皮格玛利翁效应"对幼儿自信心影响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关键词一:"皮格玛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成人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键词二:自信心:也叫自信,就是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有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作的判断和所做的事情有较大的把握。自信心是个人意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格玛利翁效应"对幼儿自信心影响的个案研究:就是针对我班一个不自信的幼儿豆豆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自信心缺乏的原因,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对其产生积极影响,转变其行为。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社会领域指出:"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为每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孩子喜欢成功,他认为:"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他肯定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成人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孩子做各种事情。"小孩子一有成就,就会高兴,就有自信心;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心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他认为自信心与成就是相互联系的。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人群中,很容易发现豆豆,豆豆是个特别瘦弱的小班女孩,看人总是怯生生的,说话的声音小小的,轻轻的,游戏中,她往往也是最被容易被人忽略的,但是她从不计较,她总是一个人玩,不主动和同伴交往,集体教学活动中,她也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请到她,她满脸通红,支支吾吾,看上去非常紧张,缺乏自信。豆豆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和关注。
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广大的农村幼儿园,像豆豆这样的留守儿童很多,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照看,而爷爷奶奶有的包办代替,有的过分严厉,有的和孩子交流的很少,以至于孩子或多或少的表现得胆怯、不够自信,而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们一生都有所影响,因此转变他们的不自信的行为迫在眉睫。教师从个案入手,通过运用 "皮格玛利翁效应",对豆豆进行赏识教育,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豆豆找到自信。研究成果对其他的不自信的留守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全面了解豆豆在家的表现,通过与豆豆家长联系,进行全面家访(电话、到家中家访)
二、对豆豆不自信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豆豆家长的访谈,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从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孩子自身个性等方面分析出豆豆不自信的原因。
三、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的积极影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教师方面:
1、尽可能多的发现豆豆的优点和长处,给予肯定。
2、降低难度,让豆豆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
3、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多亲近豆豆,让豆豆与老师有好相处的时候获得自信。
4、教会豆豆与同伴交往的方法。
5、从豆豆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及时鼓励豆豆的进步,用贴画等奖励。
6、尽可能多创设一些机会,让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二)、同伴方面:
1、调整豆豆座位,让豆豆靠着活泼、自信的幼儿坐;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
2、鼓励同伴主动和豆豆交往,感受同伴的友善。
3、同伴间相互的积极评价,提高豆豆的自信心。
(三)、家长方面:
1、转变以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坚持正面教育。
2、发现豆豆的进步,及时的给予奖励(小的物质奖励如糖、小零食等)
3、多带豆豆外出,去些公共场合,拓宽孩子视野。
4、鼓励豆豆与邻居的孩子玩。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9年6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9年10月--12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对豆豆家人进行全面的家访。
3、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撰写与研究相关的论文。
4、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奠定基础。
2、访谈法:通过家访,了解豆豆在家的行为表现,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观察研究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豆豆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通过此方法了解实施阶段前后的变化。
4、个案研究法:对豆豆建立档案,全面观察,作好记录,从而找出前后差异。
5、行动研究法:针对豆豆不够自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策略,并运用到实际中,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幼儿的变化,善于思考。目前在主持并参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奋战在一线,几乎每时每刻都和幼儿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豆豆,和豆豆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3、研究者关心爱护幼儿,善于观察幼儿,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照片、观察记录、家访记录、个案研究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例二
编号
类别
体育
课题名称
初中生耐久跑学习倦怠与矫正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关键词一:耐久跑:是中学田径教材中发展学生体能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情况下长时间地跑步。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高峰期,通过耐久跑练习能使学生心脏收缩力加强,提高其心脏供血能力,促进心脏、肺、血液循环系统的发展,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体能;其次,通过耐久跑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耐久跑也是衡量心肺功能的重要测验项目,该项目的成绩是影响学生升学及评优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二:学习倦怠:即疲乏厌倦。指学生对学习内容丧失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故而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初中生耐久跑学习倦怠与矫正对策的研究"是想通过联系学生在初一耐久跑学习时的情况,具体分析学生在耐久跑学习中出现的倦怠诱因,并在本学年耐久跑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干扰对策,消除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树立"我运动,我健康"的终身体育意识。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1、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三维健康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与学生积极期待,练习中要保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合作学习理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互动,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在合作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耐久跑是一项混氧代谢田径赛项目。它是有氧代谢供能共同参与的项目,对学生的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要求较高。项目本身动作单一,缺乏娱乐性,学生易感枯燥,单调乏味不愿意学。我所带初一年级5个班的学生在进行800米(1000米)耐久跑练习中表现出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兴趣性较其它教材有明显下降,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具体表现在由于耐久跑运动负荷大,学生在练习中怕"极点"的出现,在耐久跑训练中,学生往往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由于机体供氧能力跟不上耐久跑的要求,导致肌肉的疲劳,产生呼吸急速加快,节奏失调从而带来紧张和恐惧心理。学生的速度感差,不会合理地分配体力,没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无目的地乱跑,往往出现跟随拼命跑或慢悠悠跑。这样就会出现前半程快,后半程跑不动、或前半程慢后半程又缺乏冲刺速度,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出现如果提前告诉学生下一节体育课内容是耐久跑,很多学生会产生害怕心理,甚至晚上睡不好觉,会想出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体育课,尤其是那些胖墩、瘦弱型的学生,表现出学习倦怠极其明显。这样严重影响了耐久跑教学的效果。此外,由于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评价上片面地注重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耐久跑总是望而生畏,结果造成学生学过耐久跑之后,既不懂所学耐久跑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做这项练习,更无独立进行耐久跑锻炼的能力,更谈不上运用耐久跑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鉴于上述原因,教学中分析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诱因,在下阶段耐久跑教学中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耐久跑教学中身体得到锻炼,知识面得到拓宽,促进其全面发展;还可以让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增强练习的自信心,使其自觉主动去练习,这不仅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举措,也可以对教师耐久跑教学提供实践指导。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耐久跑课堂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体育基础、以往耐久跑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达标情况等,进而找出他们对耐久跑学习倦怠的原因。并通过文献法查阅促进学生消除倦怠心理的有效方法指导教学策略的实施。
2、精心设计适合本校初二年级耐久跑教学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
(1)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理论认识,克服对耐久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课堂讲解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及学习意义,以及多渠道宣传练习耐久跑的典型事例,提高学生耐久跑的间接兴趣。同时,在教学时,有选择地传授一些生理、卫生常识,使学生了解和懂得耐久跑对身体机能,特别是心肺功能的增强作用。针对低自我效能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为他们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提出适当的要求,使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充分显示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内容游戏化,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改变单纯的就教材教教材的观念,结合娱乐耐力游戏,加大耐久跑教学的娱乐成份,使单调乏味的耐久跑练习,变得气氛活跃、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变换环境,转移注意力。教学中根据耐久跑教学的多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情景,使学生在快乐地气氛中和丰富地想象中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耐久跑练习的目的。
(4)运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教学中建立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刺激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运动神经,这就要求不能简单的重复,必须运用变式,采用新的形式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5)改变评价方法。建立教、学、练立体评价体系,以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为评价标准,并把个别的评价与集体性友伴小组评价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3、做好学困生的耐久跑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耐久跑成绩差,平时对练习与考核没有信心的学生,了解他们耐久跑倦怠的原因,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帮助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改善学习效果。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9年6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
(3)、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3月):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撰写与研究相关的论文,开设相应的公开课。
(4)、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了解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体育基础、以往耐久跑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达标情况等,进而找出他们对耐久跑学习倦怠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平时对练习与考核没有信心的学生的了解、访谈,发现他们耐久跑倦怠的原因,制定措施,实施针对性教学。
(3)、文献研究法。借助互联网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收集同行好的耐久跑策略为本课题提供借鉴,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4)、行动研究法。在分析本班学生耐久跑学习倦怠诱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策略,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课堂效率,善于反思。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和论文获奖。
2、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教育随笔
(3)、调查报告
(4)、相关论文及案例各一篇
(5)、教学公开课一节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几个小课题的结题报告(例子)
《如何在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中发挥预习的作用》
——个人课题汇报
南京市凤游寺小学    周 婷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⒈我校是以小班化教学为特色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能够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育资源和学生互动。我从教育资源与学生产生互动的角度思考,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资源充分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的过程。而在课堂中进行预习内容交流的时候,有可以产生良好的生生互动。
⒉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是在数学教学教学中却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这表现在:⑴对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预习的学习方法存在争议性的看法。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不需要进行预习,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认真想就可以了,如果进行预习,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也可以像语文教学一样进行必要的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会产生影响。⑵ 虽然后一种想法支持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预习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随意性又比较大,没有采用一套有效和科学的操作方法,结果导致预习无法长期地得以实施,教师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预习,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3.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持久学习、终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高年段的学生在思维发展的特点上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判断、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基于这一特点,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就可以很好的锻炼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在交流预习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 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
研究过程:⑴2006年6月,在课题正式开始研究前,对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预习的动机、目的和态度的一些基本情况。为课题的正式开始研究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进行相关的理论收集,尤其是对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作了认真的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建立理论平台。
⑵从2006年9月到2007年2月,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预习内容,新授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在专门的预习作业本上完成。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首先交流预习的内容,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在交流时由组长进行组织,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有创新完成预习内容和认真完成预习内容的同学,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且给他完成的预习内容以两颗星的奖励。而对与完成不好的学生,就要给予一个三角的评价,并且认真阅读完成好的同学的预习内容,以指导他们下次要认真完成预习内容。而对与我自己,则在每天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当天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修改下一次的预习内容。
⑶当每天的教学反思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进行阶段性小结。分析其中的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⑷2007年6月,通过一个学期的课题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预习的态度、动机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学生对预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否认识到在学习和教学中产生的良好效果。
⑸结合第二次问卷调查,对自己的预习作业的设计进行了调整,继续开展课题的研究。
⑹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好结题工作。
注:两次调查报告的数据及分析见附表。
三、 课题研究中学生形成的常规和能力
常规:⒈要有自觉完成预习内容的意识和习惯。
⒉有条理,需要按照一定要求完成预习内容。
⒊在交流时,组长进行必要的组织,交流要主动参与、认真倾听、及时评价。使交流有序有效。
⒋在交流时要及时修改自己完成的不对的地方。
⒌前一次没有认真完成的,下一次必须有所改进。
形成的能力:⒈能够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自己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完成预习内容。最好能有所创造性。(有自己的特点)
⒉能够把自己完成的预习内容充分地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⒊交流是能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看法,能够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小组交流有序、有效地开展。
⒋通过坚持不断地完成预习内容、交流预习内容,使自己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的进步,自信心增强,自学能力得到加强。
四、       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⒈预习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创造性思维。
⒉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⒊预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⒋预习对小班化小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课题研究反思:⑴在整个课题研究中,对评价机制的研究还显得非常的单薄。没有形成一个初步的针对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交流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课堂中对预习作业的交流效果的评价更显得不足。这也可以作为这个研究的下一步重点。
⑵在研究课题开展的过程中,虽然有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预习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且能够比较认真地完成和交流预习作业,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作业,有一定的消极情绪。这一点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但是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投入的精力不够,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也还不够。这是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做得不太好的地方。
以上是自己对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一些心得。有不对和不足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 个人课题的研究报告
南京市考棚小学   赵悦
一、课题的提出
我是一位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几年的英语老师。在学校担任的是六年级英语教学任务。新课程大纲对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唱、演六个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有调查发现,有将近85%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过厌学的现象或曾经厌学过,在英语学科上,学生的厌学率尽高达70%。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接受力比较差。2、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3、家长不懂英语,没有办法给予适当的辅导。在本课题中,我把英语学困生大致分为六种类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思想散漫或心理疾患造成的心理障碍型;二是自控力差,坏习惯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即使学习但事倍功半的身体病态型;四是知识链脱节,形成断层的知识断层型;五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干扰造成的环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所谓 "厌学"即对在学校的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本课题的目标就是探索如何激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的路径。
二、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
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前,我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同时也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收集,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建立理论平台。问卷有10个选择题题构成。(见附表1)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五年级学生。共有120人,调查时有4人外出有事,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问卷回收率94.83%。
学生厌学情况调查
选择A,6个以上的
选择A,5-3个以上的
选择A,2-1个以上的
人数
32人
75人
9人
所占比例
27.59%
64.66%
7.76%
通过表1的数据告诉我们选择A选项超过6个的有32人,占到总人数的27.59%;选择A选项在5-3个的有75人,占到总人数的64.66%;选择A选项在1-2个的有9人,占到总人数的7.76%。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没有厌学情绪。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厌学情绪。极少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很严重的厌学情绪。通过对这部分学生课堂状态的观察,发现他们厌学主要表现在:一、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不完成作业。二、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持有抵触情绪。三、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小学生高年级英语学困生厌学的原因
小学生高年级英语学困生厌学的原因有1、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2、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与学生厌学有着密切的关系。3、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索。4、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5、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6、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及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对学生的厌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好多英语学困生厌烦英语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每天上英语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人虽在课堂中,可心却不在。什么英语第二课堂,英语特色班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无味的学习,与他们都是绝缘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呢?我觉得1、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够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如电教手段一无所有,不能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学习形式,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2、部分老师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课堂大搞"题海战术",如山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教育只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该阶段要学习的都是一些的单词、日常交际用语和简单的语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意地提出一些问题,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踊跃提出问题,那么这不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互相交流中学会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这种"问题教学"中从小培养成问题意识和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是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能力的。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了激发厌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只有老师把课上的精彩了,吸引学生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上6B Unit3 Asking the way这一课时。由于学习的是关于问路方面的句型,上课时我把孩子们带到了电脑室。我在Google搜索网站上打了"南京市秦淮区地图"几个字,鼠标一按,各种版本的秦淮区地图映入眼帘。我选择了一副视觉效果较好的,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出来,请大家用所学的句型进行操练。由于所操练的内容是大家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环境,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上课思想不集中的同学都打起了精神,参与到了小组活动中去,甚至有的从来不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了,整个课堂的英语氛围非常好。
2、为学生构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为了帮助这些厌学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说,我每天上英语课之前经常会请那些有英语厌学情绪的学生给大家做Daily talk。一开始这些学生非常不愿意,觉得这种活动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老师应该把这机会让给那些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我并没有那样去做,而是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告诉他们不管说得好不好,只要说了,就战胜了自己,你就是最棒的。当然在他们准备Daily talk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和关心。除了这个,我们还开展了"英语故事会"、"英语歌曲演唱会","英文小诗朗诵会"、 "英语小剧表演"等活动,鼓励厌学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教形容词比较级这一单元的时候,我排了一个木偶剧。其中,一个木偶要由一个小胖子来表演。我就请了我们六(1)班的有严重厌学倾向的柏边同学来演。由于这个角色非常的适合他,他表演的也非常的投入。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他熟练地掌握了形容词比较级这个句型,同时也找到了自信,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感兴趣。通过了这一活动开展,我发现他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开始感兴趣了。英语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注意力游离课堂的时间,做小动作的次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作业完成的次数及有效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中,我采用小组积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通常发言准确的学生都会为本小组争得十分,一个星期累积下来,评比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的小组老师会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比如说,与学生共饮咖啡或者饮料,在于学生共饮碰杯的过程中与孩子拉近了距离,真正的做到了感情的交流,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学生非常愿意和老师讲心理话,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我曾经好几次的看到厌学的学生举手发言,为本小组争得十分后是多么的高兴,他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课堂上认真听了,家庭作业做起来也轻松了,正确力也提高了,也更加自信了,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发现我所跟踪的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厌学程度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4、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觉得教给厌学的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开展了"一对一"结队活动。你追我赶,帮助、接近、关心厌学孩子,让他们同在一道起跑线,迎难而上,让友爱滋润每一个孩子求知的心田。其具体措施是将全班学生按一定的参照系数分成若干小组。坚持以优带差的原则。学习成绩好的要承担一个学习落后同学的帮助和转化。在平时的作业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纪律上做好榜样,并向对方学习某些自己不具有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当大家都有所进步时,双方都给予鼓励和赞赏。不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让每位同学感受到集体和团结友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5、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作为英语老师,我也经常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比如说,六(1)班有一位叫陈盛的学生,以往上课思想不集中,作业经常少做或漏做。在与他的交谈中,他跟我讲,说他也很想每天把作业按时按量的完成,上课跟着老师转,但他就是克制不住自己,上课时会开小差,想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回家后总想着玩,想着玩够了再写作业,但每次都事与愿违,玩够了时间也不早了,也没有精力再写作业了。毕竟学习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而像他这样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商量,让参加学校运动会的800米跑步。一是丰富他的课外活动,锻炼身体。二是锻炼他的坚持性,磨练他的意志力。果然,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和班主任老师都欣喜的发现,他课堂举手发言了,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渐渐的我们还发现有时候比较难的问题,他也愿意去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也经常围着老师问这问那。对于一些不太懂的问题,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态度,而经常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6、采用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我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把一些难点、重点编成学生喜欢的英语儿歌、歌曲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住f(e)结尾的名词复数 ,我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 "妻子持刀去宰狼,小偷吓得发了慌;  躲在架后保己命,半片树叶遮目光。" 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1、作为老师应该拥有爱心,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特别的学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肯定,让他们"学海无崖甜作舟"。
2、作为老师在教学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在教学上要做到更上一层楼。
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主要研究的是从教师这个角度。其实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与教师这个因素有关,还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也有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是自己对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一些心得。有不对和不足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界定
1、 多元评价方式与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无
限的创造与变化的空间。单一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无法给以准确的衡量,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喜爱、学习与享受音乐。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方式。
2、 初中学生音乐素质
初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呈明显的多元性。初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日趋成
熟,在音乐学习上已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渐趋多样。在音乐素质上,对音乐的兴趣呈现多样性;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与此同时,在音乐的发展、表现与创造能力上尚待提高;在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音乐活动中的群体意识、合作与探究能力上仍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培养。
3、 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的研究
"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研究"就是立足于课堂实践,针对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运用多种实践手段与调查、反馈的研究方法,探寻科学的、人文化的、发展性的,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方式。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初中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或简单的"一唱(奏)了之",或是一张卷面与唱(奏)相结合。上述评价方式无法正确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缺少发展性、过程性、教育性的价值。很多喜爱音乐的学生囿于演唱能力的不足,或是笔试选择范围所限,使其自身在音乐学习上的收获与感受无法得到真实的展现,也就无法得到客观的、积极性的评价。此现状,对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音乐
的"人性化"的特点。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公平、开放、发展性的评价中,通过架构的多类型、综合化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大胆参与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信与自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 课题的理论依据
1、 新课标的评价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着眼于
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 新课程的评价思想的指导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序言"中指出:"新课程评
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
3、 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是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对于评价的多元性而言,
是指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1、"音乐课测评方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07年10月,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自身音乐素质的基本评价。分析学生对各评价方式的选择率,了解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寻找学生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有了明确的把握。为下一步制定符合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提供了依据。
2、学生的需求与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给了我"另走一条路"的灵感。
调查显示,93.6%的学生过去接受的评价是唱歌这种单一手段,有7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衡量自己真正的音乐素质。而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表演水平的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加强、音乐创新创造素质的培养等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显示了他们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多元的发展方向。因此,多元化的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并以此推动他们音乐素质的有效提高,已经成为了学生们音乐学习中的一种实际需要。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也给了我启迪--应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尤其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强化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因此,怎样建立起一种过程性、发展性、多类型的评价模式,走好这"另一条路",成为了课题研究的关键。
3、以"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争星活动构建多元评价的有效载体。
在进行这项课题研究之前,我就尝试过用"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考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素质,也会在最终评价时将学生在音乐学习诸方面的表现加以综合考量,来给出相应的成绩。但是,并未将之在符合音乐学习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情况下加以系统科学的整合。借鉴以往一些有益的做法,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之后,一种"兼具共性与个性、兼顾强生与弱生、以竞赛促达标、以竞赛促争优"的全新评价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开始了。
以"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争星活动为多元评价的有效载体,取代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设定了"音乐知识星"(乐理、常识、音乐与其他文化等),"音乐智慧星"(学习兴趣、音乐感知、课堂交流等),"音乐才艺星"(参与演唱、演奏、舞蹈等舞台表演的音乐活动等),"音乐创造星"(小创作、小乐器制作、音乐创新活动等)四个"争星"项目。并设定相关的过程性、阶段性评价内容与要求。在整个活动期间,以"争一星"为音乐学习的优秀线,激励学生争当"音乐之星",在"争星、成星"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学习的乐趣。
4、"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实现
(1)、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在音乐课堂上设立了"音乐星星榜",是学生音乐学习与进步过程的显性载体,并精心制作成展示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唱、奏、舞、创"等所有值得肯定的学习行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小星星",课后由学生自己亲手绘上榜单,取得一定数量的小星即可争得"XX之星"。
(2)、阶段性评价方式:在学期中期举办一次"音乐大舞台"活动,以自然小组为单位,个人参赛或集体合作参赛。让同学们在演唱、演奏、舞蹈、知识抢答、作品听辨等方面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项目,展示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学期末则分别以"班级演唱会"和"乐海扬帆"(卷面涵盖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听辨、音乐评论等)两种形式,在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的争星、摘星。阶段性评价中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也可获得相应的"XX之星"。
(3)、在其它方向上的评价:积极鼓励并密切关注学生参加的学校各种音乐类活动或竞赛,并尽可能的给予有益的指导。当他们有了优良的表现,也可直接获得"XX之星"称号。学生个人在校外的各级各类音乐类活动的表现等也同样给与相同的积极的鼓励。
5、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的与此相关的课内外活动
(1)、2007年10月,"音乐课测评方式"现状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分析
(2)、2007年11月与2008年4月,依托课堂开展了两次"音乐大舞台"竞赛
(3)、2008年1月,阶段性期终测评采用了"乐海扬帆"卷面形式
(4)、2008年6月,阶段性期终测评采用了"班级演唱会"的形式,并且在曲目的选择上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
(5)、2007年11月--12月,指导与鼓励同学们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与音乐相关的比赛,该班11人次进入所有四项比赛的决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并获得校园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的一等奖。
(6)、在我的指导下,2008年12月的"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演出、全校圣诞英语联欢演出;2008年5月的"六一"文艺汇演;6月的初三毕业典礼文艺演出,该班同学先后共计38人次参加了多个节目的歌舞表演,并有精彩表现。
(7)、2008年9月,对部分同学进行争星活动情况卷面访谈,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反思。
五、 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参加各类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通过四种不同方式的争星活动,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XX之星"的同学达到34人,占全班人数的71%;另外,有主动争星行为的同学比例达到了83%以上。课题实施期间,共有49人次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与音乐相关的竞赛或是演出活动,并有相当精彩的表现。在结题前对同学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这种方式给予了肯定,并表示自己的音乐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实践证明,我对"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研究"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架构的"我能行,我是音乐之星"的多元评价的实际载体,符合青少年学习的心理需求与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为自己和他人今后继续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多元评价方式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参与到争星活动之中来。有16.7%的同学无论在过程性还是在阶段性的评价中,都未能有所表现。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入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2、  多元评价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怎样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正确的评价?也给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潜心研究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因班制宜的制定切实可行、灵活多变、操作性强的手段与方法。而且,音乐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很多的评价过程并非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我们的老师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否能够积极的为学生拓展与创设多元评价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草稿本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草稿本: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专门用于打草稿的本子。
有效应用:指草稿本使用合理规范,应用得有成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身边的绝好朋友"草稿本"却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视"草"如草。如何改变现有的这种情况,使草稿本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合理、规范、有效使用"草稿本"的技能和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非智力因素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发展性评价等相关理论为支撑性理论。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草稿的价值就在于体现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所经历的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
非智力因素教育理论已有一系列论著,如沈德立主编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培养的方法、措施和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针,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反思,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7、9-2007、10)
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任教学生草稿本或草稿纸使用的原始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分析,还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实施研究阶段(2007、11-2008、5)
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积极探索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草稿本有效应用的内涵、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以及评价研究。通过"认识草稿本--规范草稿本--应用草稿本"的三步曲,改变了学生"视"草"如草的现状,和学生共同拾"草"变金,挖"草"作宝。通过让学生填写"一周作业、草稿应用情况的对照记录表",强化草稿本的规范应用。采取草稿本"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展评、每期奖评"的跟进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成效。
3、总结题阶段(2008、5-2008、11)
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草稿本有效应用的成功
做法和有益经验,撰写了论文《数学草稿本,想说爱你不容易》,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现状调查,引发我的思考
从现状调查中我发现学生、教师、家长都对数学草稿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草稿本的规范使用不够重视,没有要求。而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忽视。写草稿是数学学习中学生每天必须要经历的学习过程,可许多数学老师却视"草"如草,从来没有对草稿本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师要首先转变对草稿本的传统认识,不断去发掘草稿本的功能,通过规范细化的要求,细致入微地评价指导,让学生会用草稿、爱用草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思考,展开我的实践
在调查分析、深入思考之后,我想通过"认识草稿本--规范草稿本--应用草稿本"的三步曲来改变"视"草"如草的现状,和学生共同拾"草"变金,挖"草"作宝,让学生把草稿本当成好朋友。
在"共同认识草稿本"环节,我上了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数学草稿本'?草稿的价值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草稿本是必不可少,而草稿的最大价值在于体现了我们掌握一些技能所经历的探索、猜想、推理、演算等过程。
在"规范使用草稿本"环节,我将每位同学的原始草稿拍下来,让他们欣赏自己的原始草稿,激发学生要改变现在草稿现状的强烈愿望:应该规范草稿的书写,规范使用草稿本,和"草稿纸"说再见。后来我引导学生共同拟订了"数学专用草稿本使用指南",
明确了草稿本的"一专多能",草稿本的"超凡地位",以及写草稿的具体要求。
在"有效应用草稿本"环节,结合"数学专用草稿本使用指南",开展"四星草稿"评比活动。让学生每天对照填写"一周作业、草稿应用情况的对照记录表"。采取草稿本"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展评、每期奖评"的跟进措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学期下来,纵观学生的草稿情况,变化非常的大,作业情况和期末成绩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应该说此项研究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成果是可喜的,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反思:有效应用草稿本到底对学生成长有哪些影响?怎样对学生有效地应用草稿本合理评价?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有效应用草稿本,立足学生的发展
1、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等数学语言形式简洁地表述日常生活的某些事情。能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加以说明。而草稿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从草稿演示中,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实施应用草稿本,以达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塑造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行。通过规范草稿本的应用,我们班很多学生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意识都在不断增强。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坚持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往往会拒绝别人的不同观点,"草稿本"的介入更好地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在理解同伴发言的基础上,将同伴的观点有选择地补充到自己的计划中去。
4、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
因为每天都要写草稿,学生能合理有效地应用草稿本,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不断巩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就能更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
(二)借助草稿本的应用,对学生合理评价
1、关注学习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用好草稿,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借助草稿本的应用形成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草稿本的具体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所用的草稿情况下一个结论,要重视整个过程的跟踪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2、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要让学生知道把草稿本保存下来,这样才能对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草稿情况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3、立足全面地认识,提倡多主体评价
多主体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当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数学草稿本有效应用的操作策略还显得有些单一,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关注,这将是课题主持人下一阶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