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京京肌肉截图:应该告别“卖匾式”评比先除“卖匾式”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32:11
 泛滥成灾多年后,官方“卖匾式”评比有望退出历史舞台。《瞭望》新闻周刊从权威部门了解到,中央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将从严掌握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实行总量控制。(11月15日《瞭望新闻周刊》)

  正如《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所说,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借评比之名、行卡要之实的“卖匾式”评比,已是盛行多年“公开的秘密”。有的未经批准擅自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有的直接向基层、企业和群众收费或变相摊派,谋取小团体的利益;有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不切实际,演变成为一些干部谋取政绩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有的表彰项目设置随意性大、奖励面过宽……花样不断翻新,叫人眼花缭乱。

  据说,日益泛滥的“卖匾式”评比,就曾受到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公开痛批:“检查评比泛滥也是一种腐败。”广西某“明星乡镇”屡被评为先进,但因不堪接待应对之繁,镇长也曾对媒体直言:“真想摘掉先进的帽子”。可以说,这样的评比,劳民伤财,有害无益。此次中央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各类评比表彰活动予以统一规范,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用意很明显。

  而在我看来,用制度的办法从严掌握、总量控制检查评比活动固然很重要,但清除“卖匾式”思维也很重要。或者说,“卖匾式”思维不除,制度化从严掌握的效果可能会打折。

  其实,“卖匾式”评比早就被中央高层叫停。1991年,国务院就发出《关于停止对企业进行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不干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的通知》,1996年,又有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评比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三令五申,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一些地方,也进行过相关的清理,但往往叫而不停、理而不清,陷入清理-瘦身-反弹-泛滥-再清理的循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恐怕在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卖匾式”思维没能清除。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种思维就会自动跳出来,主导一次“卖匾式”。

  所谓“卖匾式”思维,其表现应该是这样的几种思想意识:我对企业有一种“婆婆”身份,企业有求于我也就不敢得罪我——这是“婆婆”思维;我有一定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基层有相当急迫的配置资源的愿望,卖一块“匾”给他,他也只好接着——这是“权力”思维。“婆婆”思维也好,“权力”思维也罢,不外乎就是一个“利”字——用“婆婆”的便利、权力的刁横,换取几两银子花花——这就是利益思维。清除“卖匾式”思维,必须斩断检查评比背后的利益链条。

  新近出台的管理办法规定,“保留的可行项目,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参评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而由财政埋单或单位自行解决。”这样的规定,可以视作斩断利益链条的必然选项,但似乎还可以更进一步:把那些“婆婆”们的权力晒在阳光下,把他们所掌握的权力关在笼子里。这样,“卖匾式”思维依存的土壤得以清除,基层和企业对哪些检查评比自然也就不买账了。他的“匾”卖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