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帮baby减肥:读《老王》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40:30

读杨绛的《老王》,心里一直沉甸甸的,总被那一种关爱感动着——杨绛对老王的关爱,老王对杨绛一家的关爱。也听了十余节的课,却总感觉老师们着力强调的是老王的不幸与善良,杨绛一家对弱势群体老王的关爱,以及对老王关爱不足的惭愧,心里不免有些自己的想法:似乎不幸的人就该得到别人的关爱,而他是无权关爱别人,因为他是弱势群体;而杨绛条件比老王好,就该倾其所有给老王,否则就该惭愧万分。这让我感觉关爱里多了一点施舍,关爱里多了一点别的味道,鉻得心里难受。

再读《老王》,我才明白其实我心里在为什么感动了。

其实老王也好,杨绛也罢,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太阳,最最重要的他们的心灵都有一扇大大的窗,他们是如此毫不吝啬地将阳光释放出来,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先说老王吧,当别人都在强化着他的不幸时,他却用一种淡然来处之:当“我”问及那里(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几间塌败的小屋)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当“我”问及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当“我”见他如僵尸般出现问他好些了吗,他说“嗯”……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种面对苦难面对不幸时的态度是他最珍贵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他从不会觉得我贫穷,我一无所有,我理该受到关爱(其实现在很多人看到别人拥有了什么,就会想:凭什么他有我没有,所以他应该给我……似乎别人的拥有全是因为他的牺牲,所以他想要得到什么便成为理所当然,这种心态着实害人更害己,它使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丧失了自己的尊严。)正因为如此,当他给我们楼下送冰他会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当他帮我把默存送到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在“我”一定要给时他哑着嗓子问你还有钱吗,最后拿了钱后却还不大放心;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将其所有(香油和鸡蛋)送到杨绛家里。是的,他有!他有力气,他有钱,他有香油和鸡蛋!他有的他都肯给!他是如此的“富有”!

再说杨绛,此时的境况并不比老王好上多少,只是她也用了一种淡然来对待:比如送冰一事说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因为我们是被打倒的臭老九);比如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不敢乘三轮车;当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时“我”笑着说有钱……当我静静地品味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由得为杨绛所折服:承受这些苦难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笑对苦难又要有多宽广的胸怀啊!曾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作家不堪忍受文革时的迫害选择了自杀,所以能够想像杨绛一家的境遇。苦难面前,这位文弱女子脸上的笑容是如此动人!她也从不曾觉得“我”怎么一下子似乎一无所有了,所以她依然“富有”:女儿给老王吃大瓶的鱼肝油;送冰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送默存去看病一定要给钱……所以我常感慨:其实富有不富有真的不关钱的事,有人拥有天下依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有人一分钱都没有依然觉得拥有全天下,一切全在心灵,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老王与杨绛,两者相遇,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我不吃。”见“我”转身进屋,他赶忙止住“我”:“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一句“我不吃”,读来感慨万千。小时候,村里有个孤寡老人,偶尔叫她一声,偶尔和她聊上几句,她总拿出一个桔子、一件小糖,说:“我不吃。”而我知道这桔子、这小糖都是村里的人给她的,她舍不得吃,每每这时,我总为难,和她聊天不是为了吃东西,而不接受又实在是有违她热情的笑容。又想起了妈妈,家里一有好吃的,明明我和哥哥馋得直咽口水,她却依然端去给那阿婆,说:“我们家不爱吃。”苦难的岁月里,贫穷的日子里,那句“我不吃”是最好的送辞啊!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执意要给钱,老王就怕反而真的给我们添麻烦,还要托人捎去,于是站着等“我”。尽管要钱不是他的初衷。这就是老王,根本不善言辞的老王!根本不懂怎么推来推去的老王!一个本色的人!于是在多年以后,“我”才会一再追忆老王和“我”的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同是不会虚情假意的人,同是感念他人恩情的人,同是将真心对真心的人!

掩卷深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只要给心灵开一扇窗,阳光就会照到别人的身上,照暖这个世界;同时别人的阳光也会照进来,照亮自己的心灵。

给心灵开一扇窗,因为你心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