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颂附近二甲人流医院: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1:40
 

梁培恕,梁漱溟之子。1933年随父母到山东邹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邹平到四川。1944年秋从勉仁中学去广西桂林,入中山中学读书。日本投降后,从广西回到重庆。1946年夏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校长是徐悲鸿。当时,梁漱溟先生积极参与民盟活动,是国民党特务注意的对象。培恕在艺专学习时,隐瞒了父亲的真实姓名,把堂姐梁培昭作为家长填在表上。但是,时间一长,很多人还是知道了他是梁漱溟的儿子。在内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艺专的学生也同北京其他大学的学生一样,反内战,要和平,举行游行示威。当时艺专参加的有200多人。1947年放暑假时,学校当局开除了包括梁培恕在内的闹学潮的10名同学。青年时期的梁培恕对政治的兴趣很大,一心想学新闻,被学校开除后,一九四八年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1948年秋,20岁的梁培恕经陈道宗介绍,到冀东解放区参加了革命。陈道宗是梁漱溟先生的学生陈亚三之子,陈亚三曾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训练部主任,是山东乡建运动的核心人物,同梁先生关系密切。陈道宗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时就进行党的地下活动,后来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梁培恕参加革命后,先在唐山市军管会干训班工作, 1949年5月,经陈道宗介绍到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1951年3月调人民日报社国际部,1961年调黑龙江安达日报社,做农村采访工作。1964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文革”时下放干校待分配,靠边站达10年之久。1976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研究所。1984年调美国研究所,曾任该所副编审。离休后从事先父梁漱溟文稿的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

作者其它图书

    和你同读此书的人

    • 老顽童100岁

      3天之前想读本书

    • 朱占成

      4天之前想读本书

    • ansnchan

      5天之前想读本书

    • 坦邦

      5天之前想读本书

    • niehaitang

      14天之前想读本书

    图书简介

    梁漱溟(1893-1988),现代中国的伟大儒家,他的人格与思想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的历史影响注定悠远绵长。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梁漱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本书是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追述其父的文录。在作者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梁漱溟先生其披沥此心艰难跋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连载

    第1部分 写在前面的话

    我把书名拟作《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表明这是儿子写父亲,还避用一个“传”字。这有两层意思:以这种身份写,写的着重点和方式有异于旁人,料想读者感兴趣的也在这里。我将朝这个方向努力。再者,传记有传记的体例,假如不拘泥于体例较便于反映他的为人,我这样做了,料想读者是愿意接受的。

    • 1.写在前面的话

    第2部分 写父亲先写祖父

    写父亲先写祖父,采取这种写法其实是受别人的点醒。许以祺曾经动念写一点什么记述我的父亲,那时大陆还没有人写过他的传记,美国籍的许先生写起来比较方便。住在台北的某先生听说后,说道:“写他,你要先写他的父亲。”许先生把这个意思告诉我,我极肯定这个意见且深感国家的两部分虽有形的隔断了数十年,文化上的联系并没有断。后来他忙着别的事未能如愿,而自己动笔的想法在心里渐渐确定,写父亲先写祖父的意思也便确定。

    • 1.写父亲先写祖父(1)
    • 2.写父亲先写祖父(2)
    • 3.写父亲先写祖父(3)
    • 4.写父亲先写祖父(4)
    • 5.写父亲先写祖父(5)
    • 6.写父亲先写祖父(6)
    • 7.写父亲先写祖父(7)
    • 8.写父亲先写祖父(8)
    • 9.写父亲先写祖父(9)

    第3部分 他是怎样一个父亲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是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完全、时时以本来面目出现的人恐怕是没有的。社会生活使人不那样做。这不一定是坏。说不坏吧,人们常常希望看到和了解别人的本来面目,少数人还会为自己不以本来面目对人而内疚。

    • 1.他是怎样一个父亲(1)
    • 2.他是怎样一个父亲(2)
    • 3.他是怎样一个父亲(3)
    • 4.他是怎样一个父亲(4)
    • 5.他是怎样一个父亲(5)
    • 6.他是怎样一个父亲(6)
    • 7.他是怎样一个父亲(7)
    • 8.他是怎样一个父亲(8)
    • 9.他是怎样一个父亲(9)
    • 10.他是怎样一个父亲(10)
    • 11.他是怎样一个父亲(11)
    • 12.他是怎样一个父亲(12)

    第4部分 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

    父亲多次否认自己有学问,并且说,因为没有念过旧书,外语不好,连作学问的工具都缺,哪里还谈得上作学问呢?又说,他心里不曾想过作学问。这都是实情。可是,他对中山大学的学生说:什么是学问?有主见就是有学问!他可是非常有主见的。假如用这句话去反问他,那该怎么说呢?

    • 1.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1)
    • 2.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2)
    • 3.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3)
    • 4.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4)
    • 5.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5)
    • 6.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6)

    第5部分 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 

    上一章我介绍了他在搜集知识和消化知识上的特点,从时间上说,都是一九〇六年至一九二四年之间青年时期的事。属于“知”的方面。同一时期还有几件事也非常须要讲,是属于“行”的方面,此时的经历,分明是后来某方面行动的源头。此即本章的内容。

    • 1.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1)
    • 2.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2)
    • 3.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3)
    • 4.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4)
    • 5.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5)
    • 6.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6)
    • 7.从“行”的方面看他的性格(7)

    第6部分 “北京大学培养了我”

    这是他的原话。如果一个北大毕业生这样说那就不需要另作任何说明,当然是的。他,一个讲师,不是学生,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培养——得到充实和提高之谓。后面将用一个个的事例说明得到培养的事实和性质。但是,首先这要有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这是绝对必要的。他在北大执教的那七年,正好和新文化运动是同一时期,一个弃旧图新的运动,一次真正的秀才造反。再就是北京大学因为有蔡元培这样一个校长而大放异彩,既不同于以前也不同于以后。

    • 1.“北京大学培养了我”(1)
    • 2.“北京大学培养了我”(2)
    • 3.“北京大学培养了我”(3)
    • 4.“北京大学培养了我”(4)
    • 5.“北京大学培养了我”(5)
    • 6.“北京大学培养了我”(6)
    • 7.“北京大学培养了我”(7)
    • 8.“北京大学培养了我”(8)

    第7部分 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他对学生们说:“诸君或不相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书是逼出来的。”   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指眼见国家命运危殆,像是受到逼迫。这个设想无疑可以成立,不过他所说的“逼”指的还不是这个。

    • 1.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2.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3.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4.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5.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6.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7.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 8.一本逼出来的书————《东西…

    第8部分 试说“大端已立”

    当我想写这本书时,曾有过许多顾虑,例如:以我的身份而写这本书,好还是不好?再如,我的能力够吗?这特别是指写思想观点方面。于是立下一个原则:我的全部叙述,用意都在使读者知道他的为人与行事,只因他是极有自己思想见解的人,必然要大量涉及这一方面。不存宣扬或掩饰之意,惟按时间先后及思想脉络写下来。当然,既然不是语录摘抄,叙述中会有我的理解在内,但我心中明白,读者需要的只是知道,读者自会理解和评断。

    • 1.试说“大端已立”(1)
    • 2.试说“大端已立”(2)
    • 3.试说“大端已立”(3)
    • 4.试说“大端已立”(4)
    • 5.试说“大端已立”(5)
    • 6.试说“大端已立”(6)
    • 7.试说“大端已立”(7)
    • 8.试说“大端已立”(8)

    第9部分 粗浅了也就是错误”

    以大量篇幅介绍《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因为对他来说这本书重要。而有关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其标题是:“粗浅了也就是错误”。这是他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所作最后的评价。

    • 1.粗浅了也就是错误”(1)
    • 2.粗浅了也就是错误”(2)
    • 3.粗浅了也就是错误”(3)

    第10部分 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是一个简便的说法。改变有两方面: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

    • 1.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 2.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 3.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 4.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 5.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 6.这本书立即改变了他的生活…

    第11部分 他有哪些朋友

    威廉·皮佑是我在芝加哥结识的少数朋友之一。在美国,自甘清苦的人很少见,威廉是其一。读过《最后的儒者》之后,他向我提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便是:他是不是很孤独?这是威廉从书里得到的印象。我回答:“他不孤独。”

    • 1.他有哪些朋友(1)
    • 2.他有哪些朋友(2)
    • 3.他有哪些朋友(3)
    • 4.他有哪些朋友(4)
    • 5.他有哪些朋友(5)
    • 6.他有哪些朋友(6)
    • 7.他有哪些朋友(7)
    • 8.他有哪些朋友(8)
    • 9.他有哪些朋友(9)
    • 10.他有哪些朋友(10)
    • 11.他有哪些朋友(11)
    • 12.他有哪些朋友(12)
    • 13.他有哪些朋友(13)
    • 14.他有哪些朋友(14)
    • 15.他有哪些朋友(15)
    • 16.他有哪些朋友(17)
    • 17.他有哪些朋友(18)
    • 18.他有哪些朋友(19)
    • 19.他有哪些朋友(20)
    • 20.他有哪些朋友(21)
    • 21.他有哪些朋友(22)

    第12部分 首度奔赴理想

    首度奔赴理想?如此说来梁先生曾经几度奔赴理想,有第二度、第三度吗?不是这个意思。他毕生都在奔赴理想,但本章及后面三章(《再度奔赴理想》)是和朋友们(在北京同住共学的朋友以及其后聚合到一起的朋友)一同奔赴理想。这理想是他的,同时也是大家的。他们志趣深相契合而共赴之。

    • 1.首度奔赴理想(1)
    • 2.首度奔赴理想(2)
    • 3.首度奔赴理想(3)
    • 4.首度奔赴理想(4)
    • 5.首度奔赴理想(5)
    • 6.首度奔赴理想(6)
    • 7.首度奔赴理想(7)
    • 8.首度奔赴理想(8)
    • 9.首度奔赴理想(9)

    第13部分 烦闷时期

     

    • 1.烦闷时期

    第14部分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一九三○年烦闷结束,他说自己有了一个“开悟”。为什么在这里用个开字?开的反面是“闭”和“蔽”。大概回头看自己的过去,头脑像是被传统的、盛行的思维方法和观念“锁”住了,“盖”住了。他必定感受到一次茅塞顿开的喜悦。这个开悟是:停止摹仿,摹仿谁都不会有益。烦闷时期结束,于是写出《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 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2.《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3.《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4.《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5.《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6.《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7.《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8.《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9.《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0.《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2.《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3.《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4.《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5.《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6.《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7.《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
    • 18.《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