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醋红糖减肥法:[转贴]不得不感动:三个真实故事 【文化散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3:18
收藏 | 刷新 | 字体缩小 | 字体变大 [转贴]感动:三个真实故事170658 次点击818 个回复2 次转到微评 风中叶子 于 2011/5/6 11:38: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感动:[转贴]三个真实故事



                       转至第1楼第 1 楼 祭园守园人 2011/1/9 17:06:36 的原帖:

三个真实故事

日期:12/23/2010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第一个故事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 什么病? 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着的病。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二个故事:


    十八个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正如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评论: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独立的时候是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如果连这一栖身之地都不是自己所有的,人到哪里去寻求和确保自己的独立自主安全和幸福了?财政权是其它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根基。财政权使个人权利具体化,从而在根本上限制了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第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德国。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举世瞩目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将要开庭宣判。这次接受审判的是4个年轻人,30岁都不到,他们曾经是柏林墙的东德守卫。
  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一个好朋友,名叫高定,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自由。几声枪声响,一颗子弹由克利斯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另一颗子弹击中。克利斯很快就断了气。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一个遇难者。那个射杀他的东德卫兵,叫英格·亨里奇。当然他也绝没想到,短短九个月之后,围墙被柏林人推到,而自己最终会站在法庭上因为杀人罪而接受审判。
   柏林法庭最终的判决是:判处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卫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他的律师辩称,他们仅仅是执行命令的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罪不在己。法官当庭指出:“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XX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评论: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
















 






































分享到:      | 转发到微评 |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6 11:44:50    跟帖回复: 沙发 凯迪深圳城市子版开通 转至第22楼第 22 楼 经济风云1 2011/4/8 9:24:51 的原帖:突发奇想,此类文章何时能列入中学教材?



不进教材也木关系,叶子早就给学生讲了,呵呵!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litiejun1900    影响力指数:1 litiejun1900 已收获 40070 次点击,7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6 15:07:10    跟帖回复: 第 3 楼 很好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6 21:16:55    跟帖回复: 第 4转至第1044楼第 1044 楼 遛弯的鱼 2011/5/6 18:15:12 的原帖:文章提交者:我在上帝在6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二战初期,美国空军降落伞合格率为99.9%,这意味着每一千个就有一个出事,对于这种百万级的战略性产品而言,这非常影响士气,军方要求必须达到100%。
最后,美军想出了一个微小创新后来叫“降落伞规则”:军方不再考察合格率了,调换了一个角度改变检查质量的制度,决定在每次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两个,让厂家最主要的负责人亲自从飞机上往跳下。
结果呢?不用你费劲猜,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很快降为零。

食品安全要让全国人民放心,就是取消一切机关特供,与老百姓同食同吃。

特权不死,我们都是小白鼠。草民们都被毒死,“人民公仆们”还为谁“服务”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6 21:31:17    跟帖回复: 第 5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路人小园丁    影响力指数:0 路人小园丁 已收获 0 次点击,1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6 22:05:04    跟帖回复: 第 6 楼 路过,顶一下。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6 23:49:25    跟帖回复: 第 7


吴一汉 : 老鹰嘴3256:纽约市长每天坐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纽约地铁上班,没有秘书及纽约市政府官员陪同,没有安全警卫,更不要说临时封锁道路让领导先走了。最可恶的是纽约市民,居然不给领导让座,简直是目无尊长!

 

 

 

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7 17:35:37    跟帖回复: 第 8转至第63136楼第 63136 楼 密码是啥 2011/5/7 13:46:09 的原帖:想说,那个四川老师事件中高三26班的班长和同学们,出来仗义执言的,很不容易。他们先是在操场静站,没有结果了去县委,然后有标语,有国歌,都是思考过的,看到这些孩子们很佩服。



昨天我用了差不多半节课的时间给我的学生讲这事。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7 17:48:29    跟帖回复: 第 9

[转贴]让你见识一下国外的大贪官有多大(组图)

转至第1楼第 1 楼 余何 2011/5/7 16:41:50 的原帖:2009年,美国媒体披露了一起“简直无耻得不能容许的”贪污大案。

在据说“如果不是美国最腐败的州,也是最腐败之一的州份”的新泽西州,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及国税局在经过长达10年的卧底调查后,300多位工作人员于2009年7月23日清晨在新泽西州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拘捕行动----3名市长、2位州议员、若干犹太教士等共44人,全部戴上手铐押上警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被捕人士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32岁的霍博肯市市长卡马拉诺三世,他被控收受发展商2.5万美元贿赂;

锡考克斯市市长埃尔维尔被控收受1万美元贿赂;

里奇菲尔德市市长苏亚雷斯因非法收受1万美元现金遭起诉

贪污数额如此巨大,以至美国联邦调查局“防腐办”的负责人埃德·卡赫(Ed Kahrer)说:“这次如果不是在全国来说最恶劣的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纽约州州长帕特森



2009年,纽约州州长帕特森带两名助手、他儿子以及儿子的一个朋友去看了一场世界棒球职业赛。看球赛本身没什么,领导也是银,也需要娱乐一下嘛。问题在于,他们一行5个人的门票是纽约扬基队赠送的。

这5张门票,每张价格是425美金,总价值为2125美元,但由于扬基队需要政府在很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因此纽约州“公职人员廉洁署”认为,这5张门票就是变相的受贿。

2010年2月,廉洁署对帕特森进行了调查。

帕特森的辩解:

俺是代表州政府出席球赛的,属于公务范畴。

纽约州公职人员廉洁署的回复:

经调查发现,没有任何事实证明帕特森代表州政府出席比赛的必要性。

帕特森又辩称:

俺其实有意支付票款来着,还写好了一张的850美元的支票带到比赛现场捏,但不知咋整滴,未能支付成功。

纽约州公职人员廉洁署的回复:

不吃你这套。

2010年12月,纽约州州长帕特森因为这5张免费的比赛门票,被判罚款62,125美元,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为每张门票付出的价格高达1万多美元。

同时法院规定,62,125美元的罚款中,2,125美元属于球票应付票款,另6万美元才是真正的罚款,且不允许帕特森使用自己的竞选和工作基金来支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美国现任副总统 拜登



2010年7月17日的《纽约时报》披露了一起美国现任副总统拜登的贪污丑闻。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FEC)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由于拜登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接受了超额的政治献金,且虚报了在选举期间搭乘私人飞机的相关费用,因此他需要向联邦选举委员会补交21.9万美元的款项。

FEC在报告中指出,拜登曾获得过超出200万美元的捐款,虽然超额数目不足总额的1%,但已经触犯了联邦法律。对此,拜登要上缴超额收取的106,216美元,同时将支付85,900美元的罚款。

(注:1972年,美国的《联邦竞选法案》出台,从那时起,不但捐款人必须公开姓名和数额,而且捐款数额也有严格规定: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捐款不能超过1000美元(因为通货膨胀,2002年调整为2000美元,2008年为2300美元)

联邦法律要求FEC对拜登所有的捐款进行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拜登的竞选宣传委员会曾收到过“不合适”的政治献金,而这个“不合适”的形式就是,拜登曾经以低价搭乘往返于新罕布什尔州和爱荷华州的私人飞机。

审计人员表示,虽然拜登曾向私人飞机公司支付了7,911美元的费用,但是私人飞机公司的实际费用远超这个数字,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私人飞机公司就是变相地为拜登捐款了。为此,拜登同志必须把26,889美元的差额缴纳给美国财政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加拿大移民部部长 朱迪·斯格罗



2005年1月17日,加拿大移民部部长斯格罗被迫辞职,因为有个披萨饼店的店主指控斯格罗在吃了他送去的免费披萨之后,却没有兑现先前说好了要帮他在加拿大取得居留权的承诺。

这个曲折的故事的梗概是这样滴......

男一号:披萨店店主,哈吉·辛格

女一号:加拿大移民部部长,朱迪·斯格罗

1988年,哈吉从印度移民来到加拿大,后因涉嫌非法使用他人的护照而被捕,如果罪名成立,他将立刻被遣返回国。辛格在1月5日提出的法庭宣誓书中说,他曾就取得在加拿大居留权的问题求助于移民部长斯格罗,当时斯格罗向他保证,如果他能够帮助自己进行竞选,就可以帮他取得居留权,让他继续留在加拿大;而哈吉则回报以免费的披萨,并帮她展开竞选活动。

这个故事如果让斯格罗来写的话,标题一定是:《一个披萨引发的杯具》或者《卖披萨的人你伤不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前任纽约州长 斯皮策



CNN有个由前任纽约州长斯皮策主持的时政访谈节目,力哥哥每看每替斯老师惋惜----当年英勇的反腐斗士、看起来这么decent的一个人,哎......

2008年3月12日,美国纽约州长的斯皮策因“自费”召妓被迫辞职。尽管斯皮策多年来以大力打击不法行为、有组织犯罪及白领犯罪等方面声誉卓著,但还是在美国舆论的狂轰滥炸之下黯然下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英国内政大臣 雅杰.史密斯



2009年4月,一个或许是月黑风高的夜晚,英国女内政大臣雅杰.史密斯...的丈夫,在家看了两部定级为“18”(即黄片)的收费电视。

按照英国议员和内阁官员生活津贴制度,史密斯每月会报销家庭开支。在报4月份开支时,她把网络使用费和影视收视费一并打在一张单子上,共计76英镑。

过后,这位女大臣主动向有关部门“投案自首”,称在76英镑这张单子上,其中有10英镑是两部标级为“18”的影视费,是不应该报销的。史密斯按规定退还了多领的津贴,并向社会发出道歉信,对其不当行为表示忏悔。要不是首相布朗极力挽留,她应该早就在媒体舆论的炮轰之下辞职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纽约州审计长阿伦·赫维斯辞职



2006年9月,媒体披露了这么一件事:纽约州审计长(相当咱的厅级干部)阿伦·赫维斯因为让他的一个手下工作人员长期给自己生病的太太开车。

来过美国,或在这儿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大街上绝少看到公车(除了校车)。按照法律,公车绝对不能被私用,如果私用的话就要付相关费用。

虽然赫维斯已经为此事道歉,并主动给州政府赔偿了8万多美元,但纽约州廉洁署认为他的行为属于“明知故犯,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妻子谋求特权待遇”。并对他提出指控:违反了《公务员法》。

当时正在进行美国中期选举,州审计长是个民选职位。民意调查显示,赫维斯本来领先40个百分点,“公车门”事件披露出来后的一星期之内,就掉到了12个百分点。此兄强撑了一断时间,当案子正式进入法庭程序之后,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辞职。

2005年7月的一天,美国东部的宾西法尼亚州,在没有举行任何公共听证的情形下,州议会突然通过一个法律,宣布给州议员涨54%的工资,同时还一口气把本州的法官和高层行政人员的工资也给涨了。第二天州长就签署通过了该法令。

这种行径,在某些国家可能是不仅天经而且地义,不仅理直而且气壮。但是,在美国就是自取灭亡-----美国人民从小接受的是“防火 防盗 防政府”的教育;人民群众雪亮的的眼睛就是用来盯着政府的。

宾州当地的一个社会活动家立刻就把议会告上了法庭,认为他们这是“违宪”行为。后来参与的民众越来越多、民愤越来越大,上千人在州议会门口抗议示威,甚至有民间组织将议会告上了联邦法庭,指控他们“侵犯了公众的立法讨论权”。迫于民众压力,州议会只好重新投票,几乎全票同意收回原先的决议。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yanu33309    影响力指数:3 yanu33309 已收获 251664 次点击,14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7 18:07:14    跟帖回复: 第 10 楼 顶叶子老师。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狼烟滚滚    影响力指数:0 狼烟滚滚 已收获 7 次点击,2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7 20:40:06    第 11 楼 好贴留个记号!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7 22:24:08    跟帖回复: 第 12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8 2:26:40    第 13 楼 转至第1楼第 1 楼 剑门碧玉 2011/5/4 14:56:23 的原帖:
                            南都周刊:奥巴马母亲的秘密

                            2011-05-03 文_珍妮·斯科特 编译_凌奥幸

  在历经两年半的采访之后,《纽约时报》记者珍妮·斯科特(Janny Scott)发现,在外界为奥巴马母亲安·邓纳姆打上诸多标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邓纳姆在一起


4月24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以扮成海盗的小奥巴马和母亲的合照做封面。


奥巴马(右一)与继父苏托罗、母亲邓纳姆以及妹妹玛雅的合照。


年轻时的邓纳姆。

  在传记《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将自己的母亲斯坦利·安·邓纳姆描述成一个害羞的小镇姑娘,同时又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街头小报和网络上,人们则把她视为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曾经抛弃过自己儿子的嬉皮士,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在自己儿子的出生地上动了手脚—将奥巴马的出生地写成“夏威夷”。

  但是经过两年半的研究以及200多次访谈,我发现在外界为邓纳姆打上诸多标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故事。

  这个有着男孩名字的女孩,在种族通婚仍然不受政府完全肯定的当年,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一名非洲人,并在24岁的时候带着儿子搬到局势不稳的印尼雅加达。如同后来奥巴马开玩笑所说,邓纳姆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集爱因斯坦、甘地以及哈利·贝拉方提(著名艺术家)于一身的伟人。

  相比母亲,奥巴马好像更愿意谈及曾养育过自己的祖父母。但是,正如他承认的那样,是母亲塑造了后来的自己。2004年,在《我父亲的梦想》再版序言中,奥巴马谈及9年前逝世的母亲时说:“如果当年知道母亲将因病去世,我就不会对父亲这个在自己成长中缺失的角色大书特书,而是要好好写一写一直陪在身边的母亲。”

  邓纳姆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奥巴马来自美国的信件常常会让她高兴一整天。对于奥巴马的“父亲情结”,邓纳姆偶尔会对身边的朋友抱怨一下,但是从未向外人过度夸张这个问题。正如她曾对奥巴马说过的冷笑话一样:“我给了你有趣的人生,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带着混血儿子迁往海外

  1960年秋,只有17岁的邓纳姆怀上了肯尼亚人、夏威夷大学学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孩子,两人随后结婚,邓纳姆退学并生下小奥巴马。但是孩子的出生并未挽救这个短暂的婚姻。离婚后,邓纳姆遇上来自印尼爪哇岛的学生罗洛·苏托罗,并于1964年再婚。1965年9月30日,六名印尼军官在雅加达被人绑架后遇害,包括苏托罗在内的印尼海外留学生,由于受到政府资助很快被召回国。1967年,邓纳姆完成自己的人类学学业,带着6岁的儿子搬到印尼,和丈夫团圆。

  此后的四年,正是母子二人关系最亲近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奥巴马常被唤作“巴里”,邓纳姆将自己的价值观教给年幼的奥巴马,为儿子树立榜样,并有意无意地帮助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美国人伊丽莎白·布莱恩特曾经住在印尼日惹市,她还记得在一次午餐聚会中,邓纳姆穿着由印尼传统布料制成的长裙,教导自己的儿子和每个人握手。客套完毕,奥巴马坐在沙发上,拿起邓纳姆带来的一本英文书安静地看起来。

  整个午餐时间里,当时只有9岁的奥巴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专注听着大人们谈话。他问母亲自己能否离开餐桌,邓纳姆则让他问主人是否答应。得到许可之后,奥巴马离开餐桌坐在地上,和布莱恩特13个月大的儿子玩了起来。午餐结束后,众人走在街上,奥巴马则跑在前面。这时,一群印尼孩子开始用石头砸他,还朝他骂难听的绰号。奥巴马表现得很平静,一一躲了过去。正当布莱恩特想要上前阻止的时候,一直没有反应的邓纳姆拉住她说:“没关系,他已经习惯了。”

  “当初她带着一个混血孩子来到印尼时,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边的人对黑人不太友好。”布莱恩特说,她很敬佩邓纳姆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得勇敢无畏。邓纳姆还会教育奥巴马去尊敬别人,像其他印尼孩子一样,奥巴马对自己的父母也表现得十分有礼貌。印尼的生活习惯,奥巴马好像全都吸收了进去。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他看起来十分Halus(在印尼语中常指礼貌、文雅和谦恭)的原因。”布莱恩特谈到奥巴马时说,“他既有亚洲人的礼貌谦逊,也有美国人的耐心平静,是个好听众。”

  当邓纳姆来到印尼时,这个国家还处在动乱之中。邓纳姆和儿子当年住的那个村庄,屋群低矮,周围遍布着树林、稻田和沼泽;漫长的雨季从11月一直延续到来年3月,由于河道积蓄能力不强,过多的雨水常常导致洪灾,汹涌的洪水浸透了那些硬纸板做的棚屋;能够正常使用的电话为数不多,有人开玩笑说,街上飞跑的汽车有一半都是用来传递办公室职员间信息的;当时的印尼很少看见西方人,更别提黑人了。

  即便如此,这个城市还是有着自己的魅力。当年曾在雅加达生活的人,都会回忆起从街头小贩手推车里发出的穆斯林呼唤祷告的声音;人们坐在老式酒店的阳台上喝茶,头顶的风扇不知疲倦地为人们驱走午后的酷暑。多年之后,当地很多人再次回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都会将它看成是一段蜜月期:政府放松了对媒体的管制,青年文化开始蓬勃兴起,文化生活开始繁荣起来。正如后来人评价的那样,这是印尼的布拉格之春。邓纳姆和奥巴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不受世俗制约的母亲

  1968年,邓纳姆开始在由美国新闻处资助的一家民族机构工作,她主要负责印尼政府官员的英语学习,并帮助商界人士到美国学习。有时,邓纳姆会带着奥巴马一起工作,而同事们时常还会开奥巴马的玩笑,说他的皮肤颜色真是与众不同。两年后,27岁的邓纳姆换了新工作,受雇于一家非营利性管理培训学校。很快,邓纳姆成了知名老师,她的班级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1970年8月15日,奥巴马刚刚过完9岁生日,邓纳姆的母亲玛德琳便来印尼探望女儿,此时也正逢邓纳姆生下自己第二个孩子—奥巴马的妹妹玛雅·卡桑德拉·苏托罗。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邓纳姆不想女儿和自己一样,有个别扭的男孩名字。

  在印尼,邓纳姆衣着简单,从不化妆,长头发由头巾缠到脑后。对于爪哇人来说,作为女人的邓纳姆有点太过健壮了。但她坚持己见,很少为了取悦他人而作出改变。

  据好友凯·伊卡娜格拉所说,邓纳姆常常建议她变得更大胆一些。“她会提醒身边的每个人做错了什么,即使是家庭成员也不例外。她十分看不惯印尼社会里对妻子的要求,甚至告诉玛雅以后不要成为那样懦弱无能的人。”

  20世纪70年代早期,因为工作的原因,邓纳姆的丈夫苏托罗需要和石油公司的高官及他们的妻子进行交际。在印尼,女人们应该穿上传统服装,陪着自己的丈夫参加这样的活动,还要和其他高官的妻子们大谈育儿经。但对于邓纳姆来说,这样的生活简直是无法接受的,她请求苏托罗别让她参加这种活动。在给朋友考利尔的信中,邓纳姆抱怨那些中年白种美国人谈论的都是些空虚的事情,而自己的丈夫苏托罗也变得越来越像美国人。

  两人时常为是否参加聚会的事情在卧室里争吵,年幼的奥巴马有时也能听得到。在《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中,奥巴马写道:“德克萨斯或者路易斯安那来的美国商人,会拍拍苏托罗的背,吹嘘自己怎样贿赂政府拿到新的海上钻井权,而他们的妻子则会跟我的母亲抱怨印尼仆人的水平。苏托罗经常说,如果自己一个人去参加这种活动该有多么不像话,并提醒她这些都是自己人。而我的母亲则会大声叫喊:他们不是我的朋友。”

  在奥巴马的描述中,两人关系的恶化可以追溯到苏托罗被召回雅加达的时候,那时两人分开了足足一年。在夏威夷时,苏托罗是个很有趣的人,常常给邓纳姆讲述自己童年时的故事,并深信回国后自己会去大学任教。但后来,两人几乎不怎么交流。有时,苏托罗睡觉时一定要藏一把手枪在枕头下,而邓纳姆有时还会看见他半夜在屋里踱来踱去,拿着杯进口威士忌,思考着自己的小秘密。

  逐渐地,邓纳姆开始慢慢了解了真相,苏托罗的一位侄子向邓纳姆讲述了苏托罗从夏威夷回国后所经历的一切:刚抵达雅加达,苏托罗便被带去审讯,并被告知自己已被征召入伍,即将去新几内亚的丛林里服役一年。邓纳姆听完这一切之后,作出的结论是:权力将苏托罗拉回现实中。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逃脱这样的现实,但这种情况的出现让他渐觉权力的巨大力量。正因为此,苏托罗学会了与权力和平相处,进入国家石油公司做高官、拿高薪。

  苏托罗让邓纳姆失望,邓纳姆对于社交的反抗也让苏托罗生气。她的朋友任思科·哈林格说:“印尼男人喜欢女人轻松开放,但一旦有父母、家人在场,女人就得扮演一个小妇人的角色。我所认识的邓纳姆是个强势的女人,不关心衣着和首饰,这与大多数印尼女人完全不同。她拒绝做小妇人,我完全理解苏托罗会对这些难以接受。”

  萨满曾是邓纳姆和苏托罗家的男仆,在他的记忆中,苏托罗非常严格,邓纳姆十分善良。有时,两人会因为邓纳姆下课后的晚归而吵架。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邓纳姆拿一条毛巾捂着脸,鼻子里还不停流血。很难说年届40的萨满的回忆有多可信,毕竟没有人听说邓纳姆和苏托罗之间出现过家庭暴力。


  “无条件的爱”

  对于自己的孩子,邓纳姆不从吝惜表达爱意的方式。玛雅说,邓纳姆很喜欢搂搂抱抱,并常说“我爱你”,一天说一百遍也不厌烦。只要是牵涉到自己的孩子,邓纳姆很容易感情用事,跟朋友谈及孩子时,还会掉眼泪。邓纳姆不是个喜欢唠唠叨叨的母亲,她更愿意用幽默来表达情感。但是对于她认为重要的事情,邓纳姆会表现得十分严格。

  同事回忆称,邓纳姆曾说过要向儿子灌输公共服务的思想,她希望奥巴马有义务感,心中要有回报社会的想法。“她会谈起怎样训导奥巴马,犯了错误还会打他屁股。”邓纳姆的前同事唐·约翰斯顿说。而萨满也回忆称,如果奥巴马完不成祖父母从夏威夷寄来的作业,邓纳姆会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用苏托罗的军用皮带抽他屁股。但是奥巴马总统曾通过一位发言人表态说,自己的母亲从来没有体罚过他。

  在雅加达的公寓,奥巴马和萨满睡在一个屋子里。一天夜里,八九岁大的奥巴马让萨满关上灯,没有得到回应后,奥巴马随即打了一下后者的胸部,见对方没有反应又重重打了一下,这次萨满回击了。奥巴马开始大哭,希望以此引起母亲的注意。根据萨满的回忆,邓纳姆当时没有作任何回应,她好像意识到这次是奥巴马不对。

  “母亲不允许我们行为粗鲁,言语刻薄,或者骄傲自大。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如果我们说了什么人的坏话,她就会试着从对方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她不允许我们形成自私的习性。这样的教育是长期、一直持续的。”奥巴马的妹妹玛雅说。

  在很多人看来,邓纳姆一直相信奥巴马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她常常夸耀儿子的智商、进步和勇气。邓纳姆一位住在夏威夷的朋友说:“有时谈起巴拉克时,她总会说:我儿子很聪明,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美国的总统。”

  根据萨满的回忆,苏托罗有天晚上曾问奥巴马:“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年幼的奥巴马张口便说:“当印尼总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印尼的学校条件普遍不好。奥巴马进过两所学校,分别由天主教和穆斯林创办。在学校里,虽然爪哇人极端强调克己,但戏弄、取笑他人也很盛行,皮肤颜色是攻击他人的主要方面。如果一个孩子被他人嘲笑,随即大怒并有所回应,那么这样的嘲弄还将继续下去;但如果他选择忽视这些并一笑而过,外人的嘲弄很快会停下来。在学校的那段岁月,也被外界认为是奥巴马学会自我平静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邓纳姆对奥巴马未来的设想出现了变化。“她以前常常鼓励我尽快适应印尼的文化习俗,她教育我不要像其他美国人那样无知傲慢。但是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认为美国人比印尼人拥有更多的人生可能。我是一个美国人,正如她所决定的,我的生活应该远在印尼之外。”奥巴马在回忆录中写道。

  1971年,邓纳姆告诉奥巴马,他可以返回夏威夷,并进入著名的普纳荷学校就读。当初,只有6岁的奥巴马跟着母亲来到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雅加达,而现在,10岁的奥巴马将再次启程,不过这次只有他自己一个人。

  去年七月,奥巴马在聊起这一系列的离别时对我说:“这种事情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简直难以接受。”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奥巴马,谈起自己的母亲时显露出复杂的感情,既有爱意又有一丝距离感。“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回头再看当年,我能感觉到那种事情对一个孩子有多艰难。”

  谈起母亲时,奥巴马的语调中还时不时流露出一些宽容之情。或许正是这种语调能让人觉察出,奥巴马在一次次和母亲离别中历练出了耐心;也正是这样的语调让人感觉到,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会以怎样成熟、宽容的视角来看待父母。对于奥巴马来说,母亲给予他最重要的礼物是:“无条件的爱,超越了生活表面的风风雨雨,是维持我的全部力量。”

--------------------
疑似奥巴马母亲年轻时裸照网上流传(组图)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3479585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风中叶子    影响力指数:340 风中叶子 已收获 22896979 次点击,11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20 18:51:13    跟帖回复: 第 14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镜默子    影响力指数:3 镜默子 已收获 177425 次点击,13 个追随者 ')"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