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烤五花肉:27岁的女孩为何失恋了10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3:59:23
27岁的女孩为何失恋了10次? (2011-09-27 10:23:38)转载 标签:

27岁

恋爱

失恋10次

童年

父母离异

情感

分类: 情感随笔

 

 

 

曾子老师:你好!

 

您的新作—《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我看完了,我是一直哭着看完的,在您的书中看到了太多太多自己的影子。我就是您书中所分析的那种“爱无能”。

 

您在书中提到了一部日本电影《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我看过,我觉得我觉得我就是现实中的松子,因为我的经历也像极了松子,我跟她一样,从小也缺少父爱,我跟她一样,不断的恋爱、失恋。

 

长到27岁,谈恋爱、失恋的次数不下10场,每次都是一样的开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很多时候,这么多长的恋爱,都是一场又一场重复的轮回。每次的经历都是:

 

1、很容易陷入一段热恋,每次都是一见钟情,沉溺其中,当刚开始拥有爱情的时候,总是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样的幸福属于我吗?”“我配得到这样的幸福吗?”“我不够好,这样的幸福肯定会失去的”

 

2、恋爱过程中:总是在闹腾、折腾、情绪化,删电话、删QQ

 

3、恋爱后半段:总是在闹分手,总是自己先提分手,甚至说很恶毒的话语

 

4、最后:男人总是被折腾的很疲惫,下定狠心,离我而去

 

最终的结局1:真正失落的是我,后悔的是我,开始体会到原来我已经深深的爱上这个男人了,开始像紧紧的缠住男人不放,可是,男人却已经心凉透了,再也不理我了

 

最终的结局2:不择手段的挽回男人,开始给男人打电话哭诉我错了,男人不接电话;比较疯狂的是自虐,22岁时曾被一个社会小混混抛弃在胳膊上用烟头烫了4个大洞;更疯狂的是向一个男人跪下;这些疯狂的事情我都做过。每次都万念俱灰,生不如死

 

可是最终的结局都是男人最终离我而去,再也看不起我

 

而我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自责当初为什么要胡闹,为什么要控制不住自己的瞎折腾,如果不是自己胡闹、如果不是自己瞎折腾,男人为什么会离我而去呢?

 

曾子老师,我从小父母离异,对父亲充满了深深的仇恨和不屑,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潜意识在操控我,为什么每段感情开始之前,总是有这样的念头“这样的幸福属于我吗?”“我配得到这样的幸福吗?”“我不够好,这样的幸福肯定会失去的”,?而每次都会是这样的结局呢?

                                                     

 

                                                         一个在痛苦中难以自拔的女孩

  

 

你好!

 

看完你的邮件,我也陷入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总以为像日本电影中松子那样极端的女孩一定是电影艺术家虚构出来的,没想到,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不少类似经历的女孩。

 

 

在新书《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中我曾提到被评为2005年度日本十佳影片之一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片中那个长相非常可爱、身世又如此可怜、命运最终却那么可悲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童年缺少父爱的女孩。从小,松子就渴望父亲多疼爱她多关心她一点,可惜体弱多病的妹妹只要一咳嗽,就抢走了父亲的关注度。从此,松子患上了严重的情感饥渴症,她饥渴地爱,贪婪地爱,不辨问来源地爱。只要有人愿意,她就全盘接受。她爱上的男人当中,有不负责任的编剧,有以自杀了却残生的作家,有脚踏两只船的有妇之夫,有黑社会流氓,有进了监狱的小偷-----松子把自己变成了一汪水,什么样的容器接住,她就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最后,容器破损,她的爱也四处离散。 松子一生极端渴望爱,把一生都奉献给爱,却一生也没得到爱。表面上看,她是在渴求一个男人完整的爱,实际上是在圆童年失落的那个梦——想在这些男人身上找回父亲对她的爱。换言之,松子心灵从未长大,她的潜意识中还是那个渴求爸爸回家能够多看她一眼,多抱她一下的可怜的小女孩。我认为,影片揭示了一个心理学的奥秘:每一个女人(男人也是)长大以后的各种感情关系,都可以在童年跟她父亲(母亲也一样)的关系中找到最初的模式。

 

你在信中告诉我,因为从小父母离异,你对过早离开你的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这种不满长期郁结下来,就会残存在一个人的童年潜意识中,但不会消失,反倒渴求宣泄。长大了以后,这种不满会时刻喷涌而出,尤其是面对身边最亲近的人。你说,你经常跟你的男友生气、经常用恶毒的语言骂他们,实际上潜意识中是发泄你对父亲的不满。对一个女孩子来讲,父亲是她一生遇到的第一个异性,我们对异性的最初认知来自父亲,甚至我们将来择偶也或多或少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每个女孩或多或少都有恋父情结,每个男孩或多或少都有恋母情结。我们长大以后选择的另一半就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父母的延伸。反之,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我们也会把这种失落和不满转嫁到身边的另一半。这种例子身边遇到的实在太多。我曾经在一个情感节目中还见过一个男生,从来就不许他的女友穿花裙子,表面上看似乎不可理喻,后来一问才知道,他小时候母亲红杏出墙,就经常穿着花裙子跟别的男人约会,这种对花裙子的恐惧一直残存在这个男生的童年潜意识中,也进一步延伸到他将来的亲密关系中。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果一个人总是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的另一半发火、埋怨,一定是在他(她)小时候缺少父母的关爱所致。

 

但人的心理经常是充满矛盾和纠结的,被父母(或者其中一方)过早抛弃的孩子,潜意识中又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招人喜欢”才导致父母的离去,因此一方面怨恨过早离开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求这种爱,但又不相信这种爱会持久,担心他们稍纵即逝,就像小时候担心父亲会突然离你而去一样。这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每段感情开始之前,总是有这样的念头“这样的幸福属于我吗?”“我配得到这样的幸福吗?”“我不够好,这样的幸福肯定会失去的”,?而每次都会是这样的结局。那就是你既渴望爱,但又担心失去爱,既渴望有人爱你,又担心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这样的爱”,所以你即便恋爱了,又患得患失,包括你总喜欢折腾你的男友,其实就是潜意识中“报复”当初离开你的父亲。但当男友决定分手了,你又苦苦哀求,其实就是潜意识中“哀求”自己的父亲不要离开你。你这种心理在一些单亲家庭或者即使父母未曾离异,但其中一方对自己不太好的孩子当中都会存在,我的新书《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中也多次分析,相信你看了一定会有所收获。

 

至于你27岁就恋爱10次,也是这种心理作用的结果。我在书中第二章分析过,被父母过早遗弃(哪怕其中一方)的孩子,向世人证明自己“最好”、“最优秀”、“最有魅力”就成了他(她)今生矢志不渝的目标。这包括在工作中忘我的投入、追求名利,不停的更换伴侣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表面上他是向世人证明,潜意识里是证明给自己的父母看!“你不要我,大把的男人要我!”

 

人的潜意识大多数来自童年,它的确对我们一生的性格、乃至感情模式影响很深,但我们大都不自觉,不过只要深入分析,就可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