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里面的张小凡:毛泽东为何27次垂青杭州私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4:13
揭秘西湖禁地:毛泽东为何27次垂青杭州私宅?
2011-8-31 09:56  来源:环球网  评论 1查看评论 【字体:

 

        从1953 年到1975 年,毛泽东曾43次来到西湖,在西湖工作、生活了785个日夜,他将西湖视为他在湖南、北京之外的第三个家,有时一年要来几次,有时一住就是半年,刘庄园内还保存有毛泽东当年读书处、采茶处等建筑。

  自东晋起,人们就喜欢在西湖边营建自己的私家庄园。南宋时,湖边筑别墅几成热潮,时至今日,营建风潮从未在这片水域消失。这些庄园的主人中有商界名流,也有官宦世家,甚至黑帮大佬,他们把自己的历史写进西湖的年轮,庄园往事,成为这里不可或缺的过去。

  汪庄:毛泽东27次下榻于此民国时鼎鼎大名的汪裕泰茶号初创时并不在杭州,而在1847年的上海,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庞大商号的汪惕予将它扩展到了西子湖畔,在这里,汪氏茶叶庄开辟了徽商的一个商业传奇。

  汪惕予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他28岁开始在上海悬壶济世,2年后赴日本学习西医,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女子产科学校和协爱医科汪惕予专门学校。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中西医最新、最重要的学理,发行各种医书17种,其中16种冠以“汪氏医学汇编”之名,后人称他是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

  1927年,汪惕予在西湖边购地百亩,建起“青白山庄”,庄内包括了白云庵(漪园)、雷峰塔、乾隆钓鱼台。立足汪氏庄园,苏堤、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和那写满故事的断桥都遥遥可见。汪庄围占西湖湖面很多,初建时,杭州市民把汪家告到了官府,汪惕予许诺等他死后,将庄园无偿捐赠给地方政府作为公用,工程才得以完工。“青白山庄”完工后不久更名为“汪庄”。汪庄是民国初年西湖别墅群中结构最新颖的私家花园,山庄突出在临湖的岬角上,背依山麓,三面临湖。楼阁中西合壁,亭台高耸,假山重叠,石笋林立。

  汪惕予在庄内设立汪裕泰茶庄买卖部,放置各种古色古香名贵茶具,专供游人品评西湖龙井名茶,汪惕予曾跟人笑称自己的成功之道在“景以西湖美,茶因龙井名”。

  民国时,汪庄名气远在西湖其他别墅名园之上,成为当时杭州城中一颗名副其实的璀璨明珠。 汪惕予更是将生意交予儿子打点,自己定居这里,潜心营茶,论医着书,他甚至在庄内建了“汪公之墓”,大有终老于此的打算。然而世事无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沦陷。汪惕予只得离开了自己倾心打造的梦幻家园,回到上海。1941年,汪惕予带着遗憾在上海离开人世,而他生前朝思暮想的汪庄先后被日军和国民党军占领,被当做马厩使用多年,杂草丛生、满目凄凉。

  杭州解放后,汪庄成为接待中央领导的国宾馆。1958年,汪庄复原旧观,新建主楼、配楼、连廊以及栽培草坪、树丛,占地扩大到24万平方米,把西湖杨公堤的一部分也划入园内。

  1959年起,毛泽东曾先后27次下榻于此,为了安全保卫需要,汪庄的一切曲折隐藏遮挡的配套建筑统统除去,国宾馆宽阔的草地、高耸的雪松,与原民国风格建筑并存,毛泽东常常坐在草坪的遮阳伞下看书,并感慨说,坐在这里好像回到了故乡韶山冲那个小山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汪庄和周围的山林成为禁区,与世隔绝,老百姓不得入内。

  1979年,汪庄由陈云亲笔题名为“西子宾馆”,成为接待外宾、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以上干部的国宾馆。汪庄对外开放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主席楼”,希望亲身体验领袖当年的衣食住行。

  杜庄:杜月笙的金屋藏娇处西湖的西泠桥西是为纪念宋代名妓苏小小而建的慕才亭,桥南则是巾帼女侠秋瑾的汉白玉雕像,雕像背后,孤山路10号,有座高大宽敞的二层楼房,那是上海滩黑帮老大杜月笙的西湖别墅——杜庄。

  1932年,44岁的杜月笙,已是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上海的金融、教育、公共服务乃至内政外交,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人称“上海的地下市长”。

  那年夏天,杜月笙到西湖莫干山避暑,羡慕拜把兄弟张啸林的“林海幽居”,萌发了购买别墅的念头,最终选定了西湖边的“寂庵”别墅,“买房中介”正是报业巨子、《申报》主人史量才。

  但“寂庵”别墅的“业主”并不是杜月笙,而是一个叫做陈国英的女人。中国印学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乔中石曾回忆,他在一份关于这座别墅的资料上,见到过一枚小小印章,上面印着扁扁的三个小字——陈国英。

  陈国英,正是杜月笙的二姨太,这位舞女出身,十五岁就嫁给黑帮老大的女人,给杜月笙生下了3个儿子,颇得丈夫宠爱,她也被人们描绘成一个“隐忍”、“识大体”的聪明女人。这西子湖畔的庄园,正是杜老大用来金屋藏娇的地方。

  据说杜月笙对寂庵十分满意,重新装修后,从上海运来了大批贵重家具,夏天的沙发套子要用最好的台湾竹席做,床品是最时髦的席梦思垫……杜庄成为笼络、招待达官贵人的西湖会所,凡有筵席,也必从沪上延请中西名厨。杜庄的生活颇为隐秘,关于这个青帮头子和温顺的二姨太的生活细节,成了围墙外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解放以后,杜庄收归国有,拆去围墙,划拨给文化部门,这里一度成了鉴湖女侠秋瑾史迹陈列馆,和秋瑾墓、秋瑾雕像一道构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往日黑社会组织据点成了英烈的纪念馆,历史像是在和人们开玩笑。杜庄现为中国印学博物馆所在地。

  柏庐:“相逢一笑泯恩仇”

  位于西湖九莲村3号的柏庐,建于上世纪30年代,四周围墙高耸,古木参天,左侧是昔日的护城河,右侧是昭庆寺。这里原来是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的官邸,两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桂系领袖黄绍竑曾是它的主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这座建筑的介绍仅此而已,直到杭州“老房子”专家向仲平,在一部影视剧中偶见了这里一个极富特色的雕龙石柱,一段尘封十余年的往事才再度被人提起。

  西安事变之后,1937年2月9日,国共两党在西安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谈。这次谈判效果并不大,周恩来向中央建议:由他向国民党方面提出,直接面见蒋介石。当时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因担心周恩来成“张学良第二”,毛泽东曾坚持周“绝对不应离开西安”。

  然而为了推动会谈的顺利进行,3月25日,由中央联络代表潘汉年和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陪同,周恩来还是应蒋介石的电邀,从上海来到杭州,与正在西湖休养的蒋介石进行西安事变后的最高层谈判,由张冲负责接待。张冲在“西安事变”前,就接受蒋介石的密令,与中共特使潘汉年在香港开始了国共双方的秘密接触。

  这次会谈极其机密,范围也很小,会谈地址还几经更改,几番交锋之后,双方各自作出了一些让步,并商定由中共方面起草共同纲领以规范两党行为,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础,这次颇有成效的会谈被史学界称为国共“西湖会谈”。

  会谈卓有成效,周恩来特意请潘汉年为他和张冲在自己的住处前拍下了一张合影,作为纪念。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亲临国共两党由剑拔弩张到一笑泯恩仇的历史性时刻,却可以通过这张照片,看到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在面临历史转折时的凝重和沉着。这张档案编号为101的照片成为“西湖会议”仅存的图片见证。照片背景是周恩来居住的建筑——柏庐。

  柏庐在新中国成立后划归铁路部门管理,成为铁路部门的招待所,目前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由于岁月沧桑,挂在柏庐墙上的那张珍贵照片被取下保管,天长日久竟无处寻觅了。向仲平当年用胶片相机翻拍的一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成了如今的唯一存证。

  刘庄:新中国首部宪法诞生地刘庄原是晚清进士刘学询的私家园林,它背倚丁家山,三面临西湖,雅号“水竹居”。刘学询走南闯北,又喜爱观摩当地着名建筑物,他把自己的造园理念在水竹居的建造上发挥到极致。

  “春夏秋冬不论在哪个季节里,水竹居总有它独特的风姿出现于游客的眼前。近湖楼的一所平厅,里面的陈设宛如古宫,那十九世纪式的西洋挂钟,活似一顶琉璃的万名伞,鱼形的水晶绺反射着淡淡的阳光。器具全是花梨木、紫檀的,有的嵌以乳白色的雪母石,有的用贝壳布出了山水飞禽。在水竹居所有屋子里摆着的桌椅,你找不出有雷同的形式。……正中挂着一张倪云璐的松,左右有文徵明、唐寅、祝枝山、王石谷的山水。你看看这些中国第一流名家的真迹,翻翻藏在红木橱里的四壁的图书,恐怕谁也不会觉得窗外的暮色已渐渐的在笼罩着你的归途了。”《刘庄百年》一书中曾这样介绍这座庄园的奢华和独具匠心。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