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限制老电影:重力波之阐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2:59
  顾名思义,重力波是整体移位状态下人体重力由总重心点(腹腔中心,俗称丹田)辐射至肢体梢端及身外的动力传递。
前辈相传,凡是人,都有一个总重心点,局部部分又各有一个重心点,比如人们常说的丹田就是人体总重心点,而颈椎部位是人体上半部分(丹田以上)的重心点,肘部是手臂部分的重心点,膝部是人体下半部分(丹田以下)的重心点,这些重心点对于把握、运用重力波十分重要。
  根据什么断定这些重心点的正确性呢?
  一则,凡属于重心点的部位,一旦受到外力的打击和控制,都容易引起整体或局部失控;二则,重心点一动必能带动相应的身体部分。
  体认重力波的原则是:身体总重心大动,各局部重心点小动,其它部位随动。
  一般认为,蓄力为静,发力为动;果真如此那重力波就运用不出来了。
大成拳的理论是:敌不动我微动,敌微动我大动,敌大动我已发。所谓“我微动”就是蓄力,就是体内重力波催动的过程,犹如海面下潜流汹涌。发力是什么?是极动后的瞬间一静,是汽车高速行驶之后的刹车,重力波发于体外就是这么来的。对此拳论上说“身动(一说神动)如山飞,静立(一说力)似海溢“。
  该波浪力量的起点始自人体总重心在前后脚之间的轻重对倒,如向前发力则变两脚前虚后实为前实后虚,其它发力依次类推,至于两脚虚实互换的比例,二八、三七、四六等均各有之,总以“先求大动后求小动”为原则
  身体重心除了前后移动,还有起落,于是构成整体移位的悠荡之力,重力波便通过蓄力时身拔而发力时身伏,由身体总重心点即腹腔中心向四肢梢端辐射出来了,最终形成一浪压过一浪、一波催动一波的波浪动力,术语称之为“化身体位能为身体势能”。
  水,汇成于湖,但能泛起涟漪却难有波涛之兴,此位能之所限也;而水汇聚为流量足、落差大的瀑布,则能尽现惊心动魄的奔泻之威,此势能之功也。
  在重力波的运用中,身体不可有拙力即超出身体移位的多余用力,否则会影响身体势能的发挥。体重本身通过极速运动自然就会产生力,像汽车熄火下坡一样。假如身体内部有拙力的移位,就如同汽车带档滑行,既有损车的性能又影响滑行的速度。
  运用重力波要遵循大自然中三个物性,所谓物性指的是物体运动的特性。物性之一: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预备用力,你看仍石头、汽车启动、篮球投篮等都是这样,反之亦然。物性之二:发力者为克服地心引力身形、拳脚呈现向上向前的弧线,此弧线无一定之规,有时明显有时是近似直线的弧线,类似于波浪涌起和子弹出膛,可以说练拳者身形没有起伏、出手机械般直出直入的必是庸手。物性之三:凡起波浪之力,必先有周身肌肉连接放长,试看甩鞭子的人发力前非得先把鞭子抡圆了不可,这个鞭子抡圆了的就是鞭身舒直放长的过程,即鞭身曲中求直,周身肌肉连接放长也是曲中求直,例如浑元桩。
  为了使重力波的运用达到最大效果,大成拳前辈创出试力训练三个阶段,即意力相随、意力相逆、意力不分。意力相随所导致的是整体运力节节相催,因此一般习武者练习的是以躯干带动肢体,并传有口诀“根节(肩)催,中节(肘)抖,梢节(手)刺。这种练法之所以成为练拳的第一阶段,是因为它比那种躯干不动徒做四肢舞的拳术套路进了一大步。但不足之处在于,节节相催的发力一旦遇到外界大于本身的反作用力,极容易引起自身发紧,致使重力波受阻,比如你用力推一块大石头,推不动,会不会发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成拳前辈进一步提出了意力相逆的试力训练方法。意力相逆,即试力或发力过程中练拳者的意念和力量成相反方向,道家曰“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拳家解释为“推着小车下坡”或“水自身后来,力量向前去”等。如此训练,手是主动,身为从动,结果形成手带着身子做动作而且节节相追的重力波运用,与前一阶段的节节相催正好相反,因此圈内传有“稍节(手)起,中节(肘)随,根节(肩)追”的拳诀。至此阶段,重力波的练习、运用才有一个质的提高。至于到了高级阶段,大成拳家又提出意力不分的观点,把前两个练法融在一起,使重力波的追求臻至炉火纯青的境地。由上可知,意力相逆的节节相追,在重力波的追求中最为关键也最鲜为人知。
  大自然的力量,究竟是后面推着前面走还是前面带着后面行呢?恐怕是后者。因为科学家证实;大海潮汐是由月亮引力而引起的。是以,重力波的运用需要一种假借之力才能形成节节相追,联想前面提到的“推着小车下坡”和“水自身后来,力量向前去”,不难悟到这种假借之力。这一点有待智者指正。
  最后谈谈运用重力波时“重心作用于体外”的问题,也有人管这叫发力状态的瞬间失重。人作为运动机体,当只有双脚两个支撑点立于地面时,重心固然不能离体。然而,如果运动机体在身外找到第三个支撑点,那么就可以将重心力充分发挥其运动功能。为此,大成拳家说,推手、实作要将对方当成自己的一根拐棍儿,这根拐棍就是我的第三个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体总重心和各个重心点的运动功能,带起全身,最大程度地显现重力波的打击效果,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心作用于体外”。或问:对练时这样做不难,单练时怎样找自我身外第三个支撑点呢?这个点就在空气阻力以及宇宙大气的呼应力上,是以王芗斋先生说,试力要与空气阻力相应和、要与宇宙大气相呼应。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性做法,即试力或发力时习者的前后脚不要站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无法将重力波作用到对方身上,最好把打击目标放在两只脚向前延长线的范围内,必要时可以一只脚微离地面(前后脚不定),这样体重更容易加到对方身上。
拉拉杂杂谈了这么多,其实重力波的运用只在刹那间就完成了,好似打个冷战一样。
以上所谈,似有概念游戏之嫌,读者、习者尽可结合大成拳的实际练功,互为印证、提高。
  总之,放松是手段,求取重力与争力才是目的,大成拳松沉劲的奥秘也就尽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