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锯记杏仁饼:德昂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4:37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目录
民族简介民族概述民族历史民族姓名文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经济民族习俗民族饮食民族食俗民族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宗教民族服饰民族节庆独特的“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民族名人塔瓦岗李腊翁
民族美术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族礼仪民族婚丧习俗民族娱乐
民族简介民族概述民族历史民族姓名文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经济民族习俗
民族饮食民族食俗民族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宗教民族服饰民族节庆独特的“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民族名人塔瓦岗李腊翁
民族美术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民族礼仪民族婚丧习俗民族娱乐
展开
编辑本段民族简介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  德昂族大妈
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编辑本段民族概述
中国史书多认为德昂与佤、布朗等民族是汉晋时期云南濮人的后裔,唐宋时期被称为扑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自清代起,史籍乾隆《东华录》,光绪《永昌府志》等书称他们为“崩龙”,当地汉族又根据他们妇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把“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系称为“花崩龙”。
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并报国务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称为”德昂族”。说起濮人,在古代他们多住居云南的西南部地区,即史书所说的古“哀牢国”旧地,是个“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广阔区域,包括现在的大理,保山、德  德昂族
宏、临沦,西双版纳等地、州。
濮人在古代是个人口众多的族群之一,也是较早开发云南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因此一些江河,物产的名称上都留下濮人的烙印,现在的元江,古称“濮水”;永昌郡内的大龙竹则称为“濮竹”,曾是古代濮人朝觐中原皇帝的贡品。从文献记载及其他民族的传说故事中,都反映了德昂先民濮人是永昌郡内的古老民族。他们充分利用这里”土地沃腴,宜五谷蚕桑”的优裕条件,种植水稻和纺织木棉布,远在汉晋时期他们的社会经济就有了发展。中原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积极发挥濮人的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一方面大量收敛濮人的财富,使濮人困苦不堪,不断起来反抗。永昌郡内的濮人虽多,住地较辽阔,但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地处交通沿线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则较快,文化也较高;有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纺织业不发达,缺少衣着,古代史学家把这部分濮人称为“裸濮”。德昂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兴盛的时代,过去他们有很多支系,如汝旺、汝果、汝峨、汝进、汝本、汝波、汝别牙、汝买阿、汝昂、汝腊、汝王、汝科、汝别列、干得别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等。历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带以武力称雄,特别是在12—15世纪时,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齿国,更是称雄一方,后来逐渐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长时期只能靠租种别人的耕地维持生活,直至1949年以后,他们才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德昂族先民住居的滇西南,其地理位置十分得宜,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的道路-“蜀毒道”的必经之地。远在公元前数世纪,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西昌,会理,云南(祥云),下关,保山,德宏至印度的中印古道就已开通,从这条道上输往印度的有蜀锦,生丝及铁器,因此人们又称它为“西南丝路”。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编辑本段民族姓名文化
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  德昂族
就以什么为名。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
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
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
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如“何阿呆”、“李腊翁”等,是不礼貌的。
编辑本段民族语言文字
德昂族  德昂族纪念邮票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该民族除说本民族语外,还能讲附近民族的语言,如傣语、汉语、景颇语和佤语等。
德昂族语言(以南伞硝厂沟为例)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音位上看,有31个辅音位;元音9个,都有长短之分,共有18个元音音位。
(2)从语音结构看,德昂族的音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一般音节或叫主要音节;一类为附加音节或叫次要音节。
一般音节的结构有声母49个,又有两种情况:所有31个辅音音位均可单独作声母;复辅音声母又有双唇塞、舌根塞音与I结合;双唇塞、舌根塞音与r结合;双唇塞音与j结合;舌根塞音与V结合四类。有韵母159个,其中单元音韵102个,复元音韵57个。次要音节的结构是在主要音节之前,一种是出现在主要音节的声母为其同部位的辅音前;一种在辅音之后,通常有弱化元音(音节)。
编辑本段民族文学
德昂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笑话、诗歌等,大部分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记载下来的,这就形成了“古歌”,如《达古达楞格莱标》(古代先民的传说)、《宝葫芦》、《洪水的故事》等。
编辑本段民族经济
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也善于种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德昂族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银匠,能用碎银铸造银手镯、银排扣、银项圈、银烟斗等,还善于在各种银制品上雕刻花纹图案,花纹细致、简朴。早在隋唐时期,德昂族就“披五色裟罗笼”,至今仍为自己纺线、染色和织布,作成极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他们还擅长编织竹器等生活用品。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建筑和雕刻艺术。建筑、雕刻艺术在德昂人的历史上有过光辉的时代,如今在一些地方仍留有许多德昂人精湛的建筑物遗迹,如陇川县城东的德昂女王宫殿、德昂城、德昂路、石拱桥等遗址,都是古建筑的代表。图案雕刻一方面是反映在古建筑上,如潞西佛寺中的挂枋、板壁上常见的浮雕;另一方面则普遍反映在日常用品上,在德昂人的腰箍、耳坠、银手镯、银烟盒、衣服等用品上大多绘有图案。图案多为对称的双手、双鸟、双虎、花草之类。
德昂人还有很高的制砖和制陶艺术。德昂女王宫殿、德昂城附近的砖瓦结构住宅所用的砖瓦都是德昂人自制的。德昂人的陶器有陶罐、陶花瓶、陶纺轮、土碗等。常见的上釉陶罐制作精细,有的呈鸭蛋绿和紫红色,有的为咖啡色,有的还绘有云纹或罐胫压制凸形图案花纹,外表光滑美观,表现出高超的制陶艺术。
德昂族还有丰富多彩的口头民间传说、故事、诗歌、谚语等,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下来。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的,如《兔子制土司》;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如《芦笙哀歌》、《彩虹》等。傣族的若干民间传说和汉族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故事也在民间流传。乐器有象脚鼓、芒锣、葫芦笙、笛子、小三弦等。德昂族的舞蹈有象脚鼓舞、水鼓舞等。
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著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编辑本段民族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  德昂族
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德昂族是个跨界民族,在中国的邻邦缅甸也有分布。
德昂山寨茶飘香
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
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传,
德昂人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
这是德昂人传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酽,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马儿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它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茶叶: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  德昂族
人们常说,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若有喜庆事邀请亲朋好友光临,送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作表示。如果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因有过失,要求得到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当有过失的一方主动送了茶叶,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谅,这是德昂族的礼俗,若不送茶叶而是送钱物,那就被认为是不懂德昂族的“礼”,也不会得到谅解,甚至会将事情办坏。若相互之间的纠纷自己不能解决而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一小象草烟交叉成“Ⅹ”形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
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
编辑本段民族食俗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正式改名为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 豆腐 米粉 年糕 粑粑 汤圆等。
德昂族饮食比较考究,用料较为广泛。擅长煮、炖、拌、舂等技法,口味酸辣中带甜。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
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 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 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 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 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凉拌番木瓜、凉拌挑手鱼、竹筒捣菜、脆皮冬瓜、勒浪等。
饮浓茶,这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妇女的嗜好。传说从古老的时候起就有这种习俗。因此,德昂族各家各户都习惯在自己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树,采摘的茶叶系士法加工,主要供自己消费,有剩余时携人市场与其他民族交易。
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
如参加婚礼时,要送一包扎有十字红线的茶叶;参加葬礼则送一包用竹蔑或竹麻拦腰捆扎的茶叶。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将客人迎上竹楼后,会捧出一杯杯烤得焦香的浓茶递到客人手中。
德昂人嗜茶成瘾,他们说一天不喝茶,混身都没劲。只有喝下一杯浓浓的热茶,才能提起精神,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这种茶是用刚摘下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
酸茶叶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认为这种茶可以解热散毒。干茶和酸茶在当地集市上都可买到,通常由年长的德昂妇女出售,它们被为"蔑宁",在德昂语中,这是"茶妈妈"的意思。
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编辑本段民族建筑
别有情趣的冠盖式住房  德昂族建筑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南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编辑本段民族禁忌
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编辑本段民族宗教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的传统。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编辑本段民族服饰
篾箍道道绕裙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唐代史书早已记载着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为饰,这一装束,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一直流传到现在。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  德昂族
蔑制的“腰箍”,这些“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诸色,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在阿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由于各支系服饰的差异,过去曾有“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文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德昂族妇女不留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重在背后,唐代史书描写她们是“出其余垂后为饰”,现在,这种习俗在青年人中有所改变。德昂族人民很喜欢银饰,青年不论男女都喜欢戴银项圈、银耳筒、耳坠等。此外,在德昂族的装饰品中,五色绒球尤为引人注目。妇女们在缝制新衣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的小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些花。不论是妇女或男子的包头,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青年男女的耳坠上也饰以绒球,挂包的四周用小绒球装饰。更为显眼的是,青年小伙子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而姑娘们则装饰在衣领之外,犹如数十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
编辑本段民族节庆
独特的“泼水节”
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
德昂族的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一般3-5天。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信徒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  德昂族
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在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高兴异常,笑声朗朗。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习俗。节日之前,小伙子要悄悄地编织几个漂亮的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辩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关门节和开门节
德昂族的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从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开始,寺院里的佛爷停业外出,净居念经,群众则以食物、鲜花、钱物供佛,每七天小供一次,虔诚的老年信徒,住在佛寺听大佛爷讲经,直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为此,开门节后,僧侣即可外出。
编辑本段民族名人
塔瓦岗
(生卒年不详),云南潞西人。19世纪初德宏地区德昂族、傣族起义的领袖。
从14世纪中期开始,新兴的芒市傣族土司逐渐控制了今德宏州潞西,盈江一带的德昂族地区。到了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采取极端蛮横的手段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田地。这种歧视性对待激怒了向来崇尚民族平等的德昂族人民。清嘉庆十九年(1814),塔岗瓦振臂一呼,德昂人应者云集,组成了一支场势浩大的起义武装。他们提出了“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声称“不把土司杀得七零八落决不收兵”。  德昂族
义军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广大傣族群众的强烈支持。不久,塔岗瓦就指挥义军攻破了芒市土司衙门。土司放过法狼狈不堪地逃往永昌府向清军求援。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土司武装。紧接着,他们又挫败了梁河傣族土司和西山景颇山官武装的多次进攻,从而牢牢控制住了芒市坝区。但塔岗瓦和德昂族人民一直对清朝地方政权抱有幻想。他们希望清朝官吏能出面主持公道,严惩傣族土司。这种心理既成为他们扩大战果的绊脚石,又为傣族土司的反扑提供了机会。
时间不长,各地傣族土司武装,景颇山官武装和汉族地主武装就联手向义军发动了猛烈的围攻。塔岗瓦带领义军将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于力量悬殊太大,义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半年多后,这一场正义的民族起义烈火最终被扑灭。
“千总”(生卒生不详),云南陇川人。民国初年陇川章风区德昂族首领。英国政府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对中国的云南有不可告人的企图。1876年,英国人通过《烟台条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大门。1885年,英国人进而吞并缅甸,开始大量蚕食中国的领土。英国人的无耻掠夺行径引发了边疆各族的强烈不满和抗争。民国六年(1917年),英国人乘民国新立、国人动荡不安的机会长驱直入陇川腹地,在章凤的曼缅山建立了自己的营地。
陇川土司对这种行径进行了谴责。但英加人却蛮不讲理地声称:不管中国政府同意与否,他们都要建立营地。腾冲地方政府迅速征调了600人的地方武装前往陇川。然后又授意章凤的德昂族首领“千总”出面驱赶英军。“千部”调集了德昂族60岁以下的成年男子五百多人,武装包围了英军营地。他带领手下的大小头目四十多人前去和英军谈判。“千部”义正词严地向英国人宣布:“这是中国人的土地,你们没有资格占有!如果再执迷不悟,我们就要用长刀讲话!”英军眼见德昂族群众怒火万丈,唯恐自己势单力薄、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灰溜溜地撤回了缅甸。直到今天,在当地还保留着当年抗英驱英斗争中缴获的一面英国国旗。这是德昂族人民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行为的见证。李腊翁
(1929—),云南潞西人。著名的民间歌手。李腊翁出生在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多帮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吃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当过放牛娃,做过雇工,曾流浪到畹町、瑞丽一带谋生……,苦难的生活赐予了他坚韧而又敏感的心灵。由于长期在各地乡村奔波。李腊翁不断地受而民族歌舞海洋的薰染。他不断地听,不断地用心品味,不断地消化吸收着许多歌多的演唱技法。
不久以后,李腊翁初步掌握了《雷弄》、《串》为代表的许多民间歌曲的演唱要领。他的歌明快悠扬,情意绵绵,感人至深,具有独特个人风格和韵味。到1948年,李腊翁已经是一个驰名德昂族地区的名歌手。李腊翁在演唱方法上长于创新。1962年以后,他大胆地打破了德昂族传统的演唱习惯,把歌唱、器乐演奏在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之中有力地拓宽了德昂族民歌的表现空间,艺术感染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演唱《葫芦笙恋歌》时,幽雅深情的唱腔和深沉动人的葫芦笙独奏曲相互穿插,歌喉和器乐合奏出的情感催人泪下。确实不同凡响。1979年,李腊翁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
回到故乡后,他创作了《我在半路等你》、《你变菜、我变锅》和《德昂族情歌》等一系列洋溢着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其中的《你变菜,我变锅》后来还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编辑本段民族美术
雕刻:在腰箍,耳坠,银手镯等装饰品,以及银烟盒,衣服等生活用品上,都可以看到  德昂族
德昂族人民的图案雕刻,图案多是对称的双手,双鸟,双虎,花草之。有的陶烟斗,烟盒,不仅是质地优良的生活用具,而且也是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美术制品,此外,在德昂族建造的佛寺里,在挂枋,板壁上常贝有浮雕,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和大理,保山的雕刻基本一致,图案多为“二龙抢宝”(或称“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凤穿牡丹”,“龙凤呈祥”之类,雕刻的技术水平并不亚于保山,大理等地。
编辑本段民族舞蹈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水鼓舞是德昂族所独有的,其步法,形式基本与象鼓舞相同,击敲时把鼓绳挂在脖子上,水鼓抱在胸前,右手持锤击大头鼓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两手相互配合,击出节秦。
佛鼓舞,佛鼓,意为“佛”之鼓,德昂语称“耿冷牙啪拉”,是佛爷(和尚)专门保管,并经佛爷批准才能使用的鼓。用佛鼓作伴奏乐器而跳的舞,叫“佛鼓舞”。
相传在佛教传入德昂地区并产生了自己的佛爷初期,类房里每举行一次大的活动,都得由佛爷走村串寨通知百姓,后来有一个叫帕煞达的大佛爷精心制作了一种声音宏亮的鼓(与象脚鼓类似)。每当类房举行某种仪式或活动,只要击鼓,百姓听到鼓声就能应声前来。这种鼓,人们后称之为佛鼓。平时都置于类房里,举行活动时才抬出来,用毕仍放回原处。
现盈江县弄璋乡南算寨,有一座古老的佛寺,现当地居住的傣族老人都称为“类庄崩龙”,意为“崩龙(德昂)佛寺”。寺中还保留有一个珍贵的牛皮大鼓,鼓身为一大圆木,掏空去皮,长2.8米,腰粗4米左右,鼓面大头直径1.14米,尾面直径1米,鼓身外用白皮裹着,用黑漆漆过;鼓两端蒙的牛皮原已不存,近些年,当地傣族群众又重新蒙上牛皮,并在做佛事时使用。据几位八十多岁傣族老妈妈说,鼓的内部原有增加音量的装置,敲时音量特别大,传播很远。敲多了能使正在孵化的母鸡孵不出小鸡来。佛鼓舞是在佛教节日或晋升佛爷或迎接外寺长老期间,在佛寺的广场上和“象脚鼓舞”同时跳的。是男性集体舞蹈,舞者有敲佛鼓、击钹、敲铓共三人,在象脚鼓舞圈中表演,然而鼓点、动作与象脚鼓舞都不相同,象脚鼓舞气氛热烈欢快,佛鼓舞较严肃庄重。陇川县称佛鼓舞为抬鼓舞。以两男子用竹棍将鼓抬起,行走于舞队前列,一人双手各执一校敲击起舞。
佛鼓主要流传在德宏州及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德昂族居住区。佛鼓舞以前只能在佛爷晋升或迎接外类房(缅寺)的佛等重大宗教节日时方可击鼓并表演,表演者限于男子,现在遇有重大节日,也可表演。
编辑本段民族歌曲
德昂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其余散居于保山、龙陵、镇康等县。多数分布于山区,与景颇、傈僳、汉、佤等民族交错聚居;少数住坝区,与傣族为邻。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
德昂族的民间歌曲,有山野间唱的歌、情歌、婚嫁歌等。
山野间唱的歌,一般不在家里唱,多在田间劳动、山中砍柴、放牧时唱,内容较广泛,有见景生情的抒怀,也有男女青年的情歌对唱等。曲调类似汉族的山歌,节拍多为混合节拍,速度较自由。
情歌,各支系有不同称谓的曲调,如若静支的“若格木外”(意为对唱的话),来弄支的“色克”等,多用于表达爱情,有男女初见唱的赞美歌,相互问答的对答歌,表示思恋的想念歌等,也可唱其他内容。
婚嫁歌,若静支称“格坎”,意为“宝带”,象征男女永不分开。来弄支和若博支称“纯幸”,意为祝福的歌,内容为对新婚夫妻的祝愿,或嘱咐将要出嫁的女儿。来弄支的“纯幸”,旋律较  德昂族
为朴实;若博支的“纯幸”和若卖支的“苏动”的旋律则多装饰,并有轻柔的颤音。
此外,还有老年人求神赕佛对唱的“格厄不勒”(意为做功德歌)以及哄娃娃调等。
德昂族的上述歌种,在不同的支系之间,存在着多种情况。有些流传于某几个支系间不同名称的歌,实际上是同一曲调的变体;有些相似的歌调,在不同的支系中所唱的内容却不同;还有某些歌,只流传于个别支系中。歌词多数是5字体。歌曲的结构,有一个乐句的变化反复,有上下句结构,也有3个乐句或4个乐句为一段的。节奏一般较自由,常出现不规则的交错节拍。
编辑本段民族乐器
“格楞当”:古老的乐器,在潞江坝的德昂族中保存着一种水鼓,德昂语称之为“格楞当”,水鼓是因使用时需注入一定的清水而得名,一般是用在经三十公分左右,长约七十公分的圆木挖空,两头蒙以牛皮制成。
赛鼓:这是一具长仅七十公分左右,直径仅三十公分左右的小型鼓。这具鼓有它的一段历史。那是好多年前,遮放土司为了表现在他统治下的升平盛世,要在民间举行庆祝,于是通告他所管辖下的民族,村寨百姓,按他所设置的行政平位各制作一具最好的鼓,届时参加比赛,得胜者受奖。德昂族、傣族都用自己的鼓参加比赛,结果最受欢迎的是一具德昂族制作的鼓,由于它制作精良,声音清脆,响亮,博得了人们的赞誉。这具鼓被土司留作纪念,现在仍保留在遮放傣族群众家中。
编辑本段民族礼仪
德昂族的人口不多,村落也不大,但都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愿互相发生纠纷,特别是镇康地区的德昂族,常出现一幢竹楼里住着几户经济独立的小家庭,他们可以是亲兄弟姐妹的家庭、也可以是非亲非故,性格相投的好友。这里的德昂族,在他们的意识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许多个人家庭住在一幢大屋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吵不闹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每个德昂人十分珍视的。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德昂族人尊敬老人,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每当水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上等饭菜,每一样一份,一起送到寨中年岁最高的老人家中,表达青年人尊老敬老的心愿。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要无代价地替他下种和收割。
编辑本段民族婚丧习俗
德昂族的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心愿。而且,德昂族的结婚聘礼也只是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接新娘的人们的背萝里装着约一公斤多草烟,四碗大米,还有媒人带的八元钱,六元给爹娘,两元给内亲,哪怕人再多,即使每人只能分到几分钱也不能再向男家多要。这结婚聘礼恐怕是最少的了。办完了聘礼,方可迎娶新娘。迎亲时,新郎在伴郎、媒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在进入新娘村落时,鸣枪数响,表示娶亲人员已到。
新娘梳装打扮完毕离娘家时,由舅母,姐妹及本寨未婚青年送行,并将女方家长陪嫁的衣服,锄头,镰刀等嫁妆,以及女方赠给男方父母的衣服等带往男家。新娘到新郎家,登梯上竹楼时,双脚一定要踩在专门置于楼梯脚下的石块上,表示他们的婚姻像磐石一样坚固长久。新媳妇上楼时,婆婆要给她洒谷花,撒花仪式结束,新娘步上晒台,跟在婆婆后面进入新房。男方事先请好的“安长”(有文化的先生)随即在火塘边为他们主持婚礼,安长念经并祈求佛祖赐给幸福。祝新婚夫妇百年偕老。婚礼千毕,开始宴客,同时新娘分别拜见男方长辈亲戚,赠送糯米粑及新娘平时织成的缀有红、绿、黄等色的绒球小布袋等礼物,长者受拜后要还礼,用铜钱时是五十文,用半开(云南银币)时则给一至二文,解放后一般是一、二元人民币。晚上,村寨里男女青年齐聚新娘家的厢房对歌,唱调子,往往要唱到鸡鸣方散。次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送去男家赠给女方父母、兄弟、姐妹的衣物等。若新娘是本寨人,亦可当天返回夫家。
德昂族的家庭,由于所处地区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住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小家庭类型;一是住居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的具有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特征的类型。德宏州的父系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主持家庭事务,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小家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多为父母、夫妇、子女三代,一般是长子结婚后,即在老家周围选择一块适当的地方另建新居,建立小家庭。另立门户的长子、次子,家长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给一部分猪、牛等财产作为生产垫本,没有平均分配家产的习惯,主要依靠小家庭去独立经营。幼子留守老家,赡养父母,继承财产。而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类型的家庭是处于父系小家庭和父系大家庭(也称家族,公社)并存状态。即在经济上已独立的小家庭,并不立刻离开大家庭这个母体去建立单户住宅,仍共同住居在一幢大屋里,维系着相互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德昂族的丧葬有自己的习谷,除佛爷(和尚)实行火葬外,一般群众都是土葬。各村有公共墓地,只要是同一村的正常死亡者均可葬入。没有姓氏界限,也不分头人与百姓,不过他们的坟向与其他民族不同,不是顺山向,而是横山向埋葬。按德昂族的习惯,人将死时要把事前准备好的一枚银币放入口中,意思是给死者的灵魂到阴曹地府过河时用的摆渡费。人一旦断气,其家属即在门外对空鸣放三枪,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报丧。
这时,近亲、家族、村寨邻居闻迅后,纷纷奔赴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同时亲友们各自带些米和菜之类,有的还提着肉,拎着干巴之类。妇女们首先帮助背水,煮饭,男人们则忙着给死者准备棺木。棺木一般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情况决定,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就请汉族或本民族的木工师傅做一具汉族式的棺木,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则由亲友帮助砍一株大树,取下根部一段,弄成大、小两半,中间枢空,制成简单的棺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就是砍几株大龙竹,剖成竹片编一具竹棺材。在准备棺木的同时,一部分人便用一种特定的树叶蘸水洗涤尸体,穿上衣服,然后入棺。入棺后即请佛爷(和尚)择吉日安葬,停尸家中一般不超过三日,在这期间每日须请佛爷念经超度,祷祝死者的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即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意思是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山上的公共墓地,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鸣枪,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死者的魂来了。埋葬完后,由长老念祷词,说明死者和活人走的是两条路,死了的去阴间找归宿,活着的好好回家,长老念完祷词之后,各人拿一树枝拂身,表示扫除身上的邪气,就可转身回寨子,返回时不能转头向后看。葬后七日,死者家属再请佛爷念一次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超度死者及早转世投生,并嘱咐他来世也要变人。
编辑本段民族娱乐
德昂族在节日庆典时,除舞蹈、对歌外,还表演武术。他们的武术含拳、棍(齐眉棍、双节棍、三节棍)、刀(双刀、单刀)、枪(三棱矛),还分“花把”和“洞拳”两类。“花把”即表演武术,动作有随意性,多为节日或热闹场合的表演活动项目。“洞拳”则为格斗武术,一般不轻易外传。德昂族还喜爱打篾弹弓和打陀螺。这几个运动项目都参加过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过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