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交易所网站:1912年2月12日:辞位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4:41

转播到腾讯微博

 

看历史201109月封面

1912年2月12日:辞位日

主笔│庄秋水

“夜,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为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当日,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已经两月有余,距武昌起义亦已逾百天。自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以来的浪翻波连,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这天,大清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等一班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向皇太后和皇上行三鞠躬新礼。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行天下。

至此,帝制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句号。于是,我们可以说,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这天下午,恽毓鼎前去拜访民政大臣赵秉钧。当赵对他诉说辞位情状,这位忠心耿耿的史官不禁垂泪,在日记中,他沉痛地说:“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在上海的郑孝胥,这天的日记则只有十数字,“骤暖,甚有春气。风起”,还有两个访客的名字,直至五天后的除夕,他全文照录了逊位诏书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的优待条件,慨叹方今之世,一如孟子所说“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夜,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他伤感地结束了这篇日记,和这一年。

■ 1911年10月30日·动摇

2月12日的朝见仪式充满悲情。赵秉钧告诉恽毓鼎,太后满面戚容,向大臣们倾诉作为失国太后的内心忧愤:三年来她深居宫中,并不曾干预政事,孰料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恽毓鼎:《澄斋日记》)说到伤心之处,隆裕不禁失声痛哭。

三年前,光绪和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太后临终遗命光绪胞弟醇亲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由载沣摄政。隆裕对此颇为不悦,因为她很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于是,皇太后以后常与摄政王因事发生龃龉。(《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在皇族们后来的回忆中,隆裕为人,庸碌无识,远远比不上她那位精明强干的姑妈。在“国服”期间,她便听从宠监张兰德怂恿,在宫中兴建“水晶宫”,作为休闲之所。在帝制时代,这属极严重的问题。何况,当时朝廷正筹备海、陆两军,费用不足,然而隆裕照旧命令度支部拨款来修建宫殿。

隆裕不曾料到,自己是酣歌于漏舟之中。从1644年大清入主中原起,经历18世纪康雍乾三朝——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乾纲独断,君权臻于极致;进入19世纪,是暗淡、内忧外患交迫的一个世纪,上一世纪蕴集着的种种社会矛盾纷纷呈现。大清被强迫拉入近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衰败期。它表现出一种传统适应能力的顽强韧性,同光两朝,不时出现复苏迹象,自强运动、维新变法,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最后十年新政。直至武昌兵变,人心动摇,几次小规模事件迅速发展成新形式的大运动。

于是,太后、疆吏、党人、民众都卷入了连串的历史漩涡之中,皆被时势推着走,同时也推着时势走。投身其中的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怨苦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道之不合方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致袁世凯函》,见《张謇存稿》)新军武昌兵变之后,各省闻风响应,纷纷独立,朝廷急于消弭祸乱,稳定大局,可以说是步步退让。

在武昌起义二十天后,朝廷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诏书中言及当下“区夏沸腾,人心动摇”。在1911年10月末,疆吏、名士和党人们,以漫长岁月构筑而成的君父世界在人心和世界动荡中碎裂了,那曾是国人两千年安身立命和血肉相连的地方。

清廷希望用这老法子唤起人民内心深处的感情。神灵不安于飨祀,生民有涂炭危险,“此皆朕一人之咎也”。诏书中比张謇更深刻地检点三年来政治上的失败。一是用人多用亲贵,施政寡术;一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绅渔利的名目,更改旧制,权豪们敷衍了事;一是新政经费多取民财,却无利于人民。此番对新政的检讨,不可谓不深刻,湖南一位三品官员李颐对此有形象描述,“杂税日增,民心不安;科举全废,士心不安;新学多偏,众心不安;官制屡变,官心不安;洋货争衡,商心不安”。(《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十年来除旧布新,把一代人拖进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动。然而,舶来的西法改造了中国社会,二千年来历史沉淀而成的中国社会也改造了舶来的西法。这种交互改造使西法和中法都失去了本来面目,四万万人遂身在新旧之间,两头不到岸。(杨国强:《清末新政:历史进化中的社会圮塌》)

为了收拾人心,朝廷的对策是更快地滑向全变速变。罪己诏中既宽赦了变乱的新军,也彻底解除满汉畛域。最关键的一着是“维新更始,实行宪政”。11月1日,摄政王立准皇族内阁集体辞职,紧接着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他部署湖北军务之后,迅速来京组阁。在此之前,摄政王迫于形势,已经三次下谕旨起用袁世凯。11月2日,资政院拟就《宪法重要信条》,共十九条,称作“十九信条”。这个制宪原则深得英国宪法精神,皇权必须以宪法规定为限,重大决策由国会作出,皇室的经费都需经过国会决议。立宪党人追求多年的东西,终于在空前的危机之下实现了。

依据十九信条,资政院提出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违宪,政府便收回成命。资政院在11月8日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袁世凯得票最多,于是,朝廷方以皇帝名义再次发表任命上谕。此外,摄政王还代替尚在冲龄的皇帝,到太庙宣誓,表示皇室将遵守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