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个荷里活剧情:快时代的慢读者——张立宪:阅读是用时间熬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11:16

快时代的慢读者——张立宪:阅读是用时间熬成的

2011-09-13 11:17:34

归档在 专题 | 浏览 3847 次 | 评论 1 条

 

 

 

“一株植物的长大,你看到的是花多少钱买种子,施多少钱的肥,最后能卖多少钱,但我更喜欢看到它扎根的土壤,它在阳光下的呼吸,它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以及它果实的饱满。如果这本书能让大家满意,靠的肯定不是花钱多或少,而是我们的扎实、诚恳、勤勉和谦卑。”


  3月24日,谷歌发布了免费在线杂志Think Quarterly(《想·季刊》)。在创刊词中,谷歌的英国董事马特?布里汀写道:“在这个不断加速改变的世界中,我们都需要时间进行反省,思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它们为何重要。Think Quarterly就是要为忙碌世界中的你提供一处喘息之地。”
  一直求“快”的互联网巨头也“慢”下来了,这不得不说是对信息过剩时代的一番警醒。近年来,为了抵抗冗余信息对个人思考的阻碍,各国的“慢媒体”应运而生。在国内,也有人正默默践行着“慢媒体”的理念。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只忠实于自己内心坚守的阅读精神;他们不求影响力有多大,只专注于为读者提供精致的阅读体验。
  张立宪和他的《读库》,便是国内“慢媒体”的引领者之一。

稿件是熬出来的

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张立宪在省级日报待过,然后又在出版社当编辑、副总编,策划过各种专题类图书。在出版界混迹多年后,他对业内的某些做法颇有微词。当下,一个普通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编辑,一年至少要做二十本书才算完成任务。为了保证数量和迎合读者口味,许多出版社往往降低选题门槛,牺牲了书的质量。“图书出版成了流水线上的作业。”他说。
  为了打破这种粗制滥造的局面,张立宪决定要打造一本真正耐读的刊物。于是,国内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诞生了:《读库》从2005年创办至今,张立宪一直独立完成整本刊物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销售、客服各环节。他希望做出来的成品是“一本书本该有的样子”。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张立宪对自己和作者都设下了几近严苛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他对稿件质量的把握上。在编撰《读库》时,他坚决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创刊号《读库0601》以郭德纲专题主打,三篇文章占据了76个页码。操作专题的撰稿人东东枪回忆说,“从2005年9月为约稿做准备,收集资料历时半年。从初稿到完成也有三个月时间。”
  尽管在《读库》出版前,几乎所有大众媒体都已报道过郭德纲,但张立宪认为仍有机会。在他看来,长期面对媒体的名人明星,在无数次的采访和对答中已经变成了“自动应答机”。“他们擅长借助媒体来塑造自身的‘假象’,但一个只能描述假象的报道是没有价值的。”张立宪说。
  因此,他要求东东枪尽可能地贴近郭德纲,以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回想起这次采访东东枪依然自信满满,“到目前,用这样大篇幅来描述郭师傅的,只有这一组稿子。能够安安静静地与郭师傅单独沟通十几个小时,能够到郭师傅家里、把他家中几乎所有照片从头到尾翻检一遍的,恐怕也只有我。”
  不仅对稿件实施“慢处理”,对纸质,张立宪也奉行宁缺毋滥的宗旨。《读库0601》实际上是迟于计划完工的。即使推迟了一个多月才印刷,张立宪在拿到成书还是满心欢喜:“这纸是对的,那种温暖的手感确实不是一般纸能比的。其实,推迟付梓也有好处,我得以调换了几篇稿子,多揪出一些错字,装帧设计上也完善了一些。”
  秉持“慢工出细活”的心态,张立宪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经营他的《读库》。他希望,经自己手出来的书是那种“划句号的书”,即“我做完这本书后,未来没有人可以在同类书上超越我”。

比钱更值钱的是时间

在“速读”时代中,安静、悠闲的阅读心境和环境正逐渐失去,从容阅读已经变成一种奢侈的事情。但厚达320页、稿件都是中长篇幅的《读库》依然有着不错的市场。六年过去,《读库》的销量从最初的1.2万册增加到了3.8万册,许多读者在看过一本之后,甚至要往前追溯数年,买齐整套。
  央视主持人柴静是张立宪的朋友也是读者,每年年底的《读库》座谈会,她都客串主持。每次她提前半小时到场,台下已是座无虚席。“你很少能见着那样的场面,几百人,没人搭讪,没人大声讲电话,一人一本书,在那儿看。我跟六哥(张立宪的绰号)说‘沉默得跟金子似的’。”一本杂志书和读者之间能有这样的关系,柴静感叹不已。
  这得益于张立宪的坚持,对深度阅读的坚持。
  去年,《读库》推出大型摄影画册《青衣张火丁》。为了出版这部讲述京剧艺术的作品,张立宪历时四年,耗资百万元,动用十余位摄影师,转战五座城市,最后还租下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舞台,把国家京剧院的舞美、灯光、道具都拉来,用五天时间进行专题拍摄。
  有媒体用“耗资百万”来渲染这本书,但张立宪恳请“不要用所耗资金来量化我们的投入”:“一株植物的长大,你看到的是花多少钱买种子,施多少钱的肥,最后能卖多少钱,但我更喜欢看到它扎根的土壤,它在阳光下的呼吸,它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以及它果实的饱满。如果这本书能让大家满意,靠的肯定不是花钱多或少,而是我们的扎实、诚恳、勤勉和谦卑。”
  历经六年磨练,《读库》已经做出了成绩。有好友希望帮助《读库》上市,但张立宪还是婉拒了,他认为上市反倒会失去“不发展的自由”。
  “我觉得比钱更值钱的是时间。《青衣张火丁》我们拍了四年,实打实的花销也就一二百万吧。现在再有个有钱人拿一两千万来也拍不出来了,因为那四年已经过去了,这世上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拿钱买得来。”他说。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2011-05-18,《人在做,天在看——MOOK之<读库>:六年“不发展的自由”》;《21实际经济报道》, 2011-04-30,《快速兴起的慢媒体》;《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05-02,《<读库>张立宪:一个人的出版革命》;《深圳商报》,2010-09-23,《张立宪:编书一辈子再无他念》)

图文 / 木子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