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旅游团价格:兵谏的政治诉求——辛亥革命启示录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1:35

兵谏的政治诉求——辛亥革命启示录之五

本文来源于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38期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26日 订阅《新世纪》|注册财新网    滦州兵谏并无太多革命性质,纯粹是体制内抗争 马勇
湖北军政府的政治诉求,实际是迫使清廷在君主立宪和铁路国有两个方面适度让步。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关键,但由于后来的民国历史将“革命”弄成了关键词,因而武昌起义的性质,也就总是往“革命”靠:那些新军下层军官或士兵组织的读书会,成了很早就觉悟的革命组织,武昌起义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推翻清廷推翻帝制,就是要重建一个汉民族的共和国,就连清廷命官黎元洪,一出场也是参加革命。

  这种泛革命化的表达固然有意义,但毫无疑问与历史真实略有差距。武昌首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省新军起义,直至滦州兵谏,其性质只是体制内抗争,其目的就是希望清廷遵从民意,改正错误,重回君主立宪的正确轨道。这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关键,否则就不容易理解这场大变动的意义。

新军起事两大动因

  引发武昌起义的因素只有两点,一是1911年5月8日发布的责任内阁名单。这个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君主立宪国家的名单,不幸被既得利益集团弄成了一个亲贵内阁,十三个内阁成员中,竟然有九个来自皇室或皇族,来自平民或军功出身的汉人,只有四个。这个比例显然失衡,因为按照改革前中央各部院“双轨制”配置,如果内阁成员为十三人的话,那么非皇室、皇族的成员不应少于六人,占百分之五十稍弱。现在,清廷假借改革的名义大肆收权,这怎能不让以汉人为主体的南北新军郁闷?

  第二触发点是引起举国震动的铁路国有化政策。按理说这原本是个好政策,对于化解各地铁路建设中的混乱局势以及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都有很重要的防范作用。尤其是针对四川川汉铁路公司筹集大量民间资金而不修路,应该说是一个及时的正确举措。但是清廷的这个政策引起各省普遍反对,因为除了四川的各省虽然在铁路建设中也可能存在种种问题,但他们确实是在认真修路;现在朝廷一句话就将先前的约定一笔勾销,这无疑被民众和投资人视为不负责任,是与民争利,是国进民退。

  当铁路干线国有政策酝酿时,各地民众在民族资本即中产阶级影响下,通过各种方式向朝廷表达了不满情绪,尤其是湖南人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最先站出来反对。湖南各界人士奔走呼号,上下串联,全省沸腾,舆论哗然,大家虽然弄不清政策的真实用意,但总感觉这项政策是对他们利益的剥夺。当民权意识、私有财产意识刚刚被人们接受的时候,将先前允许私人资本介入的基础建设收归国有,这当然引起有产阶层的反对。

  5月14日,湖南各界最先举行万人大会,要求朝廷收回成命,维持原议,继续铁路商办政策。湖南人的强烈要求和悲情引起巡抚杨文鼎的同情,杨文鼎硬着头皮给朝廷打了一个报告,请求朝廷稍作让步,至少不要激化矛盾。然而朝廷在盛宣怀等人误导下,自以为既然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就没有退让的道理,反过来要求杨文鼎强硬对待,不准聚会不准串联,试图以镇压的办法将一切反抗铁路国有的人压制下去。朝廷的强硬并没有化解湖南的危机,相反到了6月初,湖南局势几近失控,省咨议局议员全体愤而辞职,全省学堂相继罢课,全省商人一律罢市。

  与湖南山水相连的湖北,较湖南的反应更早更强烈。4月26日,当湖北人获悉清廷可能要出台这个政策时,就推举咨议局议长汤化龙赴京请愿。临行前,数千人在咨议局举行欢送大会,演讲者将这项政策比喻为卖国政策,指责清廷将大好河山奉送给列强,与其让腐败政府丧权辱国卖国,不如推翻腐败政府,寻找一条救国新路。说者伤心,闻者堕泪。群情激昂中,留日学生江元吉割肉血书,以“流血争路,路亡流血,路存国存,存路救国”十六个大字激励湖北人民。

  湖北新军就是湖北人的子弟兵;湖南、湖北,又是湖广总督辖下的一个行政单元,两省的政情不能不引起两湖新军的高度关注。

  • 01新军起事两大动因
  • 02湖北军政府的政治底线
  • 03中央军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