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角咀的添好运:伯乐情结可以休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7:45:46

伯乐情结可以休矣!

[12635] (2011-09-26)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中国大开放、大发展背景之下,迫切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现实是,常常有人感叹怀才不遇,缺少赏识。社会仍然具有浓厚的伯乐情结,对此需要理性思考。

  依笔者思考,大致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人才成长、培养、发挥作用的机制需要改良;二是公民意识的成熟度。个人权利日益觉醒的时代,应有不同方式实现个人价值,所谓“条通道路通罗马”正是此意。

  每年有上百近千万大学生加入劳动大军,僧多粥少,就业难,确非一个“难”字了得!同时不应与“读书无用论”产生过多联系。否则,只能徒增社会困惑。有用无用,就一个社会或国家而言,知识、人才永远是头等重要大事,没有丝毫异议的。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人尽其才也永远是至为重要的。读书人,关心的往往是自己如何发挥“天生我才”的效用。社会或读书人游离于有用无用之间的,实质还是不能厘清何种因素,使自己不能最好尽其所能的原因。有的归咎于所谓缺少伯乐,有的归咎于社会;但动辄归咎,并无多大实际效果。

  我们受于韩愈的说教太深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大凡读书人都深信不疑:自己不能成为千里马,天生我材没有用,都怨没有遇到伯乐。这是威权时代的特性,但即使这样,伯乐也难以担起全职。然而,进入公民社会后,伯乐的角色就会逐渐淡化,甚至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否则,我们就不知牛顿、爱迪生、比尔·盖茨、马云、袁隆平等是由哪位伯乐所发现;你也不晓得身边各路英雄如何成就的。由此观念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怀才不遇的抱怨!单就历史的角度看,伯乐其实并不多,也不常有;但就现实(不要从天才角度)而言,行行出状元,人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的,伯乐很难担负起一个广大社会要发现谁能才堪大用的重任。苛求伯乐,无疑是自寻台阶的说辞!

  相马不易,知士也难。在重视教育的知识时代,工厂式培养人才的大局面,靠伯乐识举,然后成为千里马,虽有伯乐智慧也难以应付过来,也非有比较可行之道。现在,不是精英时代,是人才辈出的大众时代,分工精细无比,个人尽其所能,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人才辈出,不能仅依靠伯乐方式;伯乐方式不是产生人才最有效的机制或方式,绝对不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时代或社会的好的途径。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催生人才大洪流,从来不是几个伯乐,而是催生人才的大环境。你看,令人目眩神摇的人才辈出的战国时期,还有涌现多才智之士的三国时期,岂是几个伯乐能缔造的?殊不知这正是大环境创造的。没有一个宏大的、人人都可以自由表演的大舞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文字狱”掀起的腥风血雨、万马齐喑的环境,人才被戕害和扼杀就不可避免,纵然有几个伯乐,又能拯救多少人才呢!由此观之,大环境是决定人才产量的根本,也决定着每个人才能命运的大时势,伯乐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等量齐观。

  二战后,美国大开国门,虚怀若谷,邀贤纳良,海纳百川,使得群贤毕至。美国从此走上无人能望其项背的一等一的、史无前例的强大帝国之路,靠的就是这种不拘一格、包容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大战略、大环境,不游走于伯乐式的小溪流。中国人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一点也不比西方落后,早在文明开化之初就已登高望远了,演绎出一幕幕求贤若渴的活剧。然则,在定于一尊的封而建之的时代洪荒之下,多有曲折;然而在“盛世”和开明情况下,仍能出现人才涌现的新气象。我国改革开放后,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已逐步优化了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使得更多的、不拘一格的人才,实现了抱负,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过往的社会,要做到世无遗贤、人尽其才,难乎其难!寄厚望于寥若晨星的伯乐,更是不得其宜!倚重伯乐方式使人尽其所能,既与理想相去甚远,也没有走出“人治”的轨迹;对于所有读书人而言,第一选择应当是社会大环境,而不是伯乐机制。换言之,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用、尊贤使能的环境、机制,才是首选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今天之中国,已站在时代的高峰上审视人才的建筑,不摒弃伯乐的妙用,当然也更为尊重人才辈出的时势与英雄辈出的微妙联系,所以中国的声音才越来越大。不过,大环境的出现,就像“罗马帝国不是一日建成”一样。重要的是,有利的情形已经出现。

  毋庸讳言,打造一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社会大环境,是至为重要的。

  浙江 温州 张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