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靴子:桥梁结构工程院士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9:30
李国豪 (已故)   李国豪(1913.4.13--2005.2.23)著名桥梁力学家。广东省梅县人。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发表重要论文有:《悬索桥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弹性平衡分支充分判别准则》和《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分析新方法》等。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撰写出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和英文版《箱梁和桁梁桥分析》等。领导和进行工程抗震及抗爆方面的研究,主编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及《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分析》研究成果解决了宝山钢铁总厂同类问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远    王光远(1924.03.25--)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模拟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计算方法。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包括“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理论”、“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结构的控制和维修理论”和“结构的模糊随机分析理论”,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技术和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中取得重大突破,还提出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理论。共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9本。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         龙驭球(1926.1.15--)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湖南省安化县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报主编(1990-2000),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999),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有限元与变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首创成果,包括:分区和分项能量原理(1980),分区混合有限元 (1982),样条有限元(1984),含可选参数变分原理(1986),广义协调元(1987),四边形面积坐标理论(1997),厚板层合板无闭锁理性元(1998)和解析试函数有限元(2002)。在壳体计算理论方面,创立柱壳和折板的力法(1962),薄壳应力集中的摄动法(1965)和新型薄壳有限元(1993)。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成果被编入建设部“薄壳设计规程”,对全国壳体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起指导作用;1963年研究潜艇薄壳发射孔应力集中问题,创立薄壳大孔口分析方法,提高了设计水平。著有《新型有限元论》、《能量原理基础与进展》、《变分原理·有限元·壳体分析》等专著和《结构力学》、《结构力学教程》、《壳体结构概论》等教材。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世钊    沈世钊(1933.12.18 -) ,结构工程专家。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浙江省嘉兴县人),1956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桥梁和结构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际《Space Structures》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1990年—1995年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网壳结构稳定性》、《悬索结构设计》、《钢结构物件稳定理论》等著作。培养硕士、博士生80余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    范立础(1933.6.8 -)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镇海县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1987-1997)。现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7-)。近五十年来,在桥梁结构理论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唐山地震后,在国内开创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桥梁抗震学科,对桥梁减震、延性及特异桥梁抗震设计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三十多座桥梁,如上海杨浦大桥、长江江阴公路大桥、上海双层高架、立交桥等。其成果曾获省部级特等奖(1999,排名11)一项和省部级一等奖(1999、1986、2001,排名1、4及7)三项等各类奖项共十一项。199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中文专著10本,英文专著1本。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主持或参加了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现正负责编写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项海帆    项海帆 (1935.12.19 -), 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顾问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研究,近些年来主要侧重于大跨桥梁抗风研究。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主持完成了国内绝大部分大跨桥梁的抗风研究。他主持完成的《大跨桥梁风致振动及控制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199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现担任国内外主要学术职务有: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风工程学会及上海振动工程学会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新          陈新(1932. 1. 12--)桥梁工程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工作中,参加正桥管柱钻孔基础方案设计,60年代参加南京长江大桥水上基础设计所设计的施工设施,在以后水上基础施工中得到11应用。70年代主持的长江九江大桥正桥基础设计,创造了“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的正桥基础方案,是桥梁深水基础设计、施工方面的一个突破,迅速在全国得到11,此项设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九江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及基础设计,施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1983年主持设计桂林雉山漓江大桥,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的V型刚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1983年主持钱塘江第二大桥设计,其在涌潮河段基础设计施工及多跨长联预应力连续梁的技术取得了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沙庆林    沙庆林(1930.5.7--)道路工程专家。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公路路面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与施工。主持的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半刚性路面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创新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修建模式。1984年来,先后参加了20余条总长约2000公里高速公路的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1993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获国家优秀图书三等奖。研究成功粗集料断级SAC系列的矿料级配计算与两个阶段检验方法,获并已正式公布国家发明专利,属原创性。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    沈祖炎(1935.6.5 -) 钢结构专家。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1966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工作50余年,为中国钢结构学科发展和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钢结构学》、《钢结构基本原理》等著作近20部,主编上海市《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暂行规定》等和参编有关的规范、规程13本。主持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研究成果为国家大剧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体育场、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广州新体育馆、南京奥体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获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秦汉   方秦汉(1925.4.20 --)桥梁工程专家。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铁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铁道部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1954—1958年,先后任湘江大桥、乌江大桥设计负责人,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工程副总工,1958—2004年,主持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大桥钢梁设计及科研负责人。根据铁道部铁路桥梁发展规划,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创新、11多种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为实现铁路钢桥的可持续发展及实现铁路桥梁《高强、大跨、轻型、整体》的技术政策,作出了的贡献。先后获得五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肇元    陈肇元(1931.10.1--)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爆炸、撞击作用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并取得系统成果,许多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11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主要从事建筑物工作性能评估、结构安全性以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研究,并有实用成果。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20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常务副主任(2000-2002)、学部主任(2002-2006)。 吕志涛    吕志涛(1937.11.4--)结构工程专家。浙江省新昌县人。1965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东南大学教授、预应力工程研究所所长。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偏拉构件计算及抗剪设计、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并列入设计规范。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裂缝控制和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方法,为11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高层大跨结构及转换层和巨型结构体系等。为北京西客站主站房、珠海海关联检大楼、南京电视塔、南京状元楼等重大工程承担了结构设计、计算和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发表论文140篇,著作6本。培养硕士研究生65名、博士生58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国藩    赵国藩(1924.12.29--)山西省汾阳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我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国家“七.五”、“八.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对可靠度分析、大型全级配混凝土试件断裂参数以及多轴受力大体积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强度的测试与分析的某些成果,有开创性,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级科技奖6项(一等1项、二等3项、三等2项)和省、部级科技奖18项(一等6项、二等12项)。培养了80多名硕士生、50名博士生及8名博士后。专(合)著论文290余篇。主(合)编规范6本,专(合)著著作12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庆元   曾庆元(1925.10.20 -),桥梁动力学专家。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原籍,195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南大学土建学院教授。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及弹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总势能判别准则。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解决了九江长江大桥、提速高速铁路桥梁等百多座桥梁的横向刚度分析问题及桥梁加固计算问题,1998年被铁道部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最近8年,创立了一套列车脱轨分析理论,2005年5月被铁道部鉴定为“实现了列车脱轨分析理论的重大突破,研究成果为原始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提出了桥梁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解决了多座桥梁极限承载力的分析问题。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3本。指导博士生30名,硕士生16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元培         林元培(1936.2.8 -) 桥梁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学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1989年被建设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上海杨浦大桥的设计过程中,他大胆地提出了“空间结构稳定理论”。        主持工程设计主要成就和贡献:(1)嘉陵江石门大桥(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上海南浦大桥(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m,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4)上海徐浦大桥(8车道,跨度590m,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5)上海卢浦大桥(全焊钢结构拱桥,2004年获美国国际桥梁协会颁发的Eugene C.Figg Jr奖) (6)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跨度为444m,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7)东海大桥(海上大桥长32Km)。

本文来自:炫彩生活网【http://www.xuancaijiaxuan.com.cn/】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xuancaijiaxuan.com.cn/xuexi/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