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领翔上郡:故宫:没文化的文化保卫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46:28

故宫:没文化的文化保卫者

导语:近日来,故宫各种“门”大开,5件宋代书札被疑私自拍卖的事件虽然尚未有定论,但由此引发的对故宫监守自盗的质疑更是将对故宫的追问推向了道德底线。故宫公信力的全线溃败,源自其自身的“没文化”。

钱钰故宫管不好文物 更多

文物被毁,早已不是头一遭

      保护馆藏文物,本应是一家博物馆工作的最基本内容。然而自宋代哥窑瓷盘“破损门”进入公众视线开始,人们逐渐发现,故宫的馆藏文物被损坏,其实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08年,故宫收藏的惟一一件五代董源真迹《潇湘图卷》(一级甲等文物)就曾在展出时被水滴淋湿受损。而就在哥窑瓷盘损毁事件后不久,就有知情人士爆出清宫旧藏木制屏风在进行修复时被水浸泡。还有内部人士称长期以来,故宫出现很多文物损坏事件,没有一件被处理过,相反有很多直接责任人得到提拔。

展品遭窃,至今数件未追回

      今年5月,在号称有齐备的安保力量,拥有技防、人防、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线的故宫内,一个脊柱患有疾病的普通农民竟然成功盗走了9件展品。虽然警方以极快的速度破案,但至今仍有数件展品尚未巡回。故宫博物院在其官方微博上,总结了七条失窃原因,而哪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能达到忠于职守的标准,窃案就有可能避免。

屡屡大修,宫殿却被虫蛀空

      2002年,故宫开启“百年一遇“的大修,按规划将持续到2020年,19亿修缮资金全部由财政拨款。故宫的大修工程,却引来多方质疑。如故宫大面积揭屋顶重修,违反了“最小干预”原则,引发主管古建筑维护的国家文物局强烈不满。同时,在大规模修缮宫殿外观的同时,宫殿内部就发现了大量白蚁。故宫方面却不愿声张。如果不彻底清查治理,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故宫或有一日毁于虫害。

自宋代哥窑瓷盘“破损门”进入公众视线开始,人们逐渐发现,故宫的馆藏文物被损坏,其实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故宫更管不好自己 更多

空有先进的管理系统与设备,制度执行却不到位

       实际上,故宫无论是在安保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还是文物检测方面都拥有世界先进的设备和完备的管理规范。然而“盗窃门”、“破损门”等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都出自“人”的身上,是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导致。“盗窃门”中,故宫在安保工作上总结出的7点原因,全都指向“思想麻痹”,“执行工作有疏漏”。而国宝“破损门”更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遵守禁止单人操作,先采用复制品调试设备等规范,而最终酿成的悲剧。
      相比较之下,今年3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停电6小时。然而事故发生后,博物院马上调派人员在每个点加强警卫,仍持续向游客开放直至闭馆时间。在检测文物时,台北故宫的检测人员是不能拿文物的,有专员负责,且经过严格训练,而且检测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动设备。

创收中饱私囊,不差钱的故宫还要利益自肥

       作为享受财政全额拨款的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故宫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可以说是故宫想做的项目都能拨款”。如此不差钱的故宫谋求商业运营,本也符合博物馆经营的趋势。但事情出了两条岔子,将人们的质疑引向了利益自肥:首先,建福宫被作为“私人会所”经营,违反了博物馆经营的公共性原则。这方面,台北故宫也可以被申请包场来办活动,但“都是一视同仁,所有人都可以申请。”其次,故宫经营性活动种类繁多,旗下诸多产权关系复杂的企业参与其中,许多甚至与故宫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这其中,故宫收益了多少,用作什么用途,人们无从得知。而台北故宫的门票、礼品店、餐饮服务、品牌授权等全部收入,大部分进入公共财政,一部分进入艺术发展基金,用于购买文物等。每一笔款项都会公布在网页上,各种明细都一一可查。

事件自证清白,以内部规定应对监督

      对目前沸沸扬扬的“拍卖门”、“封口费”等事件的质疑,故宫一直在自证清白。瓷器“破损门”事件中,故宫瞒报事故,并称其为“对当事人的一种保护”。对当事人的处理,依据的是“内部管理规定”,至于“内部规定”的内容却“不便公布”。“盗窃门”和“会所门”事件的处理中,处理方也只有故宫一家机构。故宫始终在以“这是自家的事,与公众无关”的态度来应对公众监督。而其作为一家博物馆,就公共性而言必然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质疑。《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规定,博物馆藏品是重要的公共遗产,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因此稽查制度与司法程序,应该被纳入到对事件的处理中。
.....................................................................................................................

管理机制整体错位,鞭子怎么都抽不到故宫身上

      故宫是文化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故宫内部由每一个责任人逐级向上对应,最终对“单位”的最高领导负责。院长向上级行政长官负责,而不是向公众负责。能够对故宫进行追责和处理的,只有上级文化部门。这样,就催生了故宫的各种敷衍民意:“会所门”是下属公司的欺上瞒下,“破损门”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拍卖门”是档案整理人员没有核实。我们看到,舆论监督的鞭子怎么也抽不到履行管理职能的故宫身上。而所有闹剧的造成,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个工作人员、某个下属公司的责任,管理的整体错位才是真正的原因。
       与中国的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截然不同的是,国外的很多公共博物馆都采取了理事会制度。大英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文化部门拨款,却由非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机构为中介来实现管理。理事会实行宏观管理,日常管理主要由博物馆馆长负责,并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检查。美国则同时还在管理系统内部对业务和经营严格区分。

建福宫被作为“私人会所”经营,违反了博物馆经营的公共性原则。

5件宋代书札被疑私自拍卖的事件虽然尚未有定论,但由此引发的对故宫监守自盗的质疑将对故宫的追问推向了道德底线。

故宫其实是个“没文化”的文化保卫者 更多

故宫的工作人员各种“外行”

      作为专业机构的故宫,每每有事件爆出时,我们却能看到相关人员的各种“不专业”。“盗窃门”,安保人员被指素质低下,没有最基本的警醒意识。“破损门”,毁坏国宝的科研人员是“外行”的工科硕士。“错字门”更是直指故宫工作人员文学素养的低下。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简历也被人晒到网上,一位是巴黎大学的考古学博士,另一位却是一路直升的党政干部。更有报道称,故宫在2000年以前甚至没有一个博士。我们看到,由于管理机制,故宫的工作人员从上至下,充斥着各种“外行”。相比之下,台湾故宫的工作人员则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需要对博物馆知识有全方位的认识,还要有一个热忱服务的品质。

保卫的是官办文化,追求的是文化政绩

      博物馆本应是文化的保卫者和传承者,而这一功能必须要在公共性与非营利性前提下的才能实现。然而,故宫却是机关做派的文化殿堂。整个体制是传统的官僚体制,各项工作只需要垂直对上负责。在人员配置和内部管理上,懂不懂文化,是不是按照文化的规律办事,是不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变成单位收入,创造文化政绩,也方便了申请下一批拨款。也是在这种官办文化的浸淫下,故宫忽略了自身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忽略了自己文化保护者与传承人的身份,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特权部门。故宫在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是没有文化做前导的。

缺少对文化的信仰,保卫和传承无从谈起

       从事博物馆事业需要的是一种宗教式的精神,因为真心热爱才会认真负责,这在西方博物馆工作人员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从事文物研究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对文物所承载的文化的热爱和信仰。文物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文物上凝结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而故宫在这方面责无旁贷。然而我们看到,由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所失去的那份对文化的信仰,在故宫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还远远没有找回。在这种状态下,文化只能是故宫牟利的工具,而非被保护和传承的主体。

故宫缺少对文化的信仰,保卫和传承无从谈起。

台湾故宫的工作人员则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需要对博物馆知识有全方位的认识,还要有一个热忱服务的品质。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Conclusion

作为文化象征的故宫,却从各方面都在昭示自己没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的继承者,不能只将文化挂在嘴边,更要成为文化传承的一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