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材料代码: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31:21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本次发布的城市竞争力首次尝试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在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由此引发了关于幸福感的社会大讨论。

  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自己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于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处于幸福中的人,会觉得甜蜜、安宁;而感觉不幸的人,却觉得处处失落、受挫。

  那么,究竟幸福感从何而来?是什么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呢?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加入,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其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这就很容易解释早些年,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要高于城镇居民,而如今的调查结果则刚好相反,城镇居民感觉更“幸福”。

  就家庭生活而言,同样的生活品质,就因为在心里相比较的人群不同,所产生的幸福感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想要感到幸福,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心理定位,盲目攀比不仅不会提高生活质量,反而会挫伤你的幸福感。

  第二,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于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志向。当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我们只能称其为梦想。

  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高于他们的预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感到自己永远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你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第三,本体安全感。很多故事告诉我们,百万富翁未必感到幸福,因为他们整天忧心自己的财富有一天会失去。人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们的安全感得到提升,这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同理,都说家和万事兴,也是因为家庭和睦的人才会觉得安全,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全力奋斗,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失败、即使受伤,有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在等待着他们,承接着他们,这样的人幸福感自然会很高。

  因此,和谐安定的生活,是提升幸福感的根本保障。

  有时,第三比第一开心

  

  冠军的光环永远让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第一名,真的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妙吗?心理学家发现,第一名,日子可能过得并不轻松。

  几十年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成为传奇,但鲜花与掌声却没有带来更多幸福。他难以适应生活的巨变,最后变得郁郁寡欢,向世人诉说“到底要花多少时间,你们才不把我当成宇航员?”

  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联合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相对于普通人,从小当班长、长大事业有成的“精英”,平均寿命要少两年半。还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猜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快乐感最强,日后的生活也更幸福、轻松。

  不少人从小“要做就做最好”,学习、工作一路冲锋,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出国镀金、跻身精英……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永远面临可能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因此,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默默无闻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付出的过程喝彩,是一种更高明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