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饭txt电子书论坛咋了:按摩手法的补与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6:17:12
          按摩手法的补与泻                                    根据经络及中医学理论,按摩手、方向等有补泻之分。术者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刚或柔,或者顺经络循行路线,或者逆经络循行路线,等等,其按摩效果大不一样。

     原则上,为虚证患者按摩可取补法,为实证患者按摩则应取泻法,而对常人按摩则采取平补平泻法。

  一、补益按摩法:

(1)按摩时手法宜轻而柔;

(2)按摩节奏应该缓而慢;

(3)按摩时间应长一些,按摩每穴或每一部位的时间都应在5分钟以上;

(4)按经络循行方向按摩;

(5)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摩;

(6)按照血液的向心方向按摩。

  二、清泻按摩法:

(1)按摩的手法尽量重;

(2)按摩节奏以快为泻;

(3)按摩时间较短,不宜长;

(4)按照逆经络方向按摩;

(5)按照反时针方向按摩;

(6)按照离心的血流方向按摩。

  三、平补平泻法:

  其手法取补法与泻法之中,即轻重相同,快慢结合,时间不长不短,方向正反相参。

  补和泻到底是哪个方向为对?  回答:清都是离心性的,补为向心性的。以人体为中心,补,是往人体里去补、去增加,方向是向心性的;泻,是从人体往外泻、往外清,方向是离心性的。                                                                             
人体十大穴位保健和按摩

人体中的经络穴位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内联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是人体生命气血能量的通道,把人体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中医调理气血脏腑功能的中枢系统。穴位是启动经络中枢系统发挥机体自我调节潜能的遥控器,通过外界予以穴位一定的有序刺激,它能唤醒人体内部诸多的潜能,激发体内原有的自我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过协调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作用,可促使机体向有利于恢复健康的方向发挥作用。

    人体中的经典穴位共计361穴,其功能及应用范围各不相同。

    谨推荐常用针灸保健十大穴位:

     百会、风池、中脘、气海、关元、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1.百会

〔取穴方法〕有二:I.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II.两耳尖直上,头顶部正中。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不寐、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

2.风池

〔取穴方法〕

  项部,枕骨下面,与风府穴相平,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的上端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预防感冒、头痛、目疾、耳鸣耳聋、不寐、高血压、记忆力减退、颈项疼痛。

 

3.中脘

〔取穴方法〕

  脐上4寸。

〔主治病症〕胃痛、腹胀、恶心、呕吐、泄泻、消化不良。

 

4.气海

〔取穴方法〕

  脐下1.5寸。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泄泻、便秘、遗尿、夜尿多、小便不尽、遗 

            精、阳痿、早泄、月经痛、月经不调、消化不良。

 

5.关元

〔取穴方法〕

  脐下3寸 。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泄泻、便秘、遗尿、夜尿多、小便不尽、遗

            精、阳痿、早泄、月经痛、月经不调、不育、不孕、消化

            不良。

6.合谷

〔取穴方法〕有三:
①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② 拇食二指合并,虎口部隆起最高点为穴。
③ 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

〔主治病症〕预防感冒、面神经麻痹、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

            痛、扁桃体炎。

 

7.足三里

〔取穴方法〕有二:
①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取穴;

    ②以掌心按膝盖,大指抵住内膝眼,次指抵住胫骨前脊,于中指止处定穴。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肠炎、痢疾、消化不良、高血压、

            神经衰弱、高脂血症、膝关节痛。

 

8.三阴交

〔取穴方法〕
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穴。

〔主治病症〕肠炎、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尿潴留、遗尿、阳痿、失

            眠、高血压。

 

9.涌泉

〔取穴方法〕有二:
①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②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高血压、眩晕、不寐、头顶胀痛、记忆力减退。

 

                       

 四时顺养

  (四季五补,顺养天和,注重二分二至)

              春要升补------辛散之品 (豆豉、葱、姜、香菜…… )

              夏要清补------清热之品(绿豆、苦瓜、芦根…… )

              长夏要淡补----淡渗之品 (冬瓜、丝瓜、苡仁…… )

              秋要平补------润燥之品 (番茄、 蜂蜜、海带…… )

              冬要温补------温补之品 (牛肉、羊肉、鸡肉…… )

            (以平补为原则,区别食物性味、归经)

祝各位身心健康,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