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挫败的死亡盛宴:日本全民反对中国造航母 对立情绪不可调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57:05
【今日视点】日本全民反对中国造航母 对立情绪不可调和
                        
                        
                        摘要:“中国没有必要造航母”,在长崎中华街一家中华料理店,富永康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航母是一个移动空军基地,可以把周边国家囊括进打击范围,因此它就像一把刀,这样的“刀”日本过去有很多,但现在都没有了,中国此时亮出“刀”,难免会让邻国怀疑中国的意图,引起不必要的担忧。                          在日本长崎市的福建会馆内,矗立着一座孙中山铜像,铜像刻画的“国父”拄着手杖,仿佛正回望中国的方向。在日本,随处可见的中华文化遗迹和汉字提醒着人们,这本是一个在文化上与中国很亲近的国家,但两国民间情感却在迅速恶化。最新民调显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日本人的比例接近80%。这一切发生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挺过危机考验依然保持高增长,日本在一些人眼中却像经历了“第二次战败”:经济依旧不景气,今年又遭受大地震、海啸与核危机三重打击,“5年6相”的尴尬让日本几乎成了政治混乱的代名词。然而一些日本人对国家的信心之足是《环球时报》记者没有想到的,他们往往自豪于日本社会的“安定”,对中国各种社会问题也是一清二楚。即使一些对华很有感情的日本人也对“强大后的中国会做什么”不安。当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享受大国崛起带来的乐观时,平和地了解一下日本人对我们的看法,会产生一些很特别的感悟。
                          日本人不相信“第二次战败”
                          “加油啊!日本!”这是《环球时报》记者赴日期间,在冲绳、长崎和东京都能看到的标语。它有时出现在海边游艇上,有时出现在电影院海报上,一群东京大学的学生还把它写进东京最大的佛教寺院浅草寺,他们用150只猫的图案拼成了一只巨猫的雕塑,为震后的日本加油鼓劲。“3·11”地震后,有日本经济类媒体宣称日本正遭受“第二次战败”,罕见的大震荡引发了日本人的群体危机感。
                          除了这些,记者很难从日本社会直接找到更多悲情的痕迹。一路上,记者采访的大多数日本人都觉得“第二次战败”的说法夸张,相反,他们虽然对日本政治一片混乱、“没有优秀政治家领导国家”的现状感到失望,却对日本人的生活能在此情况下保持安定感到自豪。78岁的富永康退休前是长崎一家汽车企业的董事,他对记者说,日本战后经历过石油危机、“广场协议”逼日元升值等重大事件,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比这次“3·11”地震大得多。国会议员长荒井广幸说,当下日本就像一条迷惘之船,不知道未来该继续在追求物质富裕的航道上走,还是在追求精神富裕的航道上走,这恰恰说明日本已是成熟的社会。他还说:“与中国相比,日本是个没新闻的国家,但这就是日本的安定”。
                          在日中国人则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变化。在冲绳生活7年的李小姐说,以前经济好时,日本人会把旧家具摆在路边,免费送给生活穷困的人。但近两年发生经济危机后,日本二手店生意变得非常火。在东京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华人学者庚欣说,20年前,一名日本学者曾意气风发地说,“日本怎么不来一场大地震呢,那样日本就有新发展之机了”。庚欣说,当年的日本像个年轻人,生场病能促使自己重视调理身体,反而更健康,而20年后的日本已现老态,今年大地震后,日本社会再没冒出什么豪言壮语。
                          还有一个明显变化是,日本社会对中国游客的期盼似乎更强烈了。记者在日本采访9天,发现许多公共场所都有明显的中文标识,得知记者是中国人,不论旅游景点的小贩还是商场售货员都能说几句简单的中文。不过,这反倒凸显出困扰中日关系十几年的老问题,为何经济上的亲近无法融化政治上的疏远。
                          即使最亲华的人也对中国强大感到不安
                          “中国已经强大了,但强大后的中国会怎么做呢?”在日本采访期间,《环球时报》记者交谈的对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员、学者,都不断用相同的问题传递对中国能量不断增长的担忧,尤其是一年前中日钓鱼岛撞船给他们留下强烈的心理冲击。
                          “那位中国船长(詹其雄)一定是军人吧”,冲绳一家相机店店员金城学说,他这样问是因为中国船长当时表现出的强硬令他震惊。在中国人印象里,有着古琉球王国追忆的冲绳对中国的态度应比对日本本岛更为亲近,但在钓鱼岛问题上,冲绳人的态度和日本本岛民众似乎没多大差异。金城学说,撞船事件发生后,东京政治家处理得很不好,不该把中国船长抓起来,但他同时又说,东京如此强硬恐怕也是出于无奈,如果不强硬对待,中国未来也许会在海洋上更加强硬。
                          9月7日是钓鱼岛撞船一周年,这一天前后,日本政府反复强调“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编者注)是日本领土”,日本媒体也在鼓吹保卫尖阁诸岛要防患于未然。《环球时报》记者在日采访期间发现,所有谈及此事的普通日本民众都认同“尖阁诸岛属于日本”,还有很多人把中国发展航母当做中国打算强硬对待邻国的迹象。
                          “中国没有必要造航母”,在长崎中华街一家中华料理店,富永康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航母是一个移动空军基地,可以把周边国家囊括进打击范围,因此它就像一把刀,这样的“刀”日本过去有很多,但现在都没有了,中国此时亮出“刀”,难免会让邻国怀疑中国的意图,引起不必要的担忧。富永康是一位对中国非常友好的日本老人,他说日本人在经济膨胀期经历过浮躁,经济发展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不希望中国重蹈日本覆辙。因此这番对中国强硬的担忧从他嘴里说出来,更让人感受到这种不安在日本民间深入人心。
                          而料理店中国籍老板的一番话又印证了中日民间在此问题上不可调和的对立态度。他说,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不会理解中国,中国就像一个小孩好不容易长到了十五六岁,正是长肌肉的时候,航母就是胳膊上的肌肉。他还说,日本媒体一天到晚报道中国负面新闻,这几年日本人选的首相也是越来越右倾,中国如果不发展、不对日本强硬是不行的。
                            中国的成就与问题都是话题
                          从事造船业的老板渡边弘之生和中国有很多生意往来,他常去大连、天津等中国港口城市。在渡边家里,他的一番话让《环球时报》记者沉思了许久。渡边说,我是真心希望中国能够发展,想把我们掌握的造船技术传给中国,但我也看到了中国的一些问题。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整个日本社会拧成一股绳,每个人都以学习赶超美国为目标。在造船领域,我们用了20年时间反复研究美国人的图纸,靠这种钻研才将美国的造船技术发扬光大,后来造船技术转移到韩国,就变得有些粗糙,再传到中国就更粗糙了。现在中国造船业想用几年时间就实现技术革新,因此经常急于购买技术而不是自己开发,似乎过于追求发展速度了。渡边说,他确信中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只是感觉中国不必执著于经济增速的数字。
                          “贫富差距”、“国富民穷”,这些时常见诸中国媒体的词汇,《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日本民众几乎都会提及。记者在东京遇到的一名外务省官员说,日中有着各自的社会问题,就像两个得了糖尿病的病人。不过,他认为中国要想创建和谐社会,应向日本学习。一名东京商人说,他不担心中国强大后会欺辱日本,反而担心中国自己解决不好贫富差距的问题。
                          在长崎市内最大的一家书店,记者在新书货架的政治类书籍中主要看到了4种书,主题分别是激励日本崛起,咒骂日本政府无能,抨击美国,还有渲染“中国威胁”。从书名中就可以读出作者的倾向性,比如《怎样阻止解放军核爆日本》、《2012中国崩坏,2014日本沉没》。
                          8月30日,野田佳彦当选日本首相当天,《读卖新闻》的社论宣称,在中国日益强硬的国际形势下,日本选出怎样的首相对国际格局意义重大,新首相肩负着带领日本对抗中国的重任。当日记者买到的一本口袋书还向日本民众宣讲“国境战争”的概念,大意是说日本未来有可能因钓鱼岛、北方领土和竹岛(韩国称“独岛”)等问题爆发海上战争,该书要日本读者注意,日本最北端领土是北方四岛中的择捉岛,最东端领土是南鸟岛,最南端领土是冲之鸟岛(中国称冲之鸟礁),最西端领土是与那国岛。
                          中日两国都有学者认为,在误导日本民众对华看法方面,日本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官方也时常表达防范中国的言论,给媒体提供弹药。与之相比,一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感情要朴素得多。谈及此问题,《读卖新闻》一名编委对记者坚称,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该报报道是基于事实完成的,“我们也想报道一些中国政治领域正面的事,但实在找不到”。这名编委还在交流中强调,日本文化源于中国,但在战争问题上,日本民众都承认日本被美国打败,“但是否是被贵国打败,很多人都有疑问”。
                          想看懂中日关系,确实需要一双“鸟的眼睛”
                          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附近一间研究室里,《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80岁的日本历史学家依田熹家。他反复强调,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思考如何恢复成一个文化大国。他认为,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依靠文化维持了东亚朝贡体系,但1840年后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排挤,失去了大国地位。依田熹家说,他并非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是认为中国做一个文化大国,会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戒惧心理。
                          走出依田熹家的研究室,《环球时报》记者此次日本之行的采访全部结束,却发现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答案。比如,对于中日如何才能走出当下民间情绪恶化的困境,记者接触的日本官员、政治家和学者似乎都没找到太好的办法。此外,记者此行深入接触的日本人年龄大都在30岁以上,年轻一代日本人对中国又是如何看的呢?事实上,对于年轻一代,一些日本人也有担忧。在他们眼里,草食男、宅男等顶着一堆潮流词汇的年轻人正在失去老一辈日本人的坚韧与执著。
                          同样令人困惑的还有日本人在中美之间游离的态度。美联社5日公布的民调称,57%的日本人支持美军驻留日本,比例比2005年提高10%,而原因是越来越多日本人担心中国军力增强。有中国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过去几年,日本外交重心在美日同盟与东亚共同体之间徘徊,日本对华外交究竟要达到怎样的诉求?
                          在长崎港,记者看到了北洋水师“定远”和“镇远”舰1886年访日时曾停靠的地方。历史资料显示,当时几名清朝水兵上岸找乐子,在妓院中与日本警方发生冲突,引发长崎人对清朝水兵“仗舰欺人”的愤恨。翌日,数百清朝水兵上岸休假遭日本警察和居民报复性袭击,日本反称其为“清国水兵长崎暴行事件”。在那之后的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日本海军踏着北洋舰队的残骸走向了强盛的第一步。荒井广幸说,中日历史上都有过各自强盛的时刻,现在日本人看着中国又一次崛起,有些人遗憾,有些人羡慕。但两国要做的不该是打架,而是互相取长补短。
                          回国后,《环球时报》记者与一名中国日本问题专家聊起中日两国未来的国运,他的表述有些令人吃惊:中国未来还会是冉冉升起,而日本的命运有点像当年的晚清,似乎已很难再走出困境。
                          回想起在《读卖新闻》看到的宣传片说,好记者需要用“虫子的眼睛”观察细节,用“鸟的眼睛”把握宏观。在中日关系问题上,日本媒体能否做到这一点存在疑问,但想看懂中日关系,确实需要一双“鸟的眼睛”。(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