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失败料理有什么用:留言审核引起的文明之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50:47
留言审核引起的文明之思作者:于勤

留言的审核是网络编辑一项重要工作,当然也是我们在工作中最为难以把握尺度的内容。尺度过严,不利于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尺度过宽,则不利于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一些网友就此引发的不快,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我想只要是理性讨论,甚至于仅仅只是一个支持或反对,我们还是十分乐意尽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
我们常常在讲民主,但我想这里面首先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宽容”:宽容你的反对者,宽容那些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声音”。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就是“一山不能藏二虎”,但只有一只老虎的结果就必然导致专制。我们偶尔会接到一些投稿的作者要求我们哪些留言不能放行,哪些网友不能放行,可我想我们一面写文章呼吁民主,但另一面又对哪些可能令人“不舒服”的声音予以消灭,是不是有些叶公好龙呢?中国习惯把政治上的“反对派”称为“反动派”,不是包容,而是消灭,这种习惯心理很难导致民主宪政文明的生长。当然,这些令人“不舒服”的声音不能泼妇骂街、纯粹的人身攻击,或者是超越某些底线。
常常审核留言的时候,看到不少愤怒的言论,对此我们很能理解。确实某些文章的观点,让人难以苟同,但当我们敲下自己的意见时我们认为应当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至少是平等讨论的态度。简单粗暴的人身攻击只会令被人寄予厚望的网络走向沉沦,那些已经消亡而曾经被视为推动现代文明的网络平台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网络讨论就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方向。
如今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没有理性、宽容就无法达成改革的共识。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自九十年代改革从“正和游戏”变成“零和游戏”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差异的不断加剧,对于是否需要改革和怎样改革这个问题的思考,无论在“体制内”人士,知识分子群体,还是网络讨论,无不彰显着中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矛盾和思想分裂的存在与加剧。
围绕着改革方向的问题,网络公众的主张首先可以分为两种:发展主义(GDP主义)派别和政治改造派别。发展主义派别的信仰就是将经济发展的“指数”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和中国改革的基点所在。
政治改造派别认为政治改造是解决中国改革方向和改革动力两个问题的关键点。而在政治改造派别内部,左右两派的分裂日益明显,从左到右两个阵营里面也从温和到极端存在连续的谱系,对于中国改革方向和中国政府所提出的改革主张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曾经占据公众舆论主流的新自由主义观点认为改革就是制度重建,中国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以实现西方普世价值作为纲领。随着“华盛顿共识”的走弱,越来越多的公众反对上述主张,认为中国不应当盲目以西方现有模式作为蓝本。而“体制内”的部分人对中国现有体制的信心倍增,反对改革现有政治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模式”这个说法得到不少社会群体基于其不同立场和理解而进行共同热捧。
那么,在中国内部,这些思想分裂是否一定意味着危机的到来呢?
有人认为,不管通过“体制内”渠道还是网络等多种非正式渠道,越来越多的公民在进行政治参与这一现象本身,就表明中国社会的个体正在不断脱离原有的家庭、家族、单位等“身份标签”,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一家一国”的格局,形成“个人一社会”的新社会结构,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逐步具有了其社会基础。并且,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表明现代意义的“社会”正在中国形成,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也正在不断增强。
具有广泛公众基础的思想分裂乃至对立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具备其现代性,而一个具备现代性的社会必然要求一个现代国家(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现代性带来的不应该是危机,而应当是政治挑战。在经济基础、社会基础都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现有的政治体制不可能不改变,相反,应该顺应甚至引导这些变化与发展。
但按照历史经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心理不适宜多元化文明的生长。例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喜欢走极端和窝里斗的传统习惯以及心态、帝王情结、圣人迷信、成王败寇、改朝换代、阴谋文化、暴力文化等等都不利于多元文明的生长。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能够适宜多元文明的生长,那么在近代西方文明的猛烈打击之下,戊戌维新运动就应该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很快就应该取得文明转型成功,可是中国文明转型如此曲折艰难,而且屡次失败,没有成功,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绝对不应该被忽视的。中国的辛亥革命虽然有责任内阁制度的创新,但是中国人的圣人迷信、帝王情结、阴谋文化和流氓政治将这个制度破坏了。
利益矛盾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现代社会中这种矛盾和冲突只会更复杂化和多元化。如若不能培养理性宽容的现代文明土壤,思想的分裂也就意味着危机不远了。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0票

0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