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图:加强学校德育 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5:50

加强学校德育 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发布日期:2007-01-29  

将乐县城关小学     童春清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库,是整个社会最具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创建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但是,学生又因为其年轻,阅历浅,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在面对繁杂万象的社会生活时,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少数学生养成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轻则危害学业,不思上进,重则混迹社会成害群之马。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就是要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正确引导到追求学业,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上来,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兴旺发达。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德育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正确认识加强学校德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是很必要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各尽所能的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法律的观念,不断增强社会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功能。学校教育是完成这种理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锻炼千千万万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摇篮。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并为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如果淡化了学校的德育,让少数学生的错误思想蔓延发展,让不良的行为习惯恶化到违法违纪,就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几年,我县违法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以及“4.10”恶性案件等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加强学校德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真努力地探索、研究,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学生中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现象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交汇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价值观念的变化对当今学校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称的现象。主要表现:

⑴理想弱化,政治思想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有些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培育崇高理想,不关心政治,拜金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更是围绕考试而学习,主科成绩好就是好生的观念在学生、教师乃至家长中大行其道,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规范教育。人们似乎习惯了恶性案件发生时痛感理想、道德教育的不足,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又围绕考试科目,为分数而教。重教书、轻育人,危害不浅。

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主义观念风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得到了迅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人们的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问题出现也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来。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谋职就业时,把到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就业看作是改变个人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阶梯,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对班集体活动表现出懈怠、消沉、无兴趣,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

⑶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是这样。因为大部分都是独子女,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同学之间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没有涵养;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少数同学之间怄气,你不理我,我不睬你;有时闹成小团伙,彼此之间关系僵化;看到对方取得的成绩不是羡慕而是嫉妒,不是赞扬而是贬低,不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而是以消极的心态面对;相互之间不是以尊敬的方式对待,而是以鄙视的方式、仇视的方式对待。给班集体带来不良影响,致使活动难以开展,班风败坏,整体素质下降。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其中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⑴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辨证统一观告诫人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外部行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思想起作用的,是人的大脑意识、思想转化为肢体的行为。所以,教育人必然要从人的意识着手,解决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是引用一两句至理名言就能完事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的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者的意向要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必须使受教育者从内心,从思想意识上感悟过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并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所以,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任务,不是代替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斗争而是启发、引导、激励、加速教育对象内部的矛盾运动,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祖国为人民争做一个有作为的人,珍惜大好时光,自觉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⑵利用现场教学法,培养和谐的集体主义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党有着优秀的传统经验。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领袖人物家乡,请英雄、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集体活动才能带劲。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同时,通过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学习,增加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和同学之间的友爱,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提高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机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其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讲文明、守纪律、懂礼貌、有知识、有道德的公民;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鼓励和教育学生将个人利益融入到祖国建设、人民事业中去实现。

⑶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辛勤的劳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当代学生唯一正确的选择。要加强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教育,要在学生头脑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要用事实说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毛泽东同志说过:“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综观世界风云可以看出:两次海湾战争,南斯拉夫被打,中国大使馆被炸、我国空军巡逻飞机被撞入海底等等事实都足以说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它必然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愤、反抗和斗争,最后必然被彻底埋葬。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是暂时的、局部的。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归全民所有,人民当家作主,它所产生的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体制而得到较快的合理调整,从而有效地避免矛盾扩大和激化,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保持协调、稳步、快速发展。所以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有很大地优势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⑷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给人以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工作、学习。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求学生主要应该做到;克服不良心理影响。如:性格内向多疑,自私嫉妒严重,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等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待人处事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谦和大度,理解包容,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善于处理好老师、同学、家长关系,对待权势不要阿谀奉承、失去自尊,同时又必须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

总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成长成才是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成败的大事。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要让学生从心灵上,时刻不忘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报答社会,报答家庭,将自己的青春灿烂的年华献给祖国,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