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生产规章制度:女人和中秋 --中国国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1:07
女人和中秋
发布时间: 2008-9-16 10:28:39    郭梅
    
    又到中秋。这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似乎和春节一样,是最没有性别和年龄感的传统节日。不过,我总觉得,虽然古往今来有许多的男性文人为中秋倾注了很多的心力和笔墨,但这个日子的属性,似乎更多地偏向女性——传说,原名“胡饼”的月饼之所以有了现在这样美妙的名字,乃杨贵妃中秋之夜赏月时脱口而出的结果。而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在中秋节的晚上给没有子女的人家“送子”的习俗,送子的人自己必须已为人父母,他们从别人的瓜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上娃娃的面目,再用一截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然后悄悄地将这只冬瓜藏到未生育的妇女的被窝中,等她回房睡觉时用手一拉被子,那冬瓜娃娃里的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这自然是要她模拟体验一下为人母的感觉,就是被子湿了床脏了,也决不会着恼。如果第二年她真的生了儿女,那就要让孩子拜送子人做干爹、干妈。这习俗甚是有趣,只是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会这样依俗行事。
    
    女作家中喜以中秋为题的不在少数,如明代杭州有位著名的才女名叫梁孟昭,她是诗人,也是剧作家。她存世的散曲作品一共只有六套套数,可和中秋有关的就有三首。有一年她人在异乡,到中秋思乡情切,情不自禁提笔写道:“钱塘在哪厢,何方是故乡?空叫泪眼成凝望。”明明白白的乡愁,西风泪两行,又哪堪雨横风狂砧声响:“罗衣怯晚凉,西风送雨狂,砧声韵得人痴想……”一个“韵”字衬着砧声雨声,活画出她不眠的乡愁,读来令人口角噙香而又黯然神伤。
    
    梁孟昭不知道,数百年后,有一位北国才女的中秋记忆比她更为凄凉——她是萧红,穷困潦倒,卧病无聊,她的三郎萧军叫她:“起来吧,悄悄,我们到朋友家吃月饼去。”他的声音使她心酸,她知道今晚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于是,就跟他去朋友家吃了月饼,醉得晕乎乎的,归去,睡在清凉的夜里。这番景况,三年后都如在目前,于是,便有了萧红的《中秋节》。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