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鬼师全文免费下载:中国国学网-- 焦循焚史稿(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29:27
焦循焚史稿(2)
发布时间: 2010-3-24 10:59:18 被阅览数: 4 次 来源: 香港文汇报
文字 〖大中小 〗 )
焦循对别人书籍珍爱若宝物,不忍弃置,他知道著书立说,无论好差,都是别人一字一血,滴沥而成,然则,他对自己的书呢,却曾点了一把火,给烧了。
那天,焦循与村里一老头,两人坐一辆车,到甘泉山去玩,“与农叟乘柴车,衣田间之衣,登甘泉山灵雨台。”中午时分,肚子饿起来了,到一家小馆子吃个饭,邻座有人,两个读书人吧,在那里高谈阔论,谈的正是焦循,一个说焦循学问确实了得,一个说焦循某书太是一般,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一指余之不善,至于嚣争。”焦循就在隔座,连忙拉下头上斗笠,歪戴斜戴,把脸面给掩藏起来,笑嘻嘻地走出店子,“賡笠掩额而出,欣欣然自得也。”
文声人不在,名气闲谈中。著书做文,如果不是专门给开研讨会,也有人在那里谈他论他,这不是一件挺高兴的事情吗?褒贬其次,能够进入闲谈话题之中,就可让人高兴,何况还有叫好的呢。与焦循一起吃饭的老农,看到焦循那高兴样子,笑说,你是不是只听到那个夸你的?没听到另外那个骂你的?“子喜人称誉耶?而其一人诋毁也如何?”焦循说,你说的恰恰相反,我之所以高兴,是因为那个批评我者,批得相当准确,他给我所指出的问题,正是我研究未及之处,所以才这么高兴啊,“乃历举无一及之,所以喜也。”
当时焦循所着的是一部史论,是一部什么史论呢?现在不知道了,因为他一回来,就把那部书一把给烧了,“归而焚其稿。”焦循的学生看到老师把书稿烧了,特可惜,特费解,忙问因由,焦循就说了饭店之遇,其学生还是不解,隆之毁之者,在在皆有,岂能因有毁誉而焚书?焦循说了:我写的是一部史论,专门论古人得失的,没有论到的处,怕谬种流传,害人啊。这誉我毁我之两人,与我生同一朝代,相隔只是几十里路,对我的情况应该很清楚了吧,却都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古人隔我百年千年,我哪能实事求是去评价他们?“与生同时,共居数十里之中,而未能得余之实也。余生古人后,又乌能知古人之实而称誉之,指摘之乎?吾恐吾指摘之古人,不以为愧而转自得也。”
焦循所谓同时代人不知人之实就不能评价时人,其所谓后时代人不知古人之实就不能臧否古人,这观点未必对,若全部按照这一标准,那就没法进行学术研究了,没谁敢搞史论了。然则,焦循对学术研究的慎重态度却是学者所不及的,他之所以焚书,恐怕不是时人不能评时人、时人更不能评古人,而是所论所评不准确吧,他觉得他的史论禁不起检验,所以才自己放火,不让谬种流传。
文人都喜欢敝帚自珍,不管水平若何,都想刊布发行,但其中自焚其书者,也偶有所闻,比如曹操,张松到曹操房间读了曹操大作,一口气背了下来,曹操疑心自己是“抄古人之作”,就把其著作丢了火盆;听说钱钟书因“悔其少作”而也曾“举秦火”;曹操本来就不想以著作名世,自然也就不想以著作坏名,而焦循者,而钱钟书者,都是打算依靠著作赢取身前生后名的,却为什么如此自轻呢?
也许为的是“名”吧,名利人人都谋,可名与利往往都是不可兼得的,名一沾利,就坏了。焦循撰著作,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与工资福利奖金挂恥,他不在乎著作之有无,在乎的是著作之优劣,以优者传世以留芳,不以劣者传世以遗臭,钱钟书也可能是这种著作心态吧,真正的大家都可能是这种著作心情,也只有而且必须是这种心情,才成大家吧。嬴政把他人的好书给烧了,其“焚书事业要商量”;焦循把自己的烂书给烧了,这事,可以不要商量。
作者:刘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