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玩具:有感于潘基文的论语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3:29

有感于潘基文的《论语》情结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贾 陆 英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629日,新华社以潘基文:孔子的教诲为我指引方向’”为题,报导了新华社记者对即将于7月初访华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专访。当记者询问他对中华文化的爱好,以及这种爱好对他从事联合国的工作是否会有帮助时,潘基文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 “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他说,他一直在努力从《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处理个人私事,这些伟大的思想都使他获益良多。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潘基文在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多年来,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在交谈中记者感到,这位年逾花甲的韩国前外长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展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联合国秘书长能够背诵《论语》等中华经典名著中的名句。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从潘基文和记者的交谈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点: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一是他对中华经典名著那种由衷的敬畏之情。在交谈中,潘基文从办公桌内取出一只皮夹,拿出一张烟盒大小的绿色纸片,上面用韩文和汉字抄录着《论语》中的名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他在《新闻周刊》提到的那张一直放在他钱包里的特殊纸片,他是把孔子的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而时刻学习,时刻提醒自己的。他对记者说,他现在64岁,正处于耳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应当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但同时必须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这位外国老人、国际知名政治家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正是这种敬畏之情,给了他真诚学习孔子教诲,又善于汲取孔子智慧的动力。然而,我们有些人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毫不珍惜,为了个人出风头,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别出心裁地用种种拙劣伎俩去恶搞古人、恶搞祖宗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二是他对中华文化那种独到的见解和精准的运用。采访中,潘基文用汉字写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解释说,一个人必须先使家庭和睦,才能管理好国家乃至天下。他把所有的联合国员工都当作家人看待,衷心希望员工与管理层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因此,当这个中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时,他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只有当联合国的家务管好了,他才能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处理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粮食危机以及地区安全等重大问题。潘基文还在纸上写下中庸之道四个汉字,笑称自己便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人,从来不走极端。他说:这(中庸之道)便是我的个人哲学。从潘基文的叙述中我感受到,生活在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距离我们既遥远,又亲近。说遥远,是因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他当时所说的话,都深深地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不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而死搬教条地去抠字眼,去批判孔子为统治者服务云云,那么,就只能走到历史虚无主义的邪路上去,否定历史,割断传统。例如,中庸之道就是告诉人们凡事过犹不及的道理,指导人们学会把握事物合理的,在社会上立足要遵循必要的规范。然而有人硬要说,中庸就是社会腐败倒退的根源,复礼就是要恢复周礼,回复奴隶主那一套统治人民的体制,就是复辟倒退。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就被全盘否定了吗?说孔子很亲近,是因为他的那些名言中包含着可以穿越时空的,具有普遍性哲理的,启迪人生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这就是所谓道不远人。 用潘基文的话说,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这种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态度。这是我们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唯一正确的态度。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三是中华文化所给予他的那种包容兼蓄的眼光和胸怀。记者采访时,潘基文提笔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几个汉字:泰山不辞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他解释说,为人要善于接受所有的人,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兼收并蓄,才能成就大的事业,而这正是他所遵循的一条生活原则。他说,在子女结婚的时候,他也曾经用这句话来勉励新人。潘基文这句话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中华文化中,还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许多名句,充分反映出祖国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特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尤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然而,有人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却顽固地坚守门户之见,唯自之言为是,排斥其它各的思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自我封闭,抱残守缺,拒绝吸收其它文明的长处。这些都是与时代不相容的。要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就要在继承中创新,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