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艾迪 电影天堂:皇帝的阴谋——科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3:30

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篡权夺位。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皇帝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敢动皇帝的“奶酪”,那也就意味着“圣恩眷顾”,杀头、腰斩、车裂等种种“赏赐”马上会送货上门,还有买一赠十的大酬宾,赠送族人流放三千里、抄家等免费服务。万一你人品爆发,抽到特等奖“九族地府单程车票”也是可能的,如果还能像方孝孺那样进一步要求“返券”,还有机会得到附加终极大奖“诛十族”。但这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胆大的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总有人铤而走险。皇帝看出光是依靠杀人刀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又想出了一条妙计——中央集权,把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这样谁想造反都是找死。于是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煞费苦心,对集权政治进行不断改进,折腾了二千年,直到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才算发展到极致,可见其艰难与用心良苦。集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权力掌控方式,但也有其不足,对于“居庙堂之高”的人约束力还较好,而“处江湖之远”的人,一旦其陷入困苦,难免要揭竿而起,天晓得从哪出来一个陈胜?于是皇帝又来了一手阴招,就是思想上的控制。提到封建的思想控制,大家都听说过一些,三纲五常、忠君报国等等,无非就是让大家都知道皇帝永远是对的,我们要玩命拥护皇帝,谁敢对皇帝不利,我们就弄死他。但这些教育毕竟太过虚幻,只能忽悠住一部分人。要想做到一网打尽,还得有更好的办法。这种办法必须要让人有利可图,吸引绝大多数人都乐此不疲,具有永恒的吸引力,而且要让他们甘心受皇帝驱使,在潜移默化中心甘情愿地作奴才。而皇帝想出的解决这些问题并可堪称终极绝招的办法就是科举。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看着参加科举并高中的读书人在庆祝,得意地说了一句超级经典的话:“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彀有圈套、罗网的意思,他的意思其实就是天下的英雄都被我忽悠住,被利用了,不怕别人造反了。考上的受我差遣,没考上的,除了考试也不想别的,我就安全了。这句话算得上是千古无数帝王的心声,而李世民一时得意忘形,说走了嘴。其实当时就有人看出了他的如意算盘,还写了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能忽悠住英雄,果然很强大。
科举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前程一片光明,名利双收,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让无数知识分子趋之若鹜,为之痴狂,这样一来心无旁骛,自然也就无心造反,甘受驱驰,就好像你面前已经有了满汉全席,就不会理会炸酱面一样。就算有人造反,没有知识分子帮助,也是废材一根。同时也为出身贫寒的人提供了飞黄腾达的机会,让他们感恩戴德。另外更解决了当官的人中缺乏人才,国家治理困难的大问题,简直就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所以一千多年来,尽管历朝的规矩变了无数次,但科举制度一直保留下来。但光是有科举这种形式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天下那么多人,只能用精英,那些不着调的读书人养着他们也是白吃饭,就算感到愤恨不满了,顶多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科举就像李世民所说的,网罗的是人才、英雄,是能给朝廷办实事的人。所以还得有合适的选拔方式,让那些不合格的人卷铺盖回家,于是各种各样的考试方法就陆续登场了。科举的考试的方式虽然千变万化,无论是诗词歌赋,撰写经义、策论,还是后来的八股,都有其具体的实用价值,不要认为科举的文章都是花架子,皇帝的脑袋没有被驴踢到,他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听话的人当然很重要,但就是听话,却什么都不行的人就是个废材,所以科举的各种考试方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过科举最厉害的一面除了给皇帝弄来很多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牵制了大批无所事事的读书人,让这些读书人有事可做,不至于闹事。与此同时,皇帝为了吸引读书人,确立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还进行了另一种意义的”造神“运动。神明本来是这个世界中非常虚无飘渺的事物,使人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本没有神,被人们忽悠的多了,也就有了神。而且我们如果研究一下神灵的发展史,就会发现神与人的关系是不断拉远的。最早的时候,人们对神的记载是神生活在地上,而且能与人彼此往来,后来人们觉得神不能与人太过相似,于是神就被请到了山上,也算是”距离产生美“。再后来,人们觉得光是上山还是不够强大,于是神就上了天。一开始的传说中,上天后的神还允许人类拥有上天的机会,后来人们觉得神仙就应该神秘至极,不能让人随便见到。于是对于神灵的传说就变为神断绝了人上天的通道。例如中国传说的颛顼砍掉登天的梯子,《圣经》说上帝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使之不能沟通,因此通往天上的巴别塔无法建成。其实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尊崇,觉得神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是人力所无法比拟的。皇帝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只有让人们畏惧于神力,就可以方便自己的统治,于是开始刻意地造神。首先第一条就是自称是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既然我是神的儿子,那最起码也是半个神,所以你们也得敬畏我。其实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第一个皇帝是天子,那下一个皇帝就该是天孙,然后是天曾孙,一代代的孙子们不断传承,但所有的皇帝都叫天子,实际上就是差辈了,不过皇帝不在乎。另外有时很多人都自称天子,难道是天神风流成性、四处留情,破坏计划生育(不过考虑到宙斯那个老色狼的行为,也未必不可能)?除了说自己是天子,还有各种装神伎俩,什么出生时红光耀眼、香气满屋,什么门前有两条龙玩耍等等,都是想间接地说出一句话:“寡人是最强悍的,是神。”当然不管怎么吹,不信邪的人总是有的,所以大批的皇帝难得善终,后来的皇帝也学得精明了,不再单纯吹嘘自己,而是把别人捧为神,受人膜拜,而自己站在后面偷着乐,坐收渔人之利。这就是另一种造神的办法。而历朝历代的皇帝造神用得最多的是谁呢?就是孔子。孔圣人大概万万想不到自己活着的时候,仕途并不算顺利,却在死后高歌猛进,地位扶摇直上。逐步被追封为侯爵、公爵,甚至是文宣王、文宣帝,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追封的爵位、官位、尊称数不胜数。其后人也被得以世袭爵位,虽经改朝换代、风云突变,无数的皇帝来了又走,王朝兴了又亡,孔子的尊崇地位却始终没变,可以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为什么唯独孔子受到如此礼遇呢?而且我们常说三教九流,其中三教指的就是儒、释、道,其中儒教最为特殊,不仅仅因为儒教是三教之首,更重要的是释教(佛教)与道教本身就是宗教,而儒教其实是一种思想与学术性的派别,与宗教并不相同。而且当年孔子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宗教并不赞同,为什么还弄出了儒教呢?其实这些问题都与皇帝的造神运动有关。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但在先秦时代,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部分,虽然名气不小,但那时诸侯争霸,比的是谁的拳头硬,儒家那套并不吃香,反而是法家、兵家等这些有助于强国争霸的学说,大受欢迎。所以当年刘邦这个老流氓会冲着儒生的帽子撒尿的原因,并不是刘邦不爱才,而是觉得儒生除了会之乎者也,什么也做不成,于是痞子性格爆发,就随地大小便了。后来碰上了郦食其,先忽悠了刘邦一下,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把他肚里的馋虫勾上来,这才见到了刘邦。然后又是吓唬,又是讲道理,还许给他好处,帮着刘邦打下了陈留城,甚至都已六十多岁的郦食其还当了次杀人犯(亲手宰了陈留县令)。刘邦这才终于不再轻视儒生(估计也是被这老头吓到了,没想到儒生不但很聪明,还心黑手辣)。由此可见儒家在最初并不显赫,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出了一个董仲舒,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了采纳,从此儒术成为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为什么儒家这么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呢?首先天下不再是群雄争霸的时代了,而是已经统一了,过于严苛的法家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容易激起民愤,出现事端(可以参考秦朝的灭亡)。所以汉代一开始是崇奉黄老学说的,也就是黄帝与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对民众的束缚较少,适合经济复苏,休养生息。但黄老思想其实很有一些出世的味道在里面,“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也并不适合巩固统治与中央集权,所以不能满足皇帝对巩固权力的渴望。而儒家强调“礼法”、“仁”、“孝”、“德治”、“人治”等思想,都反映出了对社会秩序与地位的遵从,所以当年孔子一直倡导恢复周礼,其实就是恢复对周天子的尊敬,因为孔子认为周朝才是正统,所以对春秋时诸侯争霸,认为是礼崩乐坏。后来孟子也说春秋无义战,其实都是看诸侯欺负周天子不爽。可是谁让周幽王当年造孽,要美人不要江山呢?周桓王和诸侯打仗,腿上还中了一箭,把周天子的脸都丢尽了。所以正统这东西,其实在实力面前就是纸老虎。有实力的诸侯当然不惧纸老虎,所以儒家那套仁义道德理论并不受欢迎,毕竟打仗还得依靠真刀真枪。但后来天下统一了,皇帝需要收买人心,巩固统治,于是儒家尊奉正统,讲究仁义道德的思想就受重视了。正统的代表是什么?当下就是皇帝呗!仁义道德,当然就得尊君守法了。这正是皇帝所期盼的思想,也是维护其统治的必要条件,乐得北都找不着了。因此皇帝自然就像捡到了宝一样,对儒家思想青眼有加,大力推广。而要让大家都相信儒家思想,一面是学校都得教儒学,另一面也得让大家都敬畏儒学,确立其威信。所以皇帝想起了造神这一招,把孔子的地位无限拔高,把他说成天底下最伟大,最尽善尽美的人物,于是他的学说也是完美的,大家都得照着孔圣人说得去做。并通过学校教育,官方宣传大加宣扬,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反复灌输,儒家思想终于渗透到了国人的骨髓当中,儒家的统治思想终于确立了下来。而科举正是对皇帝对推广与建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所采取的措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环。因为要让每个人(至少是所有读书人)都接受儒家思想,从中学会忠君报国,护卫正统,必须给他们学习的动力。为什么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士族政治都被淘汰了,这些方法选人的渠道太狭窄,不能鼓舞所有人都去努力学习,也不利于忠君思想的传播。所以选用人才广泛,促进人们钻研儒家思想的科举制度生命力最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