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车丘比特强化10:精神空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8:32

精神空巢

开放分类:社会热点社会问题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 移动说客
  • 网易微博
  • 开心001
  • 天涯
  • MSN

本词条由柳溪 创建,共有4位协作者编辑了10次。最新协作者:文思雅柳林风声下自成奚柳溪

精神空巢

精神空巢,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渐渐进入退休阶段,而这些独一代又处在压力最大的一阶段,这些子女们无法常回家和父母团聚和沟通,这些独一代的父母由原来的子女常不在身边的形式空巢转变为的真正精神孤独的精神空巢。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1 调查报告
  • 2 社会问题
  • 3 解决方法

精神空巢 - 调查报告

 

空巢老人更需要关爱与重视

 普陀区人口计生委、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一份《上海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及养老问题研究报告》显示,78.8%的“独一代”父母已经退休,“独一代”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只有27.6%,43.4%的“独一代”因工作忙而无法亲自照顾父母。这第一批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父母,已渐渐由“形式空巢”转为“精神空巢”。[1]

精神空巢 - 社会问题

“独一代 ”父母早在50岁之前就开始经历“家庭空巢”,中年空巢期加上老年空巢期,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由“形式空巢”转变为“精神空巢”,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1]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及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中国现代家庭已逐步呈现出空巢化的现象。家庭养老压力骤增,与物质方面相比,由精神空巢带来的养老、敬老问题更为突出。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获得的广泛共鸣就很好地佐证了精神空巢下老龄关怀问题的严峻。[2]

精神空巢 - 解决方法

空巢老人的孤独

首先,面对精神空巢现象,老龄关怀伦理应以“养”为基础。“养”即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饮食供奉,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这是一切老龄关怀的前提,是所有老龄关怀伦理的基础。

其次,面对精神空巢现象,老龄关怀伦理应以“敬”为指针。老龄关怀仅仅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敬”,即必须在保障老年人生活充裕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应有的精神关怀。

再次,面对精神空巢现象,老龄关怀伦理应以“德”为支点。老龄关怀伦理应坚持个体道德养成与社会道德塑造的辩证统一,在提升个体美德社会公德的基础上建构适应现代社会的老龄关怀伦理。

面对日益严重的精神空巢问题,光有道德层面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但立足老龄关怀伦理,对之进行探讨和分析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一步,既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可行方案,也是系统性解决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2]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多办一些敬老院,既解决老人问题,也能拓展就业,子女也可放心工作。假如把老年人的财产集中起来,根据情况是能办“自助敬老院”的,但是,这涉及到很多问题,主要还是费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