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段带宽20还是自动好:别让老人“空巢”又“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15:34
别让老人“空巢”又“空心”

资料图片
4月8日,本报以《耄耋老人为何要验儿子的DNA》为题,对一位81岁空巢老人想同儿子做DNA鉴定的事情进行了报道。表面上看,这是一位老人因为近十年的时间里,总是见不到近在咫尺的儿子,要打一场DNA官司,而实际上,却是空巢老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呐喊。老人家说:如果他能常来看看我,跟我说说话,是不是我儿子,这官司我都不打了。“听到这句话,心酸得落泪。于是想到我周围也有这样的老人,有的孤孤单单,有的痴痴呆呆。真是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照顾。”一位姓张的女士打来电话感慨,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中的老人们,心里面一定是既无奈寂寞,又伤心失落。于是不由得想到,该怎样帮帮他们?
的确,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增长的今天,在空巢老人日渐增多的背景下,作为子女,该怎样关爱生养自己的父母;社会,又该怎样引导空巢老人们走出自己的孤独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独居老人
两三天不出屋
70岁的王大娘,老伴退休后,一直在外地给开办学校的朋友帮忙,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大儿子在国外,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包头,只有小儿子在赤峰。前几年,小儿子家的孙女还小,需要经常帮着照顾,低年级时需要接送,虽然晚上总是一个人在家,但毕竟白天忙忙碌碌,劳累了一天后,那份独自在家的孤单还能承受。可是自从去年孙女不用接送后,儿子忙着工作,回家的次数少多了,老人就不愿出屋,除了不停地看电视之外,常常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呆。
“现在她都不爱说话,有时两三天看不到她,等见到一问,才知老人整整两天或三天没出屋。”作为王大娘的邻居,张女士对老人的情况颇为了解。她说,每当老人看到别人家三口五口地走出走进,就显得特别落寞,那种思念亲人、惆怅孤寂的神态完完全全地都写在了脸上。随后记者了解到,其实,如王大娘一样,生活能自理、有退休金,但好久也见不到儿女,无法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的老人,是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心里,不同程度地充斥着孤独和寂寞,很多时候都是在心情抑郁的复杂情感中疼痛着、煎熬着。
生病老人
身边没个说话的人
今年76岁的周老太一直独自居住在东郊一处老旧的二楼里。10年前老伴先她而去,本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没想到大儿子也于一年多以前去世。一提起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就忍不住流泪。她说,儿子是突发性心脏病“走”的,活着的时候非常孝顺,经常跟老人一起吃饭,坐在一块儿说说话,可是这一走,把老人“闪”得够呛,心里面空了似的。据周老太讲,她还有两个女儿,可是多年前都下了岗,经济条件较差,都在忙着打工养家,孙子在外地上班,外孙子和外孙女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都没时间陪她。老人又患有高血压、风湿病,每天呆在家里,没心情出去散心,也很难找到说话的伴儿。有时极度思念去世的老伴和儿子,很想找人说说,身边却连个人都没有,久而久之就病了。最初,两个女儿轮流来照看她,可时间长了,她们也得上班顾家,于是就只剩下老人自己孤单度日;病了常常无人照料,也没人管,更没有人跟她说说话,如今老人抑郁了一般,饭不想吃,门不愿出,都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了。
记者了解到的杨大爷,也是因长期自己孤单生活,心生疾病的例子。杨大爷的女儿在外地,两个儿子整天忙于工作、喝酒,自己虽然有退休金,物质生活没问题,可是自从老伴去世后,精神上很空,没了精神支柱似的。一两年下来,老人竟有些痴痴呆呆的了。
无奈儿女
四个老人疲于应付
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一位刘先生,他的父母也属于这种空巢老人。提到对老人的照顾,刘先生说,自己在一家私企上班,月工资1000多元,妻子在超市打工,月工资才800元,儿子已经上高中。两人工资不高,每天却要忙得团团转,实在没空陪父母。“岳父岳母现在身体还好,不需要人照顾,主要是我爸妈身体都不好,母亲腿脚不灵便,我每天出门就担心她吃不上饭。”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中午赶回家,看到两个老人就着咸菜吃馒头,心里很不是滋味。曾为老人请过两三个保姆,可都是干了一个月左右就不干了,嫌工作太辛苦,赚钱又少。他也曾想送母亲去养老院,但母亲坚决不同意。“现在我只要有空,就赶回来看看,或者尽量早点回家,帮老人弄点饭,可毕竟又有工作又有家。”刘先生说,目前只有自己的母亲病得不能料理生活,勉强还能应付,可是一想到将来,四个老人若都这样需要照顾,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听儿子说到这里,旁边床上的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拿身边的纸擦了擦眼角流下的泪,抬起头对记者说,虽然身体不灵便,但好赖的,怎么着也能吃上饭。可是因为这两条腿,自己无法出去,孩子也没多少时间回来。老伴这一天,要么出去不在家,要么就知道坐在电视前不动地方,自己没个人说话,屋子一空,心也是空的,比生病还难受。
耄耋老人
儿女太远够不着
按理说,孩子学业、事业有成,在外人看来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可是人们往往想不到,这种面子却是以长久的分离换来的。
邓老先生老家在黑龙江,几十年前,与老伴双双调动工作来到赤峰,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老家,但都已经去世,赤峰也没有什么亲戚,现在最亲的人,除了老伴就是两个远在外地的一儿一女。自从上大学后,两个孩子就陆续开始离家在外求学,之后分别定居在上海、北京,一转眼,二十多年就过去了。这二十多年来,邓老先生一直和老伴相依相伴,儿女不在身边,不用帮忙带孙子,两位老人每天的时间很充裕,除了吃饭,就是到外面走一走,转一转。可实际上,家周围也没什么好转的,社区里能让老人活动的空间又太小,甚至连树阴都难得一见。而且,多数情况下,老伴没心情转这样的大街,于是他总是一个人去,东看看西看看的,然后再回去看电视。“五六十岁时还好,转得动,一年两年的也能到儿女们那看看,可现在七十多岁,身体又不太好,也不太出屋了。”老人家对记者说,儿子曾劝他们到上海定居,也去住过一阵儿,可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太一样,房子也挤,总觉得别扭,再加上恋家,就不去了。现在,俩老人每天大多都是闷在屋子里,几乎没个动静。平时说话,没什么人可以说;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病了,难以及时得到照料。“孩子在物质上对我们好得是没话说,可我们老两口身体不是太好,这都往八十奔了,最担心害怕的,就是一旦病在床上不能自理无人管,大概只能雇保姆了吧。”邓老先生如是说。其实,这样担心着的又何止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每一位空巢老人内心都发慌,都有着这样的恐惧: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时,怎么办?
空巢老人
最应该得到关注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而且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由此可以想象得到,这个数目不断增加的群体,正静静地生活在城乡各处,他们其中有好多人,像上面提到的那些老人一样,正数着日子盼望忙碌的子女回家看看。
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谁来抚慰他们的心灵?于是,随着老年人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出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近两年,我市患痴呆症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跟他们精神上感到孤单,无人沟通交流有着直接的关系。”赤峰市第二医院的龚岚认为,这是一个最应该得到家人、政府、社会关注的群体。
“儿女总不在身边,生活过于单调,又缺少交流休闲的地方,我们最怕得老年痴呆症了。”采访过程中,新华小区张大娘突然说出来的这句话,很具有代表性,我想,这大概是众多老年人心中都在担忧、恐惧着的一件事吧。
怎样帮他们
重建快乐?
试想一想,孤独与寂寞,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尚且痛苦难耐,何况是步入老年更需要伴儿的空巢老人?在记者提出“如何帮空巢老人摆脱孤独、重建快乐”这一问题时,被采访者纷纷道出自己的想法,还提了一些建议。
首先是儿女须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让他们在物质上富足,还要多关心他们的内心,经常回家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吃他们做的饭菜。其次是老人要积极地找一些事儿做。比如打牌、练太极拳、养些花花草草等,让生活过得丰富些,不要整日坐在电视前。另外,他们最期待的,是小区内能多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像大城市的社区一样,提供聊天、日常护理、买菜做饭、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多种社区服务,安装应急呼救装置、设立求助热线,及时为老人排忧解难。
“我市个别较为成熟的小区也有了应急呼救装置和求助热线,如昭乌达小区,而且很多小区也把帮助社区老年人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敬老助老为主要内容的一些活动,但这些方式,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毕竟人少,主要针对孤寡残疾老人,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也不可能全天都去照看。”多年负责社区工作的宋女士认为,一方面,为人子女者要多为父母考虑,别只顾着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各个社区构建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服务网络,也建立一些诸如做饭聊天、日常护理等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