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豆快递打印:对“教师文化”的一点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43:37
对“教师文化”的一点认识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生活是变动不居的,文化也应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创生的。任何对文化僵化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不理性的。正如纸的正面和反面,尽管光暗,材质不同,却始终没有脱离纸张的本质。教师因为职业的关系。以及教育教学经验本身的排它性所带来的负效应,容易造成教师对事物的单一和僵化的看法,因此,更有必要认清两面,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优化重组。

        一、教师文化的传承性和时代性。

关于教师的传承由来已久,“教师”一词最早见于《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成为“教师”。柳宗元曾有诗云:“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于是“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

古人极为尊师,故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叩拜之礼除了敬天地,跪君主,俯亲长外也就是跪拜老师了。据史料记载: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天地君亲师”的作为中华民族祭祀对象的历史悠久。从而铸成一个民族的“天地君亲师”文化体系,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已渗透在中华民族家教家传的言行举止中。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文化观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第一,传统授课是一条线路的点对面的发射性交流,缺少回馈,而新课程本身是多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样还有方法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同样还是教学相长得新课堂。第二,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大众文化,教师的文化心理是否具有某种开放性、教师的文化结构是否具有合理性,教师的文化思维方式是否具有创造性。

教师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人物,课程改革只有经过教师的课堂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成果。而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责无旁贷。同时,教师也是课程的实际解读者,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是否与教师的价值观相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可与抗拒的态度。由此可见,课程改革的可能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文化,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撑,任何教育改革都将是难以为继的。

二、教师文化的功利性和纯净性

无论何种文化都必将衍生出正面和负面两种文化,正如光明之下必有黑暗。培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中国的古谚语却这样时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一个功利和浮躁横行的时代,讲文化、谈精神看似已经显得落伍,而要研究精神和文化,则有悖于时代潮流。于是有偿家教开始了,课堂不仅仅是净土还成为了“要挟”学生参加课下补课的集中地;畸形教育开始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就仅仅是文化课的成绩,既不看他的品德也不看他的行为,优等生始终高人一等,后进生常年在角落徘徊;恶性表彰开始了,似乎只有把命搭上去,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存在……众人脑中只剩下亚圣孟子的一段经典论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忘了读书人的老祖宗孔子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虽然功利和浮躁确实浸染了一批人,但更多的教师却留守在这片净土上十年、二十年、一辈子。更多的人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做阳光下纯净的代表,做黑夜中的提灯人,不惧平凡,安于清贫;更多的人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给学生一湾澄澈的碧水,一方无垢的净土,一片无尽的天空;更多的人答疑解惑,恪尽职守,想方设法让课堂生动化,让知识体系明晰化,让问题简明化,力求化繁为简,绝不故弄玄虚。

三、教师文化的独立性和派别性

由于教师分配任务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两种角色。由此则生成了教师文化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式。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守护者。班主任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往往成为班级的主流形态。班主任们或是开朗或是严肃,或是随便或是严谨,或是平易近人或是清高孤傲。面对各种事件,班主任往往不能和其他人及时交流,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临场来解决问题。像该如何批评学生,如何和家长沟通,面对抄作业的学生该如何处理,值日生不能认真完成该怎样解决。班主任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是排得满满的。因而班主任的处事智慧颇有张飞断桥怒吼的机智与豪迈,也有赵子龙长坂坡七出七入的一往无前,甚至还是最后一分钟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然而,个人英雄主义的扩大化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结局不管是对教育还是教学都有着极大的损害。

相较于班主任的“侠客行”,课任教师更像是集团军。人往往是一个矛盾组合的统一体,在孤军奋战的同时又会不断地寻找“同类”以结成同盟来保护自己。同一组的,同一年级的,同一个地方的,同样爱好的。这就形成一种派别性的教师文化。这些小团体教师们从属于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彼此竞争的团体。派别主义文化中的教师对本人所在的团体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并在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忠诚,一旦本团体成员利益受到损害或校方没有满足其需求,就会形成合力对外施压。派别主义的存在带来了不同派别间的矛盾和斗争,会造成教师之间隐性矛盾,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严重阻碍了学校内部的稳定和课改创新。

无论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派别性的小团体联合都是一种弊大于利的现象。

综上所述,教师文化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文化体系,该如何剔除糟粕,焕发青春。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摸索。

(本文被选录为杭州市教科所“教师文化”专题论坛活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