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蛇病的原因:太极拳历代祖师和传人经典拳论(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23:49:26

第一节   张三丰著述。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徐兆仁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丛书中《太极道诀》一册中《张三丰太极练丹秘决》卷二《太极长生诀》以下简称《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中将张三丰修练太极大道的精神论述披露无遗,解决了太极拳界多年来关天于太极拳理论的争议,现全文转录以备查阅。
一、运用周身经脉诀
早功: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慢慢掌向上,三伸,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起,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内一跳,静坐一刻,取药服之。
午功:
  正午,先盘膝坐,两手按膝,腰直起,闭目运气,一口送下丹田。念日:“本无极之化身,包藏八卦有真因。清通一气精其神,日月运行不息。阴阳甲乙庚辛,生克妙用,大地回春。扫除六贼三尸,退避清真。开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圆明有象,净彻无垠。养灵光于在顶,出慧照于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秽之侵。水火既济,妙合地、天、人。学道守护五方主令元神四时八节宰治之神养我魄,护我魂,通我气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气十二辰,妙应灵感,观世音、太上老元君、道祖侣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化作太极护法韦陀。日月普照来临。”(念七遍)开目,运动津液,徐咽下。将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后,将两足并合,往前一伸,头身后一仰,立起。将两掌擦热,往面一擦,擦到两耳,左手按左耳,右手按右耳,两手中指上下交,各弹三下,往项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后两手放开,头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头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后前足换后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气,复面东吸进一气。闭鼓气一口送下,此导阴补阳也。
晚功: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两足并,提起一气。运津液,待满口,一气咽下。两手左右伸如一字,掌心朝外竖起,将少蹲,作弯弓之状。左手放前,对定心。右手抬过头,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竖。右掌朝下,捻大少指,中三平竖。两手相对,如龙头虎颈抱合之相。头于此时侧转,面向东,往前一起一蹲,走七步,立正,将两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头勾伏胸前,两目靠闭膀中间,呼吸一回。将两目运动,津液生起,以舌尖抵上腭,上下齿各四五下,将津液徐徐咽。两手一抄,踪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轮流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将腰扭转一次。乃呵气一口。收转气,两手在膝盖上各捻两三下,左边走至右边,右边走至左边,共八十步,此要对东北走,东北对西南走。完,坐下,略闭神一会,将两手对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药。以清水漱净口,仰众到寅,再住,翻动睡之。此通养神功,败魂聚魄也。
二、打坐浅训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也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于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太凡打坐,须将神抱往气,意系往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它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崩。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结,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有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人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日:“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也可,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巨,当前即炼心之境。
  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格论也。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析者而细言之也。
  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也。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功夫者。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三、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阿一阿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已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漏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四、积气开关说
  其端作用,亦如前功,以两手插金锹,用一念归玉府,全神凝气,动俾静忘。先存其气,自左涌泉穴起于膝胫,徐徐上升三关,约至泥丸,轻轻降下元海。次从右涌泉穴,俾从右升降,作用与左皆同。左右各运四回,两穴双升一次,共成九转,为为一功。但运谷道轻提,踵息缓运,每次须加九次,九九八十一次为终。其气自然周流,其关自然通彻。倘若未通,后加武诀,逐次搬行。先行狮子倒坐之功,于中睁睛三吸,始过下关,后乃飞金精于肘后,掇肩运耸,自升泥丸,大河车转。次撼昆仑,擦腹搓腰八十一,研手摩面二十四,拍顶转睛三八,止集神叩齿四六通。凡行此功,皆缩谷闭息。每行功讫,俱要嗽咽三分,方起摇身,左右各行九纽。此为动法。可配静功,互为运行,周而复始,如此无间,由是成功。上士三昼夜而关通,中士二七以透彻,下士月余关亦通。功夫怠惰,百日方开,若骨痛少缓其功,。倘睛热多加呵转。一心不惰,绪疾无侵。其时泥丸风生,而肾气上升。少刻鹊桥瑞香,而甘露下降。修丹之士,外此即诬。若非这样开道,岂能那般升降而炼已配合也哉?
五、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六、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七、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根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练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八、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四、吹,加嘻数成六,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四,四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九、太极拳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十、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十一、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十二、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十三、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第二节 五宗岳著述
  摘自《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附:清山阴五宗岳《太极拳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随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唯性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斯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各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志揣摩,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斯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势
  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
  太极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棚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 )
角也;此八卦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手运八卦,脚此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称准,活丝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第三节 蒋发著述
  摘自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杜育万乃杜元化。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不疑。总之,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断耳。
太极拳功
  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於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太极拳诀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以下接《太极拳道》邢喜怀之前)
第四节 邢喜怀著述
一、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著述之始末。
  按:承蒙武当山《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先生不吝赐教,将其珍藏之未传世之秘籍,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先师《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先师《太极拳秘传》;以及第四代传人之一王柏青先师《太极丹功义诠》,《太极丹功要术》以及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冬月所《自述》,赠予本人,实感荣幸,感谢大江仁兄深情厚谊。
  同时感谢刘枫梧先生及先祖刘恒山前贤能为本门派保存并贡献此秘籍,实属人品可贵,值本门派诸门人众弟子,感恩带德,永铭垂青,祝愿刘恒山前贤永远福荫后世,家门昌盛,万古留名。
上述秘籍,均为得道真言,乃为太极拳界之至宝,现附录于此,供同道切磋学习,以便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二、王柏青留示
  余从师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之妙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者,方不足(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之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恭)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噫,孰鉴道之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
               愚叟王柏青留示
三、刘风梧序
  余幼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先祖俯乡人善葬焉。此於录后,言之一二。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是序。
            民国六年仲春月汜水刘风梧拜识
四、三丰《太极拳论》  
  按:此篇三丰《太极拳论》没有记述全,笔者根据原件揣摩为篇章遗失故。
  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上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五、邢喜怀著《太极拳道》
  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六、邢喜怀著《太极拳说》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乎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第五节、张楚臣著述
太 极 拳 秘 传
  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第六节、王柏青著述
一、太极丹功义诠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太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第七节 陈清萍著述
  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太极拳论解
  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第八节 和庆喜著述
  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习拳大歌》
  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肌松态自然。
  腰脊中正虚领顶,气达周身督脉贯。
  虚虚实实明阴阳,身灵步活弗缰绊。
  拳守四法晓六合,上走下随意欲先。
  松肩沉肘气蓄下,妙运精气润心田。
  招路多拟立圆行,缠绵软柔劲相连。
  节节体骸归一元,能分易合臻化境。
  循势舍己借彼力,遂阳就阴达真玄。
  入门捷径须口援,功夫真善凭自修。
  盘架有时贵于恒,子卯时分莫间断。
  学好太极岂曰难,老幼强弱皆宜练。
  若问习拳有何益,延手益寿身自安。
第九节 和敬芝著述
  摘自候尔良著《和式太极拳精义》
高手武技论
  手之高名,百发百中矣。手所在即高所在也,百发有不百中者乎?且拳勇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尤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为交手莫敌矣。今世之论武技者,动曰:某为快手,某为慢手,某为能手,某为拙手,知慢手不如快手,拙手不如能手……。他人不能送出者,彼则从而送出之,夫不是手,而为高手也。故吾思之,高者人人所造也。当此高之会,此以一高,彼以一高,均于使高焉。而自有此高,直以一人之高,敌千人之高,而众人之高不见高也,夫惟有真高而已矣。抑又思之,手者人人所有也,值交手之际,此以一手,彼以一手,均不让焉。而自有此手,又以独具之手,当前后之手,当左右之手,而众人之手如无手也。夫惟有束手而已矣。吾于是为乃高手也。幸夫一推见倒,推推见倒,其以引进落空,过劲击人,彼如悬壁束手,发之数仆,真不啻天上将军也,安有不制胜也哉!且于是为是手慰也。慰夫神妙莫测,灵动手知,其逐势进退者,又不啻于人间神仙也!安有不争雄也哉!呼引入胜,高手一同神手,一动惊人。高手宛妙手,人亦法高手焉可已!夫法高者,功也!手敏身灵,也于神乎。阴阳之拳,数载纯功,安有不高者乎?然武技贯于理也,习者思之,深必悟焉,至为高手也。
第十节 郑悟清著述
摘自刘瑞《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
一、太极拳序
  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称亦异。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尽然,皆能发达体育。而入主为奴,又呶无己。第溯其源流,则不外两家。即:武当与少林。是武当主柔,蓄於内。少林主刚,劲显於外。晚近还以少林之姿势甚盛,流传愈广,门类派别亦众,相率标新立异,趋尚险奇,渐有失却体育本旨之势,初学者习之辄事倍而功半,体弱者习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取。太极拳者,内家拳术中最平易,而最能发达体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无间寒暑,日必习之,习之既久,愈觉其奥妙无穷,其功用之伟,优点之多,诚非其他拳术所可企及。兹分为姿势、动作、发劲、灵巧、养生数种述之如下:
(壹)姿势
  太极拳之姿势甚多,总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谓十三势。何为五行?进退顾盼停是也。何为八卦?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势之姿势,为学太极拳者所必经之途经。倘使吾人逐日演习,不稍间断,则若干手后,历练既深,拳术之中精奥,自能阐发无遗,而获益非浅。
(贰)动作
  太极动作,须慢而匀。盖外家之拳术虽见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极拳则以活动筋骨为主,故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且各种动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虚实变化生焉。其无穷之奥妙,即在此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或未能知,习之既久,则得心应手,趣味无穷,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可谓身心兼修,最合於发达体育之道者也。
(叁)用意
  太极拳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故沉气松力为要。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先天之力。盖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为勉强之力。前者其势顺,后者其势逆。太极拳主逆来顺受,以顺制逆者,故不须用过分之力。惟外家之拳术,其用力用气,每属於勉强,强人以难能,故为之硬工。习之不当流弊滋多,且习硬工者,其力已尽量用出,毫无含蓄,虽习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进,实则其内部之力,并未加长,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内不流露於外,气沉於丹田不停滞於胸。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练习之日既久,积蓄之气力愈大,至必要时,仍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譬犹劳动者终日作工,非不用气力 也,然其所有之气力皆已尽量用出,并无积蓄,故劳动若干年后,其气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四)发劲
  劲有刚柔之别。何为刚劲?无论劲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无前者,谓之刚劲。何为柔劲?随敌劲以为伸缩,而不加抵抗者,谓之柔劲。太极拳之妙处,在於与人交手时,不先取攻势,而能接受敌人之劲。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敌人顽强之劲,待敌人一击不中,欲图谋再举之时,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反守为攻,则敌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动,鲜有不失败者。盖太极拳之动作,本为无数圜形,而圜形之中,则为重心所在,处处立定脚根,虽敌人发劲极强,而以逆来须受之法,引之入壳,待敌人之劲既出,重心既失,然后从而制之,所谓避实就虚以柔胜刚之法也。
(五)灵巧
  语云:“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以从事而深得个中三昧者,故太极拳之精粗,以功夫浅深为断,盖功夫深,则於其中之虚实变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虚实变化中,则能於虚实变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径。故其所用之力,轻灵圆活。以视外工之用力用气,专主於一隅成为死笨之气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动作俱为圜形,故能处处稳定重心,重心稳定则基础巩固,无虑外力之来侵矣。
(六)养生
  拳术本属体育一种,自以养生为主要,然此非所论外家之硬工,惟太极拳始真能养生,无论强弱老幼均可练习,吾人身体之发达,贵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剧烈之运动,因不合於此种程序,结果多得其反,太极拳之动作则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於全身任何部分均无偏颇之弊,且因其动作柔和劲灵,故能调和气血,陶养性情,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序,能使身体平均发达者。且练习之时,无须用过分之力气,虽老弱病夫,亦不难为之,所谓却病延年洵非虚语。
二、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三、太极初学要决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第十一节 刘瑞著述
  摘自刘瑞《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
一、听
  “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耳听的功能、触觉功能和气场感应功能。这些功能的获得,主要通过盘架子,在长期的拳架练习过程中,耳听会越来越灵敏,动作会越来越匀称,“浑元一气”也会逐渐产生。耳听灵敏了,稍微响动,即会觉察;动作匀称了,才会感知对方的不匀;有了“浑元一气”便会进入“不知而知,不觉而觉”的境界,使耳听,触觉和气场感应等功能,上升为妙不可言的知觉反应。只有以听为先导,推手时才不致成为盲人瞎马,临深渊而不知。
二、灵
  “灵”的含义也有三:形体灵,意念灵“灵光显现”通过拳架轻而正的练习,将会通身产生高度的协调,意念和形体保持高度虚灵,身体某部出现灵光(即辉光)。有了如此之灵,推手时才可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放对方”;也只有灵,才可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
三、沾
  “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触之意。推手时,在与对方接触上以后,就要通过接触点轻轻依附到他的身上,逆来顺受,随之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处处注意不让其通过接触点将力传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变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变化。这和推手的第一层意念“不受制于人”相吻合。“沾”的具体练法、用法,必须在明师的心传、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
  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谓之“粘”。推手中的“粘”是要像“伤湿止痛膏”一样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上,而且是分量极轻的贴附,不至使对方感觉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贴对方,使其不易脱离,从而通过粘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使其处处不能得劲。此即“我顺人背谓之粘”也。这也合于推手的第二层意念“控制人”。
五、缠
  缠,有缠绕,纠缠之意,如绳捆索绑。“缠”字诀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难以领会。在推手时和对方一接触,立即使对方感到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有脚不能动,神呆气滞,茫茫然不知所之。当达此境界时,接触点控制对方,非接触点亦控制对方;接触点可以发放对方,非接触点亦可发放对方。在自己的神念,气质的作用之下,发放对方如打“稻草人”。这也吻合于推手的第三层意念,也可以说是“浑元一气之道”的体现。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于一日,如能锲而不舍,勇猛精进,自然得太极之真道矣。
太极·太极拳·武当赵堡三合一
  承架太极拳
  何谓太极?蔡云清曰:“极字所从来,本是指屋极,故极字从木。今以理至极而借此以名之,犹如道本是指道路之义,今亦以理为人之所当行而借名之耳。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字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极,而加以太,一极字犹未足以尽之,故加太字于极之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
  朱震云:“上天之载,无声无息,无极之义,而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太极之义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难怪王宗岳先生太极拳经有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则分,静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太极虽为一气循环,而实界分阴阳。宋代罗泌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夫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析而语之,则一十有五,八卦五行之数,合而言之则一,一即太极,而太极者,太一也。有物之先,本以混成,有物之后,未尝亏损。唯有性而无形,其于两仪、四象、八卦,与我偕生,一时具备,而未尝生未尝死者也。盖有中,则有两位、四方、八极。有太极,则有两仪、四象、八卦。大至天地,细之万汇,物物具之而无余欠,有形有色,孰不具此极,此仪哉?”《传》曰:“太极之气,含三为一。”曰含三者,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也。太极与二仪即二,而二仪与太极即三。一即三,三即一也。《太平经》认为天地人财,整个宇宙都是元气组成。”元气恍惚自然,共凝为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生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万物名为财。这里所指的"财"就是宇宙万物。故曰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无穷焉耳。也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一五行,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所谓太极者,乃老子所言之道矣,得道者可通万事万物。
  太极是道家用以炼丹,作性命双修的一种导引之术,是道家修炼得道成仙的入路之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体育文化优秀之代表,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太极拳不但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技能,而且又有交际往来,涵养心性,陶冶情*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把后天返还于先天,达于长生久视,延年益寿之奇能功效。因此在五、六十年代,国家便开始了进行太极拳的推广运动,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太极拳,也走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以致使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太极拳的锻炼行列。现在以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可以说是老少喜爱,男女共赏,乐之不疲,蔚然成风。
  太极拳之所以取名太极,在于它乃是以阴阳为本体,动静虚实变化自然,合天地,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之道;顺人生,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之理。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亦属太极珍品之一,当然也会按照天地间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之道,顺人生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之理,作为依据和宗旨进行锻炼。
  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是武当丹士张三丰祖师所创,后其弟子王宗岳先生将拳传于温县赵堡蒋发,此拳便在赵堡镇世代秘传鲜为人知。虽然此拳在赵堡镇蕴育相传数百年间,也相继出现了腾挪、领落、代理以及大架与小架等不同的架派,但都没有因苍桑之变而使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改变原来面貌,相反的是使其三合一承架太极拳更加丰富了其内涵与表里的有机结合。因为赵堡太极拳在承传的过程中,每代传人都心知肚明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用官话讲:就是说不得其人则不传,得其人者统统都传。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说:就是在每代的承传中老师要找一、二个合适人选,把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往下繁衍与承传,使他们不被历史岁月长河而湮没。也正如恩师郑悟清先生传授给我那承传口诀所云:“太极三合一,承架传授稀。练架软如绳,推手活似龙。散打出手快,进退活步行。……”追根朔源,由此可见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创于武当山,承传于赵堡镇说法不谬矣。
  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虽属武当赵堡太极拳之范畴,但与赵堡其它架派也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之处。武当赵堡承(成)架,仍可理解为成功之拳架或是继承之意。三合一就是说,此拳练习拳架与推手,散手技击溶为一体,统为一式,在不改变任何拳架姿式动作情况下,就可以实施推手与散手技能,是不可多得之拳架。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拳架高而且小,易化善发,法易效宏,整套拳架从始至终保持了中、正、平、圆、轻、灵、柔、活的身体韵味,以慢生柔。以匀求活,柔极生刚,达于刚柔相济的目的。其宗旨与方法是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镇头领气以卫其力,自始至终以意念贯穿,动如抽丝,势断意不断,籍断丝相连,行似流水,轻若浮云,又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随风飘荡,柔顺自然,整套拳架温文尔雅,十分流畅且没有一点滴矫揉造作之弊病。他以正治身,以柔为用,以顺治背,以奇攻敌,其攻也;迅如闪电,使敌不知其守。其守也;稳如泰山,使敌不知所攻矣。这些年来通过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的习练,已使许许多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甚至一些濒临死亡的患者起死回生,得到了养颐之福,实仍堪称太极拳之真谛也。今愚介绍武当赵堡三合一承架太极拳之说,仍是概貌中之概貌,如果大家有兴趣,容我以后再详云细说其中的锻练要求,方法以及无穷的变化之奥秒。
太极推手是圆的较量而非力的抗衡
  ----兼论对现行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看法
  太极拳其理精深,其技独到。行拳过程中,松柔和缓,轻灵自然,搏击实战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并有舒筋活络,强身健体之功效。而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幼,体质不分强弱皆可练习,尤其适宜于年老体弱者。因此,五六十年代国家就开始推广“简化太极拳”。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太极拳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而被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认识而接受,堪称中华武术园地中一枝盛开不衰的奇葩。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所特有的竞技运动,它吸取了我国古老武术中的实战经验,使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和体用有机结合,在完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使用拳架中采、拿、掷打、摔跌等方法进行的对抗性竞赛活动,通过推手实践,可以更深刻、更实际的体会太极拳的内劲,亦可使周身触觉,反应等得到训练,也是太极拳用于散手技击的过度阶段和方法。
  太极拳流派不一,推手实践*作中,讲究、说法各执一是,竞赛中实难作出完全统一而又详细共同认可的推手规则。可是,太极拳的宗旨都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且捧捋挤按采捩肘靠八大方法相同,这就给不同派别的太极之间进行推手竞寒制订可以共同遵守的竞技法则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为了统一和发展,为了民族和后人,处于承前启后地位的我们这些太极拳的爱好者,应该团结一致,畅述己见,消除流派门户之见,共同付出辛勤的劳动,在较短的时间,制定出一个有较高水平,安全稳妥又符合太极拳的理,并切实可行的推手竞赛规则和方案。
  在为使中国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奥运竞技项目的思想指导下,有关部门从八十年代初就对太极推手的比赛内容、方法、规则制定进行了探讨和试验,但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原委非只言片语可以道明。笔者本着体育事业是全民族的事业这一信条,且做为一名太极拳的爱好者、习练者能无动地衷吗?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在这里不惴冒昧,谈一点自己的粗浅之见,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罢了。
现行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在实践中显露出的弊端有四:
  一、违背太极推手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基本原则,崇尚力的抗衡。按现行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作,组织的太极推手形同“相扑”之戏,纯持后天之拙力,一味顶牛。摒弃了沾连站随不丢不顶的基本原则,使太极推手成了变相的拔河、角力拳击式的用蛮力去推拉打击对方,怎么能通过太极推手达到体肤感觉灵敏、变化顺随的“听劲”、“懂劲”进而臻于化发引打“从心所欲”的高级功夫呢?现行太极拳推手规则在客观上肯定了太极推手“丢匾顶抗”四大弊病,如此下去势必将太极推手引入岐途。
  二、禁用腿和脚,背离了太极拳论,人为的妨害了武术的技击优势。武谚云:“手似两扇门,全凭步赢人(腿打人)”、可见腿脚功夫在武功,拳术中的重要性。太极推手禁用腿脚,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昔日人称太极高手杨露蝉为“杨无敌”,如禁止他用腿,只凭“拳”何能无敌!太极拳讲究手上八法劲、身中八法形、腿下八法功。如果少了“腿下八法功”,太极拳如何能在武术中对抗搏击中与其它各拳种功夫进行切磋较技。古之先哲有以常山之蛇喻太极技击之功的说法,攻其首,尾进,攻其尾,首进,攻其中,首尾俱进。人的躯干四肢,手身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禁用腿脚,作茧自缚。
  三、不重拳架的训练有害于太极拳本身的普及和发展。太极拳强调“身心合修”,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内敛而不外露,习练起来难度颇大,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有“三年长拳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之说。昔日武当赵堡太极鼻祖蒋发先师从学王宗岳老夫子,经心学拳,与老夫子朝夕相处八年之久,始学有所成。我辈人等,受衣食之累,晨昏劳顿,难有闲暇,业余爱好者,抽空习拳,要学有所成需耗费的时日更多。因此,太极推手赛场上,那些初涉太极拳艺,习拳两三个月者,甚致根本不练,不会太极拳架者,根本没有太极拳架的功夫,妄凭一身好气力,没有意识、意念的追求,怎么会把太极拳中的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缠跪挑撩劈壁挂蹬诸法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呢!因此,太极推手应以习练拳架为基础。在熟练掌握拳架的基础上再探讨、研究、切磋太极拳的致用。如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定然会舍本求末。我们举行太极推手的极终目的,是要通过太极推手,显现出太极拳的实战功能,提高兴趣,以促进大家对习练太极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得以发扬光大,舍此无它。
  四、现行规则如不更改会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一个好的、适用的比赛规则不只是在赛场中起到暂时的作用,而对整个运动项目发展,变化的大趋势有着长远的引导作用,如有偏差,则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在太极推手赛中出现的非内行领导内行、指挥内行、限制内行的现象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成了一个现实的存在。那些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不深入实践,不联系群众,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在太极推手赛中的误导作用,将直接影响国家对太极拳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抢救和挖掘工作。现在是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衡量自己、深入实际,发动群众,将各个流派的太极拳代表人物聚集起来,群策群力,共同磋商探讨出一套符合太极体用结合的可行的办法来,以彻底改变当前这种大家有意见,自己也不满意的局面。
  太极推手既不是力的抗衡,又不是后天拙力竞争,那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是,圆的较量。
  拳经有云“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耋耄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气若车轮,腰似车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就以笔者所习之赵堡和式太极拳来说,一套拳架七十五式,式式都在作圆和弧线运动,当然细微的圆动从外表和直觉来看不那么清楚,这有两种原因,一是习拳者的功夫还未达到按拳式要求而作到各种圆动,二是观拳者的观察分析力未达到看出究竟的境界。如白鹤亮翅、懒插衣、单鞭、云手等式都在作圆弧形的转动和滚动。且这种圆不但是一个平面圆,更可贵的是一个立体圆,或者说是一个三维空间上的圆,这种圆的质量越高才能在推手当中化掉对方之劣质圆和直力、蛮力、拙力、使之沿我之圆的切线方向滑过。我本身圆动时位移小且稳而快,不失重心,而对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站立不稳,难以立足了。这就是四两拔千斤,小力胜大力的前提条件,舍此而谈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无疑是无桥无船想渡河罢了。遗憾的是目前太极推手规则上的缺陷使举重摔跌及力大之人占据一时,戴上了太极拳爱好者失去了对太极拳的信心,更多的人出现了对太极拳的歪曲认识。这些还不足以使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猛醒吗?
  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首先太极拳及其推手应确立是圆的较量而非力的抗衡这一主导意识。二则按太极拳本身固有规律办事,八法,腿脚均可使用,除一些易造成严重伤害的部位严禁打击外,可放宽尺度,这样力小者才有可能发挥太极拳长处,显现出太极拳圆动在技击中的独特威力。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28)|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高铁印象 太极掤劲(转)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