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火打火机:河田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1:56
河田起源  

    东莞河田方氏,属河南禹州方山姜裔方氏一脉。雷公118世叔公,入莆田世系殷符公第三子廷范公生有六子,先后高中进士,世人称“六桂流芳”。 其中第五子仁载公在朝廷中任礼部郎中、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史等职。其第九世孙邦荣公,为宋朝进士,官受朝奉大史。

    南宋后期,元兵大举南侵,大兵压境,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危在旦夕。南宋皇室被迫南逃避难。绍定二年(1229年)方邦荣作为朝廷命官,亦携家眷随皇室南下。他在福建乘船沿海漂至广东惠东县上岸,一路来到东莞厚街,于河田之地,见山青水秀,草木苍郁,于是就定居于此。

    正式立村的是邦荣之子良辅。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宗之地是河南,而他们又是从莆田迁徙至此地的,于是取河南之“河”和莆田之“田”作村名,曰“河田”。又因春秋时,河南称做河阳,福建的莆田也曾称作莆阳之故,有段时期,河田又曾名河阳。

    良辅立村后,以父亲邦荣为东莞方氏之始祖。自邦荣徙居东莞,聚族河田之后,至今已历780春秋,繁衍了三十三代子孙。分布于东莞厚街七个村(河田、寮厦、汀山、珊美、溪头、宝塘和双岗),另迁居莞城、深圳南山区平山村、高州、惠东、海丰、广州、香港及海外之裔孙人数未及统计,总人口约三万余人。东莞河田方氏一族名贤辈出,家声显赫,乃东莞之望族。

                                                      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河田村,是东莞市最大的宗祠之一。该祠堂始建于明建文年间(1399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该建筑物为五进,故当地人也称之为“五幢祠堂”。宗祠长67米,宽18.28米,占地面积1226平方米,宗祠内遗有很多古代文物。相传河田的远祖住在福建莆田,当时有方氏六兄弟名叫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在唐昭宗干宗,光化、天佑年间(894—904年)参加科举考试,先后中了进士。1229年,桨钊俅悠翁镝憔雍犹铮晌犹锸甲妗:笕宋思湍钊室萘值苷鸬墓ǎ钥塘恕傲鹆鞣肌薄ⅰ拔奈淇萍住钡呐曝遥源思だ笕恕?990年该宗祠被市列为重点保护文物。2008年该宗祠被省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郡驸公祠
    郡驸公祠位于河田村,是一座三栋祠堂。河田村民为了纪念方幼学和郡主,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成郡驸公祠,距今已有八十年历史。首栋一米以下的基石以及地板、鼓台、立柱、边角柱、大柁等都是花岗岩结构,一米以上是砖木结构。大门上方镶有书法家吴道手书的“郡驸公祠”石刻横匾。字体庄重雄浑,非常稳健。横匾与檀椽之间有一幅壁画,名叫《三田和合图》。所谓“三田”,是指洛阳、莆田、河田三地。洛阳是方氏定居地。三田和合则世代生息,不断繁衍。壁画里的人物形象生动,颜色鲜明,寓意深刻。这些壁画一幅接一幅向两边延续,成了一列壁画长廊。壁画高约1。5米,横贯整个门面、鼓台。壁画面积之大,在同类祠堂中是极少见的。公祠的二、三栋宽阔高昂,用料高档,做工精细,表现了汉族祠堂的基本特色。2004年3月,郡驸公祠被确定为东莞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两祠经历年数已久,风雨侵蚀、损毁严重,为使这两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保存下来,2005年,厚街镇镇委、镇政府拨专款聘请专家进行测绘,设计方案,准备进行修缮。2006年11月28日,在方氏宗祠举行了方氏宗祠、郡驸公祠重修筹款现场启动大会,共筹得捐款358万多元。2007年9月15日,方氏宗祠、郡驸公祠的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在海内外宗长、宗贤、宗亲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划建设,方氏宗祠、郡驸公祠修缮工程已经完工。修缮后的方氏宗祠、郡驸公祠巍然屹立,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神仙水 

   
    神仙水位于河田东南边,是东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东莞市的文物古迹。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神仙水是一座没有泉水、没有树木、只有杂草的无名山。一天中午,烈日当空,有一位老婆婆带着个五六岁的小孙子在山间割草,准备背回家当柴草烧锅煮饭。孙儿口渴得哭哭啼啼,老婆婆在附近想找点清水给孙儿喝,可是寻来寻去都没有,正无奈之际,突然看见一个老翁手执仙拂站在山上,他问小孩子为什么哭闹,老婆婆如实相告。只见老翁用脚一踩,岩石上立即出现了一个脚印,像个碗似的深凹了下去,他又用仙拂柄在脚印旁一插,脚印上方立即出现了一个泉眼,流出一股清泉。婆孙俩一见,欣喜若狂,马上俯下身子捧水狂喝。喝罢,正想拜谢时,老翁已经不见了。老婆婆认定老翁就是吕洞宾,一传十、十传百,这座无名山从此就有了名,叫做神仙水山了。奇怪的是,无论天气怎样干旱,这股泉水一直如此。

    后来,河田人便在山上建了仙泉观,供奉吕洞宾;建了白玉亭,供游人休憩;还修了群襟阁,让修道的人隐居。在泉水口的上方刻了“蓬莱寄迹”四个字。此外,还留下“卧云”、“云封帐底”、“滴翠岩”、“清夏延秋”这些古老石刻。清代厚街名人方子峻还为群襟阁写了《题仙泉观群襟阁联》及《客堂联》。2000年在仙泉观旧址上建纯阳宝殿。神仙水山因神仙水而著名,以泉水煲的腐竹糖水特别甜滑可口。

    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