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3000字:什么叫做真正的“上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06:03
时间:2011-04-08 01:18来源:和而不同-新浪博客 作者:和而不同  時近中午,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嚐米飯的滋味。就在這個時候,佛對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現在因緣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
佛本生里有一则故事叫《須達夫婦》。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時,看見一對七世都貧窮,名叫須達的夫婦。他們這一世更貧窮,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裏尋找果皮或其他腐爛的食物,以維持生命。 須達夫婦有一天在垃圾堆裏,意外地撿到一塊牛頭旃檀。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木,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里外仍然清香可聞,世間上任何的香氣都無法跟它媲美。夫婦倆撿到這塊珍貴的寶貝,非常的高興,就用牛頭旃檀,換來了三碗白米,因為他們這一生當中還不曾吃過米飯。時近中午,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嚐米飯的滋味。就在這個時候,佛對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現在因緣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 於是舍利弗就到須達家化緣去了。須達夫婦見到舍利弗尊者來化緣,非常的興奮,夫婦倆也自知過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窮困不堪,今天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福德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錯失,就將第一碗米煮成的飯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 供養了舍利弗後,夫婦倆又將第二碗米下鍋,二人正準備要食用時,佛又叫迦葉尊者前去化緣。夫婦倆見是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又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了迦葉尊者。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後,心裏既歡喜又舒坦地將第三碗米下鍋,準備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餚。 飯剛煮熟,佛陀已出現在須達家,夫婦倆見佛親自來化緣,這種曠劫難逢的機會,即使要挨餓一整天也值得,於是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了佛陀。佛見須達夫婦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剎時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此時,須達夫婦也心解意開,得了淨法眼藏。夫婦倆看了看滿屋子的金銀財寶,心想:‘縱是華廈千間,夜眠還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話,恐怕連八尺都無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於是央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佛就為他們說四諦法門,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所以供養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  旁观者言: 我们作为旁观者,知道佛陀针对須達夫婦的一切用意。如果我们遇到佛陀及其弟子一再化缘,我们或许能够做到“舍”;但如果我们自己是故事中人,是那对贫穷的夫妇,也就是说,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佛陀的用意,却深深体会到自己贫困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佛陀及其弟子化缘,心理感受究竟任何,就是很可疑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須達夫婦心性的伟大境界。 那么,須達夫婦为什么被佛陀选中? 須達夫婦的业力曾经很大,因此生活异常贫苦。顺便说一句,人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的业力。你即使此生没有造业,在往世也会造下许多罪业。(佛家称之为业,基督教称之为罪)昨天之业,就是今日痛苦的因;今日之痛苦,就是昨天之业的果。这是真实不虚的。 许多人不明白佛家的“业力”一说,更不清楚基督教的“原罪”理论(后人的解读大多是错的)背后的内涵。 如果佛家的“业力”一说成立,那就意味着人生的首要任务是还清业力;如果基督教的“原罪”理论是真实存在,就等于说每个人的一生性质就是赎清罪孽。许多人知道人类失去伊甸园后就有了所谓的原罪,但他们不知道是人类有了罪孽后,才失去伊甸园的;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原罪继承于亚当夏娃,其实每个人的原罪都是属于他自己的。 不能把自己的罪恶归结到他人身上!归罪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罪,用佛家的话说——业力甚深哪!今天的人总爱讲一个词:救赎。他们总希望得到拯救,但他们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所谓“救赎”,有救,也有赎。你不能只要求天主的拯救,自己却不去“赎清罪孽”。你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天主!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极自私的生命?那么,你这样的人究竟应该不应该得到救助呢? 你看,这样的生命头脑里是不是有一种“智障”?而这种“智障”是由于他自身的私欲造成的。 一切“智障”,其本质都是“私障”! 执著于私欲,就得不到真理!就得不到拯救! 回到須達夫婦上来。 如果人生的实质是“还清业力”或“赎清罪孽”,那么,在更高境界上看,这个人在世界受苦受难是不是一桩好事呢?他是不是在重返原先的生命境界的路途之中呢?佛陀看到須達夫婦已经受了七世之苦,“現在因緣成熟了”,就派“舍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 债还清了,你就是轻松的,你就是幸福的人了!没有了罪业,你就只有幸福了!然而,为了让須達夫婦彻底偿还债务,佛陀接连三次给須達夫婦降下了“苦”。这就是三次化缘。为了加重三次化缘的分量,他让須達夫婦先得到牛頭旃檀,又换得了三碗清香的白米饭。 佛陀和他的弟子先后三次对須達夫婦伸出了手掌。 “做什么呢?”——世人也许会迷惑不解。 这就是拯救,这就是度化,这就是救赎。 “这怎么可能呢?”——世人也许会感到愤怒? 常人的头脑怎么能够理解神的真实思想呢? 耶稣说过这样的话:“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马太福音:10:40—42》)” 須達夫婦甘愿继续“受苦”,也要把米饭(即“幸福”)奉献给佛陀及其弟子(如果他不知道那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则效果更佳),这本身是不是善?是不是难得的善?如果是,这对夫妻应该不应该得到拯救?! “这人不能不得赏赐!” 如果这对夫妇由于私欲,拒绝了善行——那是不是失去了“得赏赐”的机会? 不说須達夫婦,只说佛陀。佛陀使得須達夫婦让出了自己辛苦得来的“幸福的米饭”,这是什么? 是善,是大善!因为只有这样,須達夫婦才能得到救赎,才能脱离苦海。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如果人类能够知晓苦与乐之间的真实关系,也许他们就离善不远了,也就很可能远离了更大的灾祸。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shenzzh.com/a/jiaoyu/jingdian/20110408/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