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茹老师新近推荐的几篇美文:给浮躁社会开出的药方-清平小屋-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9:00:22
给浮躁社会开出的药方

其一、知足人生快乐多

文 / 四季梧桐

俗语说:“知足者常乐”,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利欲皆为目标的社会里,芸芸众生大都或为名、或为利苦苦钻营,但这样的人生是否就是幸福的一生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细致勾画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景象,并劝戒人们赶紧抽身,免让身心疲惫、神憔气悴。由此更让人感到知足的可贵。

首先,知足不是满足,也不是自满和自负。知足是尽心尽力在本职工作上努力而为,不求过份的奢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为更好的目标储蓄能量。

其次,知足不是装饰,也不是做作和虚伪的口头标语。知足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所处的社会、为所干的职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应有的贡献,是一种因为获得某种成果而拥有的一份自豪感、一种快乐与开心。

第三,知足不是自谦,更不是自卑与自惭。有人因为工作不称心、薪水不够高而觉得人生黯然失色,也有人觉得房屋不够大、爱人不够美而心生慨叹。其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一颗淡然的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风雨,总能收获一份恬淡的好心情。

但是,人总会有一种贪婪的心不时噬咬着,那种挖空心思、不择手段谋取钱财的人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真正的爱财者应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知道一份劳动一份收获,这才是知足者应有的人生。

但是,人并不总是能够约束自己,因此放纵就成为知足的坟墓。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知足者更应该懂得谨慎而行,时刻恪守法律与道德,而不是肆意放纵,随波逐流,做一个高尚的知足者。

但是,人总会有些许懒惰之心,往往会在有了一些成绩后不思进取,养尊处优,甚至好逸恶劳。一旦懒惰成性,便与成功绝交,便与快乐绝交,就像走入了沼泽一般寸步难行,而在利益与金钱的诱惑下又会寻觅所谓的捷径而踏入歪门邪道,最后往往会留下悔恨。

因此,知足者常乐,要知荣辱,乐自然;要知法乐守纪,要俭约乐平淡。只有真正的知道,才会真正的快乐。

其二、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名言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志士都崇奉“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句名言,表现出一种儒家的风范。一句话可以奠定一个人一生对世间万物的基本看法,回想我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名言莫过于“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句话了。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对于宁静与淡泊作了如此意味深长的诠释,令人慨叹不已。

李白有诗云:“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含有淡泊与宁静的意境。贾岛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那宁静中静静的敲门声久久回荡,更是平添了不尽的韵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饱含永恒的宁静,令人神往。然而太多的时候,我们大都无法驱逐内心的烦躁,烦心的琐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的心,令人苦闷,无法自拔。而淡泊,就是滋润你的心田的甘泉,清馨凝神,平抚燥热;而宁静就好似催眠的歌谣,无论多么阴暗的夜色,带给你心底的安然。淡泊其实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思绪;宁静其实是一种豁达大度的心情。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情绪安宁来涵养心性,以生活朴素来提高道德层次的。人生在世,不免被各种诱惑所吸引,名利、金钱、美色、地位等等。当这些占据你世俗、慌乱的心时,有限的精力就会被瓜分,费尽心机忙于应付它,竟然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志向已经丢失。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洞察凡尘,只有清心内敛,才能高瞻远瞩。“淡泊”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为人质朴、超逸、恬淡,但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相反,正是为的追求远大目标而持有的涵养、修练。“宁静”则是端庄,持重,安然,恬然。即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不忘形,失意不颓唐沮丧,风物当宜放眼量。淡泊、宁静,为的“明志”、“致远”。不因一点小小的荣誉、成功而轻置更大的胜利于千里之外。古人云:“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之证道,无如此三者! ”

天地的玄机在于一个“悟”字,自我的玄机在于一个“静”字,当一个人心静如水时,其心中犹如明镜一般,一尘不染,考虑事情就容易发现真理,淡泊处世时才会有悠然自得的情趣。只有在潇潇嘈杂,风雨满楼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无波的心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宁静!宁静是一种执着,无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要顶得住干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永远保持一份内心的执着与善良。东汉黄宪,字叔度,汝南人,当时著名人物郭泰,到汝南去拜访袁奉,相见后,就连车子都未停稳,交谈一会儿就离开了。而去拜望黄宪,则是整日交谈乃至住了两晚。别人问郭泰这是为什么?郭泰讲:“袁奉的气质才学,就如同流水一样,虽然清澈却很容易酌取。而黄宪的气质才学,如同千顷碧波一样深广,平静安定时不会清亮透彻;搅乱鼓荡时又不浑浊,真是深不可测。”赞扬黄宪才学十分高深。朝廷屡次以孝廉的名义征召他做官,黄宪都拒绝,所以获得了徽君的美称。太尉陈蕃、周举对黄宪的人品才学很钦佩,常常说:“一月之间不与黄宪交谈,浅俗的念头就会萌生。”老子和庄子都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的境界就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亦是人性的真正本源。自然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王之道的运行也无休无息,所以天下人心归顺。如果能了解自然规律,通晓成圣成王的道理,并明白上下古今四方的变化,都是遵循各自的天性。那个人的心境和行为就能归于平静。平静是天地的“水平仪”,恬静是个人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古代高尚之士精神的休息场所。心神宁静便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同时,心神宁静便是无为,无为恬静自然就安逸和乐,安逸和乐的人就不受忧患灾难所困扰。当一个人内心非常安逸时,就能出现从容不迫的神态,这时考虑任何事情,就容易发现事理的奥妙,也就是最能找出“识心之真机”。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现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的。不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个人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暴躁,更不暴跳如雷,而是心态平和,泰然处之,坦然面对,这是性静。一个人一生应该有目标有追求。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而义无反顾,尽弃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缥缈无定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声色犬马等种种诱惑,无杂念邪念,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饮恨终生。这是念静。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有时难免与人争论。这时要做到平心静气,以理服人。应该考虑如何用事实道理让别人心服口服,保持内心的平静,情绪稳定,设法寻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这是意静。即使在极为愤怒的情况下,发作之时,能有理有利有节,及时让自己平静下来。行事不急躁、不毛躁、不鲁莽,摒弃急于求成,压住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思考并实施最佳策略而致胜。这是行静。当你沏一杯清茶,展一卷诗书,将心灵放飞于唐诗宋词,三国红楼,历史兴衰,世界宇宙的浩渺空间时;当你面对青山夕阳、清风明月、春花秋菊、蓝天鸽哨、长林丰草,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时;当你排除一切杂念,将心灵完全沉浸于《春江花夜月》、《雨打芭蕉》、《英雄交响曲》……的优美旋律和深远意境之中时;当你为了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孜孜不倦地忘我探索,潜心研究时……哦!这种时候,你便步了人生宁静的境界了。宁静是一种美丽,宛若春日的艳阳,秋天的静湖,蕴含着无尽的温馨;宁静又是一种博大和舒展,宛若无边的旷野和辽阔的海天;宁静更是一首用山泉写成的田园诗,一幅用白云绘成的山水画。走进宁静,并非为了逃离现实,而是为了静下心来,收拾一片心绪,梳理一种思路,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宁静和淡泊,是一对孪生的姐妹,步入了宁静,便走进了淡泊。因为淡泊是以心灵的宁静作为人生的乐趣,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享受的。面对人生的变幻莫测,人类造就了一种最能体现理性特点的生活方式:淡泊。即远离名利的诱惑,视名利的花冠为囚禁了人的身心枷锁,故洁身自好以坚持心中的是非,以希冀达到一种最佳生存状态。学富五车的钱钟书,以他的学识、才华和著述,完全可以生活在鲜花和掌声的氛围里,然而他却远离传媒,谢绝捧颂,闭门谢客,选择了宁静和淡泊;张爱玲年轻时已蜚声海内外,多少海外人士都想一睹其芳容,视能与她交往为荣,但她同样选择了宁静和淡泊,以致在洛杉矶香消玉殒几天后,人们才发现她身着一袭旗袍,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像睡去了一般。淡泊之源,源于思想,只有深刻的思想,才会造就淡泊的人生,只有在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后才能够获得。钱钟书和张爱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宁静和淡泊,其实也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创造,选择了永恒。他们不仅生前为自己开创了一片人生的绿洲,身后更为世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淡泊,是一种超然,一种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走进淡泊,能够以一种淡泊如水的人生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充满诗意般的情趣,淡泊宁静是一份感觉,它无声无形,只有每个人在自己心灵深处认定。淡泊宁静是自由不羁的心灵风采,挥洒自由的生存方式,明快流畅的生命韵律。淡泊宁静,会有一份轻松,会有一份安祥。安于淡泊宁静的生活,并能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与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如梦。淡泊宁静,于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于别人是湖泊般的平静。淡泊宁静,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真诚之心对待生活与人生。人能抵达的生活境界最高层,可能当属淡泊宁静了。淡泊宁静的人高雅、孤独、精进、底蕴丰实。宁静的人从容不迫,纵然一贫如洗,身处困境,在艰难险阻中,他的灵魂依然是平和、祥宁而坚韧的,犹如一株银杉,拔节挺劲,不枝不蔓,在世俗中能始终保持超凡的力量,植根于这个尘世却不为风雨沧桑所动,能包容万物,宽融万象,守护着内心深处一棵慈忍、博爱之心,射放并展现人格、操守灼人的光华。禅宗六祖慧能为检验门下弟子的悟性,问弟子寺外旗杆上的旗随风摆动时,是风在动,还是旗在动?众弟子答曰风动或旗动。慧能却一语道破天机,非风动,亦非旗动,是心在动。人心不动,方能制万动也。可谓境由心生、心造,有心才能有境,心境大抵由此得来。因此,在芸芸众生为名来、为利往的物质欲望社会,只有在内心构筑一方桃源净土,提升自己的精神富有度,心存桃源,淡泊宁静,才能抵御世俗的污染,不为外界各种欲念所诱惑、所迷失,不为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所累,永葆一腔浩然天地正气,这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福份和一种境界。淡泊宁静,一如慈母守护婴孩,贞女守身如玉,战士守住阵地。守护宁静,就是要守护宁静的心境,守护淡泊、洒脱的心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莲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摒弃浮澡、浮华,做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高贵不淫,使自己走向属于本色的那块净土莲园。淡泊宁静,就是守护正直的气度、清廉的品质、高洁的节操。以快乐为本,善待自己和他人;以宗教般的虔诚、执著,将平凡的岁月演绎成美丽的风景。淡泊宁静的人在物欲中,能坚守信念,不越雷池半步;在离群索居中能探幽寻微、集腋成裘,忙人之所闲,得人之所无;能不计回报地付出、给予,享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能跨越各种障碍,走出各种困境,不断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因为他知道,当热闹的爆竹声响过以后,留下的只有满地的纸屑。所以,淡泊宁静的人很执著、很真诚,具有超乎超人的坚贞、善良的性格特征;有做小事的耐心,竟成大事的信心。因此,他们能创造人世间的奇迹,而经常被人们所记忆、回味。宋代大文家苏东坡堪称淡泊宁静的典范。他一生命运多舛,受排挤、遭诬陷、入牢狱、屡次贬官。但他总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守护宁静,通圆自我解脱。人格上的自信、从容使他在名利物上分外旷达、超然。他旷达人生,感悟哲理,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精华,在解决人生困顿等问题上,极其独到精深的见解,将淡泊宁静挥洒成雄风、皓月、快意,着实令人叹服。如他在贬官无所作为后,在民间创造了我国古今一道名菜“东坡肉”;在从繁华的京城流放到偏远荒蛮的海南后,写道,“曰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幽默地写信告诉家人,不要告诉其他人以免他们来抢吃海南的荔枝。其大度豁达乐观精神令人折报。艺术最接近人性和内心世界的感受,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宣泄情感的过程。从苏东坡许多传世名作来看,很多是他在淡泊宁静时不忘对生活给予的愿望寄托,是他将人生的不幸遭遇,在守护宁静中心灵的一次次感慨和呐喊。与其说是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作为大学问家的苏东坡,例不如说是苏东坡在淡泊宁静的思考中铸造了他一生名垂青史的辉煌地位。

让我们在淡泊宁静中,感受人生的本义,聆听心灵净化到升华的声音,在通往智慧的峰巅路途上阅尽人生无穷的春色吧!

其三、何处觅桃源

从哲学角度看人生,都会认为人生是一场苦役。

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为名来,为利往,相同的欲望又使人们相互践踏。不论是失败者的落魄,还是成功者的骄矜,都可以说是饱经风霜,遍体鳞伤。因此对生活有反省能力的人,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生成一种归隐田园,退隐江湖的念头,想给自己寻找个世外桃源做终老之地——当然了仅仅是想一想,聊做望梅。

谁都知道,不论是大隐隐与市,还是小隐隐与野,“现实”是无孔不入的 ,无需奔命逐利,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桃源梦”只是人们对一方净土的向往罢了。

既然明白世上无桃源,不免另人意兴索然。

前几日,偶然读到一则有关禅宗的小故事,颇耐人寻味:

法师为考验门下终弟子的悟性,问弟子寺外旗杆上的旗随风摆动,那么到底是风动,还是旗动?终弟子或答是风动或答旗动,只有慧能仔细观察思索后一语道破真谛:不是风动亦不是旗动,是心动人心不动能制万动。

掩卷沉思,令人深省:所谓境有心生,境有心造,有心就有境,大抵如此。

有好的心境,人生就有好的风景。田园诗人陶潜曾经如庐为境,却对熙来攘往的车马喧哗置若罔闻。

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

心中的风景超反脱俗,一派清风明月,自然对尘世的喧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乱其心了。

《论语.子罕》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要搬到九夷这个地方去住,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再能住呢?孔子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真是境有心生,境有心造最典型的诠释了。

看来,人的心境状况如何,更多地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那么我们不向外所求,向自己的心灵深出寻觅,去开辟一方桃源净土吧。

心有桃源,首先要洁“心”自好,让自己的心灵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名利,多一点淡泊,少一点狭隘,多一点坦荡,少一点庸俗,多一点高雅,少一点执着,多一点超脱。

这样,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中一切琐碎平庸的愁苦,都会在博大的怀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心境是灰色的,那么眼中捕捉到的自然是冰冷的人生图象,这样生活也枯燥乏味,心有桃源,才能以自己内心的清纯抵御世俗的污染,才不会被外界事物诱惑,所迷.所妒.所役.所累,才能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与贫贱,不与峦峦富贵,心有桃源,才能看淡人生的荣辱得失,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包一腔浩染正气。

在物质主义高涨的时代,如果人人都能在内心深处开辟一方桃源净土,提升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断充实自己内心,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福气。

其四、“拈花微笑”“拈花有悟”寻找人生背后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帝下江南,站在江岸的庙门前俯视江中船只无数,便想为难一下左右,问道:“谁知江中船有多少?”正当众臣冥想之际,寺庙方丈开口道:“两只。”乾隆帝不解,方丈答:“不是为名,即是为利,唯此二船而已。”

这个故事是在说这世上的芸芸众生皆在为名与利而忙碌。我不敢否认,但我也绝不苟同。因为众生追逐的名利并非他们人生的终极目的,或者说名利只不过是实现他们人生目的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今天这个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中,人就好比热锅上的蚂蚁,在时刻不停的挣扎。有人下海经商,要加入富人行列;有人一心从政,只为赢得生前身后名;也有人踏上舞台、走在台前,名利双收…...总之皆为名与利。于是在名利的驱动下,便有人利欲熏心:抢劫、杀人、贪污、行贿……

但是名与利有什么用呢?如果你静下心来细想,你就会发现,名与利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们之所以拼命的追逐,只不过是为了他所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满足的生活。也就是名利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是藏在他背后的满足我们人生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还用得着为了名利而杀人放火、违法犯罪吗?在刀刃上寻找刺激,在火海里体会大汗淋漓,何苦,更何必!人生在世,若只为生活得好一点,让亲友欣慰,让世人瞩目,结果在万丈深渊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更甚至跌入深渊、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这值得吗?送你万贯家财,但让你时刻体会死的恐怖,谁愿意?和珅聚敛财富,富可敌国,可他到头来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如果说得到了,那便是家破人亡!

饮鸩止渴不可取,然而现实中总有许多人迷失在这条不归路上。他们不知道人生为何,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有些人知道死时才明白,但为时已晚。孔夫子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事了则去。我不同意,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做过大事,而这个社会又是绝大多数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平凡的度过一生就好。其实,这个藏在名利假象背后的道理早在千年之前便有人悟出,尽管是临死之时,这个人便是秦时名相李斯。李斯在临赴刑场前,对与自己共赴黄泉的儿子说:“牵犬东门,其可得乎。”这不只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调侃,更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悔恨。勾心斗角一生,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如果当初只是在东门牵狗猎兔,或许比现在好多了,但如今却在也得不到了!巧的是,在他死后的五百五十二年后,又一位名人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这次是陆机。在被赐死军中前,陆机说了一句与东门犬对仗的话:“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同样的一生追逐,同样的结果,同样的悔恨,同样的对仗,这是多么好的嘲讽啊!

两位名垂史册之人,在身死之时才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一生的名利追逐,换来的却是万丈深渊般的失落和家破人亡的悲痛。名利有用吗?

我当然不是说人们应放弃一切,停下来享受生活,而是看清人生的背后,不要找错你人生的前进方向!为日子过好一点儿省吃俭用,最终得到的只会是一辈子的寒酸清贫,梦想的幸福生活永远不会来到。不要为工作而冷落家人,因为你工作也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一点。人千万不要像一条要自己尾巴的狗,那样只会转晕自己。

作为人,我们需要奋斗、拼搏,需要名与利,但万不可知为名利而追逐名利,看清名利的背后,明白我们要什么!若为美满而丧命于名利,那将是世上最滑稽的黑色幽默。红尘看不破,但我们至少可以看清人生的背后!珍惜东门之犬,华亭鹤唳。不要失去时才后悔。

借用庄子的一句话:人之一生,其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江水东去,过了就永远无法后头,所以一定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不要在路的尽头时,回首四顾,遗憾的说,我走错路了……

人生到底为哪般,你最好想清楚。看透人生背后的真相,切莫让名利迷惑了双眼!

其五、白岩松第二本书 《幸福了吗》

有语云,“十年磨一剑”,国人似乎都格外青睐“十年”这个丈量时间的尺度,刚有郭敬明24日推出出道十年纪念图书,记者昨日又从出版社获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即将出版第二本书,此时距他的第一本书《痛并快乐着》的首版时间,刚好也是十年。在多个备选的书名中,白岩松自己选定了《幸福了吗》,在这部书中,他用充满理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并洋洋数千言自作书序,不仅叩问心灵,同时叩问人性。目前该书仍在最后编辑整理阶段。

困惑——幸福在哪里

在观众的眼中,出现在节目中的白岩松总是严肃而又冷峻的,而他的文字一如他的面孔。记者昨日提前看到了白岩松的自序——《幸福在哪里》,文中处处都见白岩松的思索和困惑,从走在大街上看到的越来越多的人手上戴着的手串;再到开车在路上正常行驶时逆行而来的豪华车中摇窗怒骂的美貌女子,骂人的理由竟是别人的车没有给她让道;从为获高额利润不顾他人生命的三聚氰胺添加者,到眼里只有“宝马和别墅”的相亲女,白岩松深深感叹,拆开“盲”这个字,是“目”和“亡”,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那么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白岩松表达着自己的疑惑:当今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持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岸,在哪里?”

看得出,白岩松也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引起大家对忙碌生活的反思:“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心动——怎样面对内心

但从季羡林、梁漱溟这样的大家身上,白岩松感到自己的灵魂受到引领:“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他还写道:“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他认为,“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经历——和领导吵架

另据提前阅读此书的出版社工作人员透露,白岩松在长达30万字的这部随笔集中,记载了自己近10年来亲历的大事小情,还自曝和上司吵架的经历。自称“一个不顺从的群众”的白岩松,在近10年的时间里和几任领导吵过架,并有自己的理由:“大家都开始做人了,可是,谁来做事呢?”作为一个资深新闻人,他在书中对新千年的第一个10年进行了回顾。并承认,很多事情,本该不惑的他却比10年前更为疑惑,字里行间的乐观程度也比《痛并快乐着》降低不少,但他仍然尽可能地进行深度思考并与读者探讨。而他多年思索、不断求证的结果是:“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最大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