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头平时怎么打理:蒋家父子的权力交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18:46

 

蒋家父子的权力交接

 

○徐骏华

 

蒋介石为把权力交给蒋经国,费尽了心机。 

逼“老臣”退出政坛

在国民党政治圈内,能与蒋介石抗衡,或敢于挑战蒋介石领袖地位的派系势力,基本在国共内战中瓦解。李宗仁以治病为由,长期住在美国;退到台湾的阎锡山、白崇禧,成为光杆司令,昔日威风荡然无存;何应钦之辈,过去大权在握时,只不过是有野心没胆量,现在,更无能为力……不过,真要这些人自觉退出政坛,也是不可能的。

蒋介石决心首先拿“二陈”开刀。1950年7月,他决定大刀阔斧地“改造”国民党。蒋介石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员会”中,把陈立夫排除在外,而陈果夫只是在安慰性质的“中央评议会”中挂了一个名。

此时,陈果夫病入膏肓,活不了多久。陈立夫十分清楚蒋的用意,顺着蒋的心思提出自己去美国。临走前,蒋介石亲自送给他5万美元,起身就走了。在一旁的宋美龄,则送了一本《圣经》给陈立夫,说:“你过去担负这么大的责任,现在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一本《圣经》,你带到美国念念,你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少安慰。”

陈立夫听了这话,哭笑不得,瞟了蒋介石的肖像一眼,说:“夫人,那个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想得到上帝的信任吗?”

同年8月,陈立夫离开台湾岛,到美国定居,在新泽西州以养鸡为业。

第二年,陈果夫死了。赫赫有名的“二陈”,从岛内政坛上销声匿迹了。

“二陈”问题解决后,其他的人就不在话下。蒋介石把其他嫡系亲信,也一个个地打发了。

 

铁腕清理反对者

如果说对“老臣”们采取的还是怀柔政策,对于那些不服从蒋经国的人,蒋介石毫不留情地用铁腕予以清理。

吴国桢早年留美,学成后回国,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先后担任过汉口、重庆、上海市长。但是,蒋经国在上海实行“财政经济紧急措施”时,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颇有微词。退台后,蒋介石安排他担任“台湾省主席”,他对蒋经国的特务政治提出非议,并向蒋介石进言:“如钧座厚爱经国兄,则不应使其主持特务。盖无论其是否仗势越权,必将成为人民仇恨的焦点。”此举让蒋氏父子十分恼火,甚至企图制造车祸,置吴国桢于死地。

吴国桢长期与蒋介石打交道,知道蒋的阴险狠毒。吴国桢想以辞职赴美摆脱危险境地。由于美国人的干涉,蒋介石不得不放行,但将吴的父亲和儿子扣下做人质。

吴离台后,岛内立刻掀起阵阵指责吴的浪潮,说吴窃取巨额外汇,要其从速归台。吴向台湾当局提出辟谣的要求,被置之不理。于是,他转守为攻,在美国发表抨击蒋氏父子的“政见”,在海外引起反响。蒋介石更是恼怒,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开除吴国桢的党籍。蒋介石还发布“总统命令”,称吴“背叛国家污蔑政府,妄图分化国军,离间人民与政府及侨胞与祖国之关系,居心叵测,罪迹显著。”后来,还要求美国“引渡”吴回台受审,这一要求被美国方面拒绝。

 

剪除“功高震主”者

孙立人早年留学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度大学,后转入西点军校学习。1940年,他任师长,率部参加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孙立人曾在安羌解救被围英军,反攻缅北时,又立战功,被誉为“东方的隆美尔”,荣获英国皇帝勋章。在蒋介石与史迪威的争斗中,他坚决支持蒋。因此,孙虽然非黄埔嫡系,仍深得老蒋的信任。抗战胜利后,孙被委任重要的军事职务。退台后,老蒋任命孙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

在查办吴国桢之后的3个月,蒋觉得兵权在握的孙立人也不可靠,下令免去孙立人“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改任为“总统府对军长”,这是一个虚职。

1955年8月,台湾特务机关抓到一名叫郭廷亮的“匪谍”,郭是孙立人部队的少校营长。随后,蒋介石以“孙立人兵变”的罪名立案,将孙立人拘禁起来。孙大喊冤枉。经过调查,孙立人与郭案并没有直接关系。孙案调查委员会主张对孙立人不予以处刑。最后,蒋介石以“准予自新,毋庸另行议处,由国防部随时考察,以观后效”为托辞,将孙长期软禁起来。

 

内亲也要严加防范

宋美龄在国民党内外,甚至海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蒋在世时,蒋经国与她的关系并不太融洽。因此,蒋介石对宋美龄也有严格的限制,除外交活动外,不让她直接插手政事。宋美龄在国民党内、政府内,也从没有担任实职。

次子蒋纬国,将虽对其寄予期望,但是,一直只让他在军界发展,基本上不让他涉足政界。在嫡庶之争中,蒋介石是支持蒋经国的。蒋纬国曾在德国军事学校留学,并到美国进修,满脑子是西方治军的理念,与其兄的“政治工作领先”的理念格格不入。

1962年,岛内发生“湖口兵变”,主谋者是蒋纬国过去的亲信赵志华。虽然蒋介石没有处理蒋纬国,但从此以后,没有重用过蒋纬国。蒋纬国自1961年升为中将,历时14年,蒋介石没有再给他晋级。

当然,蒋对内亲的抑制是成功的。在蒋介石病死后,没有出现兄弟火并的悲剧。

 

选“贤相”辅“太子”

在蒋介石的精心安排下,蒋氏父子权力交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有序的、渐进的过程。

陈诚是蒋介石最为器重和信任的亲信。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诚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既是蒋介石执政的顶梁柱,又是蒋经国将来继承统治地位的铺路人。他官居国民党副总裁的地位,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三次当选“副总统”,属于政界的二号人物。哪些显赫的地位,在他与蒋经国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摩擦,这与“二陈”形成鲜明的对比。蒋介石对忠贞不贰的陈诚委以重任,给蒋经国平稳接班提供一个缓冲期。

陈诚辞职后,蒋介石提议由严家淦任“行政院院长”。严家淦性情温和,生活简朴,不太张扬。他在担任台湾省副主席期间,舆论对他的评价比较低调,称他是“好人,不是好官;是好国民,不是好公仆”。

不过,严家淦并非一无是处。他到台湾很早,任过地方官,跟岛内人士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尽管他政治才能不是一流,只要不争功、不争权,无为而治也行。1963年12月,严家淦从陈诚手中接下“良相”的接力棒,老老实实地为蒋经国接替蒋介石的权位修路铺石。

严家淦任“行政院院长”伊始,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提名蒋经国为“国防部副部长”。1964年1月,俞大维提出辞去“国防部部长”职务,并推荐蒋经国任此职务。1966年,经蒋介石提名,严家淦被选为“副总统”,仍兼任“行政院院长”。

1969年,蒋经国任“行政院副院长”。就正常的正副职关系而言,无疑应该是蒋经国“辅佐”严家淦。其实,这是蒋介石的一种巧妙安排,“内阁”已由蒋经国主持,严家淦是在“辅佐”蒋经国从政。这意味着蒋经国的时代悄悄地来临。难怪有人戏称,此时的严院长,不过是庙堂里的神像。

 

先取实权再得虚位

1972年,在第五届“国大”召开前,蒋介石接到严家淦请求辞去“行政院院长”的辞呈。随后,“立法院”以高票同意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执掌“行政院”大权后,牢牢地掌握军队,加强特务的控制,在政治层面推行一些革新举措,在岛内颇受好评。

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在同月召开的国民党中执委会上,推举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1978年5月,蒋经国在“国大”上被选为“总统”。

就实际的权力运作而言,自蒋经国任“行政院院长”之日起,他已掌握了岛内大权。就形式而言,蒋经国出任“总统”之后,蒋氏父子的权力交接,才画上一个比较清晰的句号。

 

(摘自《蒋介石成败录》)